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景生情
北方的天亮的特别早,和南方的时差近两个小时,望着窗外泛亮的天空,听着窗外嘈杂的车声、说话声、吆喝声,睡意全无。怀旧的思绪油然而生。
昨天老同学邀我出游,我高兴结伴而行。
旧地重游,感慨万千。
储存久远的记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一沟一壑,一事一物。
两条不宽,但整整齐齐的马路,太阳一晒,路面上的柏油软软的。来来往往的人群,自由自在的走着,没有车鸣声,(偶尔可见到运货的解放牌大汽车和送煤的大马车)没有电动车,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自行车和步行。
上学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像小鸟一样叽叽喳喳,上班的人大步流星,行色匆匆。矿务局广播电台每天准时播报着中央新闻和矿务局新闻,好人好事,革命歌曲,这是大多数人与外面世界联系的唯一途径。
舒兰矿务局是吉林省五大局矿之一,我的父亲大学毕业之后,报名参加东北建设,这一干就是一辈子,至死也未回故乡。
我幼时的同学,朋友,伙伴她们的父辈大多数都是矿区的第一批建设者,她们和我一样,矿山犹如我们的家,我们的根,扎根矿山,建设矿山,繁荣矿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这块小小的天地里,我们经历了童年的纯真与快乐,学识的启蒙和增长,文革的狂热与迷茫,上山下乡的苦乐与惆怅,和重返校园的喜悦与未来生活的憧憬。
我们在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安居乐业,结婚生子,在自己喜欢的行业里,全心全意地为工作在千尺之下的矿工们服务,兢兢业业,无怨无悔几十年,奉献了一生。
来到儿时居住的地方,(现在已是高楼)第一次住新房的情景记忆犹新。
最初的记忆里,我们是坐着马车来到了新的家。(那时候没有直通矿区的火车)一进门,就看见墙壁上白花花的霜,外面温度零下20多度,里面就像是一个冰房。(新建的家属房)妈妈马上点火烧炕,烧火墙,黑黑的煤,浓浓的煙,红红的火连续好几天才感觉到家的温暖。
春暖花开之时,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的草,天地辉映,大自然那种和谐的美,覆盖了整个矿区。犹如一个秀美的小山庄。风景如画。
它三面环山,中间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小盆地。东面是炮台山,南面是五台山,西面是大石顶子山。
东面炮台山, 山不是很高,绿树成荫,青松翠绿,山花烂漫时,蝴蝶成对,蜜蜂成群。休息时,晚饭后小朋友会成群结队的去山上玩耍,年轻的小伙子小姑娘们则是秘密约会的最佳地点。(那个年代的人都是非常腼腆的)。
南面五台山:因五座山头相连,故曰五台山。相传时常会有蛇出没,所以小时候只有学校组织旅游时,才会去见识一下庐山真面目。
西面大石顶子山,是矿区最高的山峰。由坚硬的石头组成,在矿区的基础建设建房,修路,用于打地基立下了汗马功劳!
现在的家乡面貌一新,街道整齐 ,宽阔的公路上车来车往,两侧加设了护栏,中间的绿化带整洁干净,绿树红花,悦目清心。
公路交通四通八达,南至沈阳、长春、吉林、龙嘉机场。北至哈尔滨、五常,极大的方便了人们的生活,出行、旅游、探亲访友、开拓了视野,丰富了精神生活。
破产后的矿区一度破败不堪,下岗工人纷纷外出打工,提前退休的中年人,有的二次上岗,有的则去了儿女家带娃。现在的矿区则真正进入了老年化,走路遛弯的,楼前楼后晒太阳的,跳广场舞的,坐在各种各样宣传机构听养生之道的。都是老年人。只有在寒、暑两假或逢年过节时,外出年轻人的回归,才会带来短暂的快乐和氛围。
我们是矿区兴衰的见证者,眼看着许多亲民项目落地,矿区的生活环境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我依然憧憬着家乡的繁荣,让辛苦一辈子的老矿工们安详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