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据相关研究,引起新冠病毒的原因,可能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消息,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这是英国剑桥大学和美国夏威夷大学共同研究小组最近的研究成果。研究小组分析说,随着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全球气候不断变暖,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云南省等地区和老挝、缅甸等南亚等地变成了蝙蝠宜居环境,并且蝙蝠引起新冠病毒的可能性很大。他们的研究在环境生态领域的国际学术杂志《综合环境科学》中公开。
最近100年间蝙蝠种类增加了40种之多
共同研究小组对中国南部的云南省地区和临近的缅甸老挝地区近100年的植被以及环境变化进行了调研。以影响草木生长的温度和降水量、云层、日照、二氧化碳浓度等气象记录资料为基础,制作了“植被变化地图”。据该地图显示,100多年前还是热带灌木林的这些地区,现在已经变成了适合蝙蝠栖息的热带草原和落叶林。比起灌木林里的热带灌木林,热带草原和落叶林可以给蝙蝠提供更丰富的食物。
那么,这样的气候会让蝙蝠种类的增加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为了了解这一情况,研究小组用蝙蝠偏好的植被信息绘制了世界分布图,并分析了1900年代初期分布在全世界的蝙蝠种类和现在分布的蝙蝠种类的对比。这是气候变化导致的植被变化和蝙蝠种类增加的相关关系分析。结果显示,随着气候变化,栖息地的环境变化,近100年来,新增40多种蝙蝠在中国南部以及附近的老挝、缅甸地区栖息。非洲和中南美地区的蝙蝠种类数量也有所增加。特别是中国南部地区的蝙蝠种类增加最多。
论文第一作者剑桥大学动物学部研究员罗伯特·贝尔说:“蝙蝠种类增加的中国南部地区是急性重症呼吸道症候群(非典)和新冠病毒的发生地,与被推测是新冠病毒中间宿主的穿山甲的主要栖息地一致。”
据贝尔研究院透露,本次研究的核心是,在过去的100年里,中国南部的云南省和附近的缅甸老挝地区,蝙蝠生存栖息地的研究。随着气候变化,蝙蝠从原有的栖息地扩散到其它地区,这些地区地区的蝙蝠携带的病毒有可能发生感染人类的变异。感染病学者们认为,如果在特定地区突然增加蝙蝠种类,人类很可能会感染病毒。
贝尔研究院解释说,通过此次研究,如果了解了蝙蝠是如何因为环境变化扩散到全世界的话,这将成为新冠病毒起源研究的重要线索。
当然,在新冠病毒刚流行的时候,科学界也曾认为新冠病毒起源与捕获和接触野生动物等破坏环境的行为有关。但是,对100年来的气候变化和蝙蝠种类的增加情况进行研究,直接提出感染人类病毒的出现,最根本的原因是气候变化的推测尚属首次。
如果不应对气候变化,灾难就会反复发生。
蝙蝠的体内有很多病毒。但是因为蝙蝠独特的免疫系统,并不会出现炎症反应,所以蝙蝠成了很多病毒的宿主。蝙蝠的体温比其他哺乳类高出2 ~ 3度,在高温下活性化的免疫系统总是很活跃。蝙蝠的高体温与其他哺乳类病毒感染时的发热反应相似,因此感染病毒也不会有激烈的病理反应。
原来以蝙蝠为宿主的病毒渗透到人类文明是给世界的一个警告。世界经济学家兼未来学者杰拉米里夫金曾经在2014年对病毒进行了令人毛骨悚然的预言。他提到人类无节制的自然破坏和资源浪费带来了气候变化,会导致生态界的扰乱和崩溃,最终会随着野生动物的移动,带来病毒的猖獗。
此次推测如果成立,那么气候变化带来的多样化的灾难甚至可以说超过战争。如果说新冠病毒已经非常可怕,那么气候变化带来危机可能会更加严重。所以现在开始我们要更加重视来自自然的警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