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专家通过分析研究后将人生各个年龄段划分作八个区间,其中,25岁至35岁是为干事创业奠基的黄金年龄。在这个年龄段,性格日趋成熟,思维日渐敏锐,健康状态达到顶峰,学习力、创造力强盛,是干事创业的黄金区间。他,把人生这段最美好的岁月融入了企业生产第一线,靠着自己的勤奋和执著,把握住了这段区间,踏过了生活中的坑坑洼洼,越过了工作中的沟沟坎坎,谱写了一曲追逐梦想的青春乐章。十年来,他两次被评为公司级先进工作者,2008年获得公司级劳动模范,2013年获得渤钢集团天铁公司首届职工技能大赛炼钢工第一名,当年9月被评为天津市12名杰出“最美青工”之一,2014年获得天津市青年岗位能手、“五一劳动奖章”,在渤钢集团天铁公司跨越转型发展的过程中,成为屹立在大学生职工队伍的一面闪亮旗帜。
追梦的青春最美丽
文/江志强
晨曦初现,当大多数年轻人依旧沉浸在梦乡,黄花脑74号楼闪出一个矫捷的身影,沿着熟悉的线路,朝着东面的山峰奔去。身上一件褪了色的青蓝色李宁牌T恤衫,是他十年前在辽宁科技大学读书时从牙缝里挤出了86元钱买的。在渤钢集团天铁公司打拼这么久,生活条件好了不少,身材依然瘦削,穿上这件运动装依旧一副学生范儿。
峰回路转,山道崎岖,却难以阻挡他的攀爬脚步,稳健,铿锵,节奏感强,每一步都充满了动感与活力。如果用这样的脚步走过青春之路,该是一副何等的景象?如果用这样的脚步来丈量过去的十年,能否演绎一份美丽而又精彩的蝶变?何健,这位出生于大西北、求学于东北黑土地、工作于太行山腹地的年轻人,站在黄花脑的山顶上俯瞰朝夕相守的企业,无尽的思绪随着山风流转,就连身边那一株株古松似乎也在陪着他沉思、遐想……
一
何健的家乡在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海原县一个极为偏僻荒凉的山村。父亲是一位中学老师,母亲是一位朴实的农妇,膝下有两个女儿,三个儿子,何健排行第五。一直到他高考前夕,这个小山村的经济条件还极为落后,最让人揪心的是连一条通向山外的普通公路都见不到,大山外边那璀璨的时代文明离他是那么的遥远。在很多人看来,一旦脚下没有了路,就只能原地徘徊,止步不前。
何健家里兄弟姐妹多,唯一的经济来源是父亲每月一千多元的收入。特别是三个儿子逐渐成长起来,生活的拮据就像钻入云层的一弯浅月,忽明忽暗,让人压抑。两个姐姐还好说,可何健和他的大哥二哥就不一样了,饭量与日俱增,哥仨就像三头永远也喂不饱的小牛犊。他的父亲何老师回忆说,那些年总是充满了无奈,山村老师的工资待遇低得可怜,如何给三个日渐强壮的“牛犊们”提供足够的“粮草”呢?在何健的记忆中,他当初最大的梦想就是饱饱地吃两大碗兰州拉面。尽管,兰州在地缘上与他的家乡是如此的接近,兰州拉面却与他相隔万里。为了这个梦想,这位倔强的小伙子就像黄土高原上一株株挺拔的铁杆蒿,不惧风沙与干渴,咬着牙向着天空伸展。十九岁那年夏天,何健参加高考,十年苦读换来的是辽宁科技大学冶金专业的录取通知书。
山里孩子,能考上大学已是相当不易,捧着那张单薄的录取通知书,心和手都在止不住地哆嗦,唯恐掉在地上碎了心中的梦。对于何健而言,这是一张通往大山之外的“出门证”,这是一块走向梦想的“敲门砖”。这位稚气未脱的西北小伙儿,别父母,过黄河,迎风沙,跃太行,一路向东,在黄土高原上的褶皱里留下了一串串跋涉者的足迹,直奔中国第一钢铁工业城市鞍山,大步流星跨入辽宁科大的校园。
