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兰·德波顿写过《旅行的艺术》,一年前读后感触颇深,如今所记寥寥,只记得对旅行的感知应该是全过程,不应该图便利和千篇一律的模式。曾经所感触的绝不止这些,也许已化作行动,潜移默化改变着自己吧。每一本书都该如此。余秋雨在《山河之书》封面尾写道:“没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书就是旅行,旅行就是书。”我想借用此名谈谈我的一些杂念。
旅行欣赏的是美丽和秩序,便利不算,这在于旅行者选择的方式。有人喜欢迂回曲折,为了体验。美丽和秩序不同,不是通俗说的人工雕琢和几何图案,自然中就有这些,让人安宁。所以,欣赏身边的已经够了,长途旅行的意义何在?
想要不一样的,人性使然,太多人工雕琢却是假像。
长城算不算?我们自豪地踏步山巅放眼四川时,想过城下的累累白骨没?我们没有见过,是历史说的,我们是否相信历史?既然相信这产物,为何不相信其过程?若不去体验,何为相信?人性之优越便是穿越时空。
凡工作所涉及的是改造身边的环境与自然,改造人的社会最终也是改造自然。一个简单的任务牵扯工序和心力。科技发达了,工序和心力却不减少。若稍有联想,与长城何异?这些美丽景致的背后是什么?杭州西湖之美便是了解这些,落到某人某事,都是工序和心力。
人生即旅行。于是不需要格外的旅行。若要,便去尽量不被人打扰的地方,徒步于荒野,滞留多日,露宿其中;或者与截然不同之人相处。
这脱离了体制,旅行之所以给人休息,就是这种脱离。
工作连着体制,深入其中却寻求着脱离,这也是创新,也是孤独。有时我觉得自己不像在工作,好像个调查员,安慰自己做不好工作也看够了。有时担心,做不好工作,调查何用?有时自嘲,做不好工作,也是种解脱。
有没有一种完全快乐的事情?那一定是脱离体制的,只属于自己的。然而这样的事无法为社会接受,无法换取生存所需,快乐与生存须妥协。如今越来越偏向只为生存,将人与自然乃至人与人隔离。每天朝夕相处,却不了解,没有怜悯,这难道不珍贵?
我所遇到的人都是勤劳刻苦的,我所看到的景物都不忍心去打搅,如今事与愿违。两个月出头,仿佛离这心境远了太多,今日回想,还是记下来的好。要追随变化,又不忘自我,有点儿念想的好。
2025.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