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隋唐定局》第四章:混血王朝之生意人回纥
艺凡:接前文,吐蕃讲完了,今天咱们讲讲哪个?
易中天:回纥,北方的少数民族,当时是大唐的同盟军或者是高价的雇佣军。
艺凡:回纥的起源在呢?
易中天:回纥原本是铁勒的一支,隋炀帝大业年间从西突厥泥撅处罗可汗的统治下独立出来,正式宣布其族名为回纥。唐德宗贞元四年(788),他们又行文大唐,宣布自己改称回鹘,意思是回旋轻捷有如鹘鸟。
艺凡:回纥是游牧民族吗?
易中天:是的,和匈奴和突厥一样,但不同的是,他们与中原地区基本上相处甚安。而且,尽管与突厥有着千丝万缕的种种关系,他们在历次战争中却都站在大唐一边。贞观四年,回纥助唐攻灭了东突厥;显庆二年,又助唐攻灭了西突厥。[34]
艺凡:他们还真是大唐的同盟军。
易中天: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回纥助唐说白了,他们每次都是有利可图的。大唐与回纥,不过互相利用。相互利用的规律从来就是店大欺客,客大欺店。当大唐国破家亡两京沦陷时,有资格开价的便是回纥,名为各族人民之天可汗的大唐皇帝则只能忍气吞声委曲求全。宁国公主就是这样嫁给回纥可汗的。
艺凡:宁国公主和文成公主可以不一样,文成公主是宗室之女,宁国公主可是唐肃宗最为疼爱的亲生小女儿。
易中天:对。而且回纥可汗却全无当年松赞干布的恭敬和感恩。他不但不出境亲迎,反倒身穿黄袍头戴胡帽,大大咧咧地坐在牙帐里接见护送公主的汉中王李瑀一行。
艺凡:和亲之后,好转了吗?
易中天:据正史记载,依照当年的约定,大唐帝国每年付给回纥的雇佣军酬金,仅仅绢帛就多达两万匹,这还不包括他们抢劫、勒索和以各种名义追加的。贪得无厌的回纥却还要强买强卖,价钱是一匹马换绢帛数十匹。有一次,回纥自说自话地将两万匹马运往大唐,开价绢帛五十万匹。大唐实在用不了这么多马,也实在拿不出那么多绢。经过反复交涉,才以半价成交了事。
艺凡:回纥索要如此之多的绢帛干什么呢?
易中天:利用天时地利大发横财。他们从唐帝国那里巧取豪夺来的绢帛,小部分成为回纥贵族的奢侈品,大部分经由回纥商人和粟特商人之手流入了西方。
艺凡:对,那条沟通东西方两个世界的商贸通道,可是被叫作丝绸之路的。
易中天:何况绢帛既便于携带又价格高昂,西方人还趋之若鹜,迅速倒手当然红利可观。
艺凡:回纥汗国财源滚滚。
易中天:与此同时,这个民族的社会性质也发生了变化。大批回纥人从游牧走向了定居和经商,过起了可以称之为“游牧都市生活”的日子。而且信仰也改变了,信奉摩尼教了。
艺凡:摩尼教不就是明教吗?
易中天:这种宗教大约是在公元6世纪到7世纪从陆路传入西域,又从西域传到回纥的。回纥人也迅速地放弃了他们原先信仰的萨满教,奉摩尼为国教。
艺凡:这又是为什么呢?
易中天:正史的解释,是进入漠北传教的摩尼法师才高八斗,口若悬河,让回纥可汗和贵族为之倾倒。
艺凡:但,为什么摩尼教在其他地区的影响力却远不及在回纥呢?难道那些地方的传教士们都胸无点墨,笨嘴笨舌?讲不过去吧?
易中天:显然,此说可疑。回纥这个民族似乎天生就有商业头脑,这才把自己从小小的部落经营成庞大的汗国,把他们的汗庭建设成一座国际色彩浓郁的游牧商贸都市,甚至在长安也刮起了逐利之风。
艺凡:难怪他们跟摩尼教一拍即合了。因为波斯原本就是商业帝国,长期在丝绸之路上充当中间商,摩尼法师在回纥传教时更有可能投其所好,跟他们大谈生意经。
易中天:回纥的道路,将注定与众不同。唐武宗开成五年,已经改名为回鹘的汗国遭到突然袭击,国破城毁宣告灭亡。亡国的回鹘人却并没有退回到游牧时代,而是兵分三路继续挺进。其中一部分人南下融入了中华农耕文明;一部分人进入甘肃成为张掖的甘州回鹘和敦煌的沙州回鹘;更多的族民则迁到了新疆,与西域同族的原住民汇合成为西州回鹘或天山回鹘。
艺凡:这是一个民族的凤凰涅槃。
易中天:之前,他们已经有过一次华丽转身,从游牧民族变成了商贸民族。之后,则将定居于我国西北,成为裕固族和维吾尔族的先祖,或先祖之一。西迁回鹘的宗教信仰也发生了变化。甘南的裕固族信奉喇嘛教格鲁派(黄教),新疆的回鹘则在公元10世纪中建立的喀喇汗王朝时期全面接受了伊斯兰教。其实这丝毫都不奇怪。因为早期伊斯兰正是阿拉伯半岛上贝都因人创造的游牧商贸文明,也是回旋轻捷有如鹘鸟的。
艺凡:回纥是怎么灭的呢?
易中天:且听下回分解,半盘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