四年大学生活,何健成绩优异,掌握了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除此之外,他也像无数大学生一样毫无遗憾地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恋人名叫庞巧云,一位同样是来自大西北的姑娘,美丽而朴实,大方而秀气,犹如广袤的黄土高原上空飘来的一片轻云。她与何健结缘,不因其家穷,不因与其同乡,也不因也其同学,只为他那一腔内敛于骨髓的西北人的纯朴与坦诚,一如故乡那一株株顽强生长的铁杆蒿。何健亲口对庞巧云说,这辈子就谈一次恋爱。朴素的表白胜过花前月下的信誓旦旦,美丽的西北姑娘心都醉了,连校园里那一束束默默无闻的龙眼草都在微风中感动。大学毕业之时,他们不像一般大学生情侣那样“毕业即分手”,而是如影随形,携手踏上了绿皮火车一路南下,晃晃荡荡地钻进了位于茫茫太行山深处的渤钢集团天铁公司。
二
初到渤钢集团天铁公司,许多大学生职工被充实到一线生产岗位。何健也不例外,他被分到了炼钢厂,成为了一名普通的炉前工。炉前工很辛苦,危险性大,几乎是纯体力活,只要有把子力气,熟悉了岗位操作规程之后就能胜任。然而,让一位文质彬彬、毕业于重点大学冶金专业的高材生来干这样的“粗活”,是否有些屈才?直接把他安排到公司的技术中心或者炼钢厂的生产科、技术科这样的管理岗位去从事产品研发,岂不是更能闪光发热、体现价值?
关于这一点,热轧的领导同志深有感触:“万丈高楼平地起,到生产一线的操作岗位锻炼,是大学生职工成长的重要基础,这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也是一个接地气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才能构筑发展进步的高楼大厦。”
何健并不“聪明”,但他懂得一个朴实的道理:天上永远不会掉馅饼,没有人会随随便便成功,连最基本的操作岗位都干不好,还有什么资格去谈别的?只有踏踏实实地干,干得漂亮,才会得到领导的认可。
西北爷们儿就是这般豁达,想问题办事情习惯从主观上入手,一切都靠自己干!他要用自己的拼和干,打开一片局面。
时值盛夏,在1000多度的高温下炙烤,何健与火焰为伴,和钢花共舞,集中精神操作各种参数,打开炉膛取样汗流颊背,脸膛炙热脖颈黑红,他一点都不娇气,别人吃得了的苦,他同样吃得下去,一举一动都透脱着那股生俱来的耿劲儿。
由于干活时舍得出力,即使多干了也没啥怨言,擦干脸上的热汗乐乐呵呵,咧嘴一笑白牙闪闪,朴实,可爱。何健很快得到了领导们的关注,这小子不错,可以锻成一块好钢。
果然如此,不出半年,何健就“进步”了,从炉前工变成了合金工。
可别小看这小小的“进步”!在何健看来,这是人家领导对咱的信任。
初入职场的何健,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干得怎么样,人家领导是看在眼里的,身边师傅们的眼睛是雪亮的,命运不会亏待拼搏实干的人。
合金工与炉前工大不同,是一个充满技术含量的岗位,在炉火熊熊的炼钢转炉平台上,料斗高高举起,哗哗声响之中雾气升腾,合金准确地倒入炉内。在辽宁科大攻了四年冶金专业的何健,对合金工的重要性再清楚不过,一炉钢水是否合格与合金工的关系极为密切,那需要极强的责任心且能适应较大劳动强度才能胜任。何健对每一炉合金的配加都非常谨慎,反复核算,化验成份出来赶紧总结规律,将不同终点下的合金吸收率作好笔记,力求把成份配到最佳状态。炉长在多次检查合金的配加情况时发现,何健每次配加都十分准确,从无差错,对他的工作越来越放心了,对他的人品也越来越有数了。
再大的苦也能吃,再难的工作也不退缩。在设备隆隆运转的生产现场,何健扯开嗓门对身边的师傅说,咱还年轻,怕啥啊,大不了下班后到神山市场吃两大碗兰州拉面添饱肚子。
是的,西北人爱吃兰州拉面,筋道,清爽,绵长,入肚后醒胃,扛饿,踏实,一如他们的性情。初到天铁那几年,何健是神山市场东面那家兰州拉面馆的常客。每次下夜班,何健拉上刘兆伟等一帮同年分来的年轻哥们儿直奔神山。绵长味美的拉面,成为缔结友情的纽带,他们吃拉面,谈人生,谈工作,谈理想,憧憬着美好未来。
