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泡泡玛特被推上热搜,Labubu盲盒预售秒罄,港股市值也屡创新高.....
它几乎成了所有财经新闻的头条,一场关于国产潮玩的狂欢袭来。
这个创始于2010年,近期市值超3000亿的超级品牌IP在高涨的市场情绪下,究竟能维持多久?
它会像17世纪初那场的“郁金香事件”一样,只是一场泡沫,忽然破灭吗?
五六年前,泡泡玛刚刚火起来时,就积累了大批粉丝簇拥,因为它体积不大,迷你,容易收藏,很多职场打工人都把它放在了工位,如图腾崇拜的仪式感,把它供奉起来。
这种收集的癖好,一方面来自于抽盲盒的随机性带来的心理刺激。
另一方面,玩偶造型的反差萌,激起了剩余的快感:它并不那么温柔亲近,也并非丑陋。总之,这种审美带来了隐隐约约,想要接近,却又欲求不得的感觉。
泡泡马特的创始人王宁是深知人性和用户心理的。
他本科毕业学校平平,资质普通,不过从大学开始就创业做教育培训销售起家,因为对玩偶的热爱,转向做零售业务,他把每一个环节做到了极致,让人无法抵御玩偶带来的诱惑。
市场对于Labubu某些稀缺品类的热炒简直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很多人认为,收集泡泡玛特的玩偶跟小时候收集卡牌一样,因为限售,某类玩偶已经炒到了几千块钱一个。只要有人肯出价,自然有买家。
泡泡玛特的火爆不免让人想起口红经济理论。
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人们倾向于消费无用之物。反正当下不抱任何希望了,今朝有酒今朝醉,该给自己找到乐子。
正如90年代日本泡沫经济时,任天堂游戏机的兴起,人们沉浸于想象的世界,暂时忘却当下的烦恼。
一个可爱的在眼前玩偶出现,却能带来意想不到的心理抚慰效果。
同时,抽盲盒过程中产生的稀缺的互补交易性质,形成了同类爱好的圈层,让玩偶也成为社交货币。
很多国内外明星对泡泡玛特的玩偶也趋之若鹜,加上主播之间的宣传,原本沉寂在镜像中的形象物品,变成了活生生的意想之物。
人们为它的玩偶穿上衣服,戴上首饰,还配上住的房子以及种种周边,它起死回生,成为宠物一般的活物。
购买玩偶的人也将自己放在照料者的位置上。那种不用花心思就能得到回报的爱的位置。
唯一的动作就是不停的购买,即可满足。
也许,这场泡泡玛特的狂欢来自于消费社会的奇迹,它并没有创造些什么,那些形象也并没有如此稀缺,真正的稀缺只是供给,它做的最好的就是形式。
它只是形式大于内容,就像艾迪沃霍尔创造的波普艺术,重复的环节产生美,而市场让每一个环节环环相扣,让每个人进入它诱惑的旋涡中,带给人们眩晕的欣快感。
这不免让人想到,那些资本市场里战战兢兢地操盘手们,对于每一次交易,他们都心存笃定,可动荡的市场却让他每一次都怀疑自己,在不断纠错,和无法预料之中,他只能成为一个赌徒,只享受那一刻下注的快感,因为其他时候,他都是绝望的。
也因此,盲盒玩偶,最大的喜悦,来自于购买回来拆箱的那一刻。就像无数网购的人们一样,他们并不享受物品带来的喜悦,而仅仅享受拆快递时的惊叹。
至于,泡泡玛特的故事能讲多久,也许,只有在新的IP出现后,人们转身追逐另一个图腾之时,他的故事也就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