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古尔德是古生物学家,还是科学散文作家。“科学散文”具有科学的严谨,又具有散文优美,所以说《干草堆中的恐龙》这本书会特别好看,就像序言中说的那样:“他的文章,嬉笑怒骂不拘一格,同时又有绵里藏针,醇厚隽永。”
作者善于讲故事,还会在恰到好处的地方引用诗歌,将自己喜欢的文学在书中表现出来,把文学和科学很好地结合,有趣又发人深思。
整本书45.5万字,有些地方的叙述应该是可以用更简洁的语言。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作者运用丰富语言的表达,详细地讲明他的科学观点。
作者告诉我们:人们对进化论的理解,大概只剩下了“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进化论在生活中被任意或片面地曲解,别有用心的政治人物还利用于政治目的。比如,希特勒的“优生学理论”,就是滥用进化生物学,造成对犹太人惨绝人寰的大屠杀。

这本书主要就是古尔德撰写的有关进化论的部分科普文章结集。从书中学到不少关于进化论的新知识和新理解。
比如,进化不是为了集体利益而进化。就是说物种进化使得个体更为优秀,但对整个种族是不利的,比方说雄性孔雀的尾巴闪耀迷人,有利于吸引雌孔雀。但是这个尾巴非常笨重,从生物机制的角度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限制孔雀种族的扩张。
进化也没有明智的方向性和持续变迁。生命史就像是在许许多多随机的道路上进行一段又一段不可预测的并且极容易被打断的远征。
如果恐龙不灭绝,可能不会出现人类。如果恐龙依然存活着,哺乳动物的个头永远不会变大,生活受限,并且不会出现意识,自然就不会出现人类这个物种。
关于人类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1.“多区域起源”派。认为,三大洲的直立人在同一时期进化成了智人。2.“走出非洲”派。认为,智人起源同一个地区,刚开始数量很少,后来逐渐扩散到全球。

达尔文就大胆提出人类起源于非洲。在我的家乡建始县的巨猿洞里,科学家发现的距今约200万~250万年建始人的牙齿化石和同时代的哺乳动物化石,是迄今我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人类遗迹之一。这就可能说人类起源于亚洲,就起源我们县境内。
从书中得知,动物的进化路线,不是一条直线,而是一幅复杂的树状图,在进化路上人类不是最后一个出场的,应该排在第五位。也就是说,在提及猪、大象与海牛进化过程之前,直立人已出现了。
从书中还知道动物的三个次级门类:有爪动物门(又称天鹅绒虫)、缓步动物门(又称水熊)、舌形动物门(又称舌形虫)。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缓步类动物能够停止新陈代谢,很长时间陷入冬眠状态。如果生存环境完全干旱,它们能将腿缩回去,并在外壳上分泌一层薄膜。更厉害的是它们在极端环境中存活极长一段时间,如完全浸泡在酒精里,或者完全暴露于零下272摄氏度至149摄氏度的环境里。
喜欢本书最后一句话,借来作为结尾:“一个只说不做的人,就犹如长满野草的花园。”

书 名:《干草堆中的恐龙》;作者:[美]斯蒂芬·杰·古尔德 ;译者:谢梦如;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出版年:2021-11 ;页数:441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