让何健遗憾的是,一个不错的哥们后来辞职走了。不少人也跟着劝何健,你小子打小在大西北长大,还没在山里面呆够啊,到城市里混多好?同样的话也传到了何健女朋友庞巧云耳朵里。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都是年轻人,谁能保持一份坐怀不乱的心境呢?何健能!他时常想起高中时写过的一篇关于打井的看图作文:一个人在打井,打了无数口井,有的深,有的浅,有的眼瞅着要打出水来了却偏偏放弃了,最终连一口井都没有打成。
当初在大学校园里,何健对庞巧云说这辈子就谈一次恋爱。此刻,何健又一次果断作出了决定,这辈子就打一口井,地点就在渤钢,他坚信在这儿一定能打出水来。没有人能比庞巧云更了解当时的何健,她相信何健不是一个轻言放弃的人。否则,他也不叫何健了。
三
2006年春天,何健和庞巧云选了一个喜庆的日子,结婚了。他们的婚礼简单而低调,并没有惊动太多的人。无因无他,他们和很多家境不好的大学生职工一样,刚参加工作收入不高,手头不宽裕,父母能把他们供到大学毕业就已经相当不易,更没有能力在他们的婚事上大操大办,挥霍折腾。
当时,由于大学生房还没有分下来,他们就在公司附近的东巷村租了一套不足40平米的两室一厅,房子虽小,却很温暖,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没有一台高档电器,只有一张1.8米的普通双人床、一张长宽各一米的小饭桌以及简易的生活用品,但挂在墙上那幅并不华贵的结婚照里,俩人笑得很灿烂,很甜蜜。何健对着妻子发誓:放心吧,我们会慢慢好起来的,一定!庞巧云微笑,点头,满怀信心迎向了一段新的征程。
婚后没多久,何健二人渐渐地有些揪心起来,小两口每月的全部收入加起来只有两千元出头,每月仅房租就有450元,加上水费、电费、煤气费等诸多费用,全部算起来,月支出超过了600元,再加上其他的生活开销,他们成了名副其实的“月光族”。
用现在的生活标准和收入水平来考量,何健和庞巧云当初的日子虽然称不上举步维艰,也可谓一波三折,都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都是在离家数千里的地方打拼,不易啊!当何健打听到寨坡山有人外租房子,且每月房租只有200元,立即动心了,毫不犹豫地迁到了寨坡。庞巧云回忆说,何健当初的想法是,宁做“月光族”,不当“啃老族”,那几年愣是没有向家里伸手要过一分钱,还时不时地向生活困难的姐姐寄一些钱过去。那几年,他们俩经常相互鼓励:“咱们是从穷地方来的,父母都不在身边,没有吃不下的苦,咬咬牙就挺过去了。”何健当时说过的一句话让庞巧云至今铭记在心:“父母给了我一个健康的身体,还有一个并不太笨的脑袋,这就足够了,剩下的就要看我的了。”
因此,生活上遇到的“经济危机”,并没有阻挡何健干工作的热情:只要好好干,只要肯卖力,肯定能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认可,自己的小日子也一定会好起来。2006年初秋,这个刚刚组建的小家庭先后迎来了两件喜事:一是庞巧云成为一名“准妈妈”,二是何健由于工作突出被调到了热轧,参与热轧投产前的学习培训。
热轧,渤钢集团天铁公司发展史上的重要跨越。当年,能够成为第一批热轧职工,是无数年轻人的梦想。特别是何健,他是学冶金专业的,对热轧先进的生产工艺更是心驰神往。当他的双脚踏入即将建成的热轧,放眼这一片充满生机的现代化工地,波澜不惊的眼神里散放出兴奋的神采。随即而来的是浓浓的感激,因为,领导信任他,让他到热轧这片更广阔的舞台上纵横驰骋,这实在是一次难得的学习和提高的机会。在何健的心目中,这是两年来最大的收获和进步。
为人处世,诚信为先。信任,这是多么珍贵且让人万般珍惜的两个字。得到领导的信任、同事的信任,不容易,不简单。其中的秘诀,还在于一个“干”字。
