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恨而死》:不平与愤恨。“不平”,让人想到不平则鸣一词。因为心有不平,所以才有改变的可能,而改变的起始端则应该是自己,随后是社会,最后才有可能改变世界。由小及大,从我做起。愤恨,在鲁迅先生看来,是一种几乎全无用处的事物。以前有种说法,叫做“愤青”,或许先生在这里说的接近于此吧。
《宣传与做戏》:从日本人写的文章中看出中国人非但擅长宣传,表面功夫和表面文章做得多,做得溜,并且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是一种做戏。另外,鲁迅先生还批判了一些“做戏”到走火入魔地步的不良社会现象。
《暴君的臣民》:很奇怪的一种现象——暴君的臣民比暴君更暴。灾难落到他人头上,是这些臣民喜闻乐见的事,把快乐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
《家庭为中国之基本》: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首先从中国人的娱乐消遣方式说起,提出人们无论做什么,都越来越喜欢待在家里的观点。就连成鬼成仙了,相比于人而言更为自由些了,理应说不会太过恋家,可没想到也是如此。作者甚至举出一个不愿弃家成仙的例子,简直让人啼笑皆非。由此,作者联想到:尽管我们有指南针和火药以及飞机等发明,但我们应用的出发点都在于回归家。“家是我们的生处,也是我们的死所。”
《观斗》:读罢全文,不得不承认鲁迅先生对中国人的国民人性弱点的洞察力之强。想起老爸说的,中国人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一方面爱好和平,另一方面又是一极其好斗的民族。君不见我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几乎就是一部征战与和平交织的历史。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一个民族的历史中有如此多的战役。扯远了,继续说回本文。先生此文批判的是军阀混战,对待外敌却是“不抵抗”的态度。
《运命》:题目新颖,在此之前,我只听闻“命运”一说。中国人,尤其是上了年纪的中国人,对黄老学说尤其有兴趣,甚至有沉迷、盲目信服者。不探讨准不准确,鲁迅先生却说有转移运命的方法的。想知道?快去看文章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