风吹马尾千条线,雨打羊毛一片膻
明朝初期都知道有个永乐大帝。永乐大帝就像那个时代的红花一样,而被他夺了位置的朱允炆就像绿叶一样。大家都将目光聚集于永乐大帝,却很少有人关注那绿叶。今天我们就聊一聊建文帝,以及他为何失去了位子。
建文帝深得明太祖的宠爱,一般来说传位都是传给儿子。但是明太祖对其宠爱,直接传给了皇孙。这也导致了四子朱棣的夺走了皇位,便是欺负了其根基不稳。
朱允炆在位时间并不长,倒是做了不少的好事。明太祖在位期间,对于僧侣十分宽容。允许其获得大量土地,结果导致僧侣成为了大地主,民众对此怨声载道。建文帝上位后,下令规定僧侣的土地不得超过五亩,并且收回之前的土地。另一方面减轻江浙地区的税务,江浙地区一直是重税的地区。洪武年间减轻了一次,可力度不够,建文帝上位后也再次进行减轻。
在对待藩王上,建文帝实行削藩的政策。明太祖期间发布了《祖训录》,并且为了维护这部书籍的权威。对下边的皇子说,哪怕是皇帝违反了其中的条例,各地的藩王都可以群起而代之。建文帝实行削藩的政策恰恰就是违反了这部书籍,而藩王是早期为了稳固疆域的重要力量,他们手握大权自然不愿交出。而建文帝从一开始只是轻微的削藩,到后面决定完全削藩。激起了他与燕王的矛盾,也引起了“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的直接原因自然是建文帝对其他藩王下手,实行了削藩。而刚刚所聊到的,建文帝要求僧侣不得超过五亩免税地也是一个原因。燕王朱棣的军师便是姚广孝,这个人之前就是一个和尚。燕王一路南下,攻城拔寨。虽然建文帝有进行对砍,但是太祖皇帝在位期间,对武官进行了几轮清洗。导致了青黄不接的局面,也影响了最后的结局。
正史上记载,建文帝已经死于南京破城之日。但野史上一直流传着,建文帝南下逃跑,最后隐姓埋名过完了一生。正史要是不这么写,那永乐帝的登基自然也就名不正言不顺了。值得一提的是,郑和七下西洋有着一则别的任务,就是替永乐帝调查是否有建文帝的踪影。当然,来自于野史的内容,权当是笑语。
建文帝从小读的是儒家思想的书籍,性格柔弱。太祖皇帝之所以选其为接班人,就是看重其会为天下施仁政。可惜的是,各地的藩王过于强大,并且都野心勃勃。建文帝稍有差池便万劫不复,被四叔朱棣夺位也是预料之中的事。如果按照建文帝的政策,那明朝应该会像汉朝一样,迎来属于明朝的“文景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