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四季

今天我仔细品读了李白的四首诗《子夜春歌》《子夜夏歌》《子夜秋歌》和《子夜冬歌》。《子夜春歌》以“色”取胜,“采桑绿水边”,“素手青条上,红妆百日鲜”。“绿”“青”“红”这样鲜明的颜色使得生机勃勃的春色呼之欲出,让人体会到春的蓬勃。而比景更吸引人的是采桑女的美丽和辛勤劳作的美好。故而诗的最后一句写到“蚕饥妾欲去,五马莫流连。”这样大好的春光正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时刻,太守理当立志高远报效国家,可千万莫要沉溺于儿女情长。

如果说,《子夜春歌》是从颜色上落笔,《子夜夏歌》则侧重了规模。“镜湖三百里,菡萏发荷花。”三百里镜湖上荷花争奇斗艳,浩浩荡荡一直延伸到天边,这样的气势为西施的出场做好了铺垫。“五月西施采,人看隘若耶。”作者紧接着进一步深化了西施的影响力,为了一睹西施的芳容,人们将若耶溪挤得水泄不通,一个“隘”字用的十分传神。这样的美人自然有不一样的归宿,因此西施“回舟不待月,归去越王家。

经过了春的蓬勃,夏的繁盛,从《子夜秋歌》开始,哀声渐起,作者刻意在“声”上着墨。“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在长安的月下,家家户户的妇女在捣洗衣服,为远在玉门关外打仗的丈夫准备过冬的衣服。“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若说“万户捣衣声”明确点出了戍边将士之众,“月亮”“秋风”等意象则无声诉说着边塞战士与家人的分离之苦。因此自然引出了希望早日结束战争的期望,“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到了《子夜冬歌》,作者则着重渲染了冬夜之冷。“明朝驿使发,一夜絮征袍”一句点出了冬夜赶制冬衣的急切,“素手抽针冷,哪堪把剪刀!”作者以缝制冬衣时,针线与剪刀的冰冷,手感觉的寒凉反衬出妇人内心的凄凉。闺中尚且如此寒冷与孤戚,可想而知边塞境况更加恶劣。“裁缝寄远道,几日到临洮?”妇人表达了希望冬衣早日到达丈夫的手中的期许。

这四首诗分别以颜色、气势、声音、触觉为切入点,选取不同的人事,表现了人间四时景之不同,情之各异,读来韵味十足,情感丰沛,是为李白诗中的佳作。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