进入热轧后,何健接到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外出实习培训,地点是远离渤钢集团天铁公司大本营的本钢、莱钢、攀钢、梅钢等地。这对于其他的同事们来说无疑是一件好事,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领略一下山外世界的精彩等等。然而,作为“准妈妈”的庞巧云已经到了“关键时刻”,亟需照顾,除了何健之外,还有谁能够成为最佳人选呢?生活就是这么的戏剧化,两件喜事叠加到一块儿,不是喜上加喜,而是喜上加愁。
远离父母亲人的大学生职工们普遍面临的生活境遇又一次毫无悬念地落到了何健的头上。请保姆,当然可以,但需要钱。请一个好保姆更没问题,但需要更多的钱。钱,对于这个刚刚组建不久的小家庭而言,实在是紧缺之物。但钱并不是万能的,比钱更重要的是:当爱人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不在身边,当“关键时刻”需要尽一份心的时候,他却人走天涯。
让何健感到万般欣慰的是,远在宁夏老家的父亲刚巧退休,哥哥和姐姐们业已成家,日子还算过得去,无须担忧。唯独他这个小儿子,在生活和工作的关键时刻需要做父母的再扶一程。于是,老两口踏着黄土高原上厚厚的沙砾,沿着当年何健东出乡关的路,辗转数千里来到了他的身边。
对于一名远离家乡的大学生职工而言,父母能够来到身边,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温暖。有父母来照顾即将分娩的妻子,何健一万个放心,难以诉说的愁雾顷刻间烟消云散,更有数不清的感激涌上心头:爹妈对子女无偿又无私的给予,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无论自己走多么远的路,始终也走不出爹妈疼爱的目光啊!年轻的何健,对于人生,对于真情,又多了些许切身的体会。也许,这也是无数大学生职工的真切感悟。
自此,何健成为浩浩荡荡的热轧外出学习培训队伍中的一员。第一站是本钢,从本钢回来后不到一个月,女儿出生了,倾听着女儿的哇哇哭声,清亮,激越,就像大西北上空盘旋的幼鹰发出一声声嘹亮地鸣叫,温暖的小家里充满了希望,让人由衷地亲切、温暖。然而,何健还没有尝够初为人父的喜悦,外出培训的任务又来了。在女儿将出满月之际,他到山东莱钢学习,结束莱钢的学习没多久,紧接着背起行囊离家南下,直抵位于南京的梅钢……就这样,前后折腾了一年多,直到女儿牙牙学语会喊一声“爸爸”,外出培训的任务才告结束。何健抱着女儿,胡子拉茬地亲她的小脸,女儿哭,他也落泪,如果身边的庞巧云有心,拿手机拍下这一幕,将是一幅多么感人的画面啊,可惜,庞巧云当时也在泪水涟涟,连她自己都成了画中人。
一年多马不停蹄的实习培训,何健和热轧数百名参加培训的年轻职工一样,失去了很多和父母亲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但收获的却是从理论到实践方面的大幅提高,对于国内国际先进的冶金工艺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和认知,对即将由自己亲手操作的先进设备既充满了期待又诚惶诚恐,唯恐因为自己不经意间的些许失误而给公司造成巨大的损失。
四
2007年8月5日,渤钢集团天铁公司迎来了发展史上的又一件盛事:热轧全线投产!作为公司新的增长级,热轧成为集团内外备受关注的焦点。何健也和无数的热轧职工一样,在无数期待的目光中辛勤工作不敢有丝毫懈怠。终于,在经历了炉前工、合金工、氧枪工等多个岗位的艰苦学习和实践锻炼后,26岁的何健走上了转炉炉长的岗位。
转炉炉长,一个让人艳羡的职务,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岗位,一炉钢水合格与否、指标高低、成本多少,统统捏在炉长的手里。炉长的每一条指令,每一个决断,甚至每一句话,都有可能影响整个生产链条。不操心不行,不认真不行,不付出不行。这实在是一个历练人的绝好舞台,年轻的何健,压根没有时间来喘息与回味,更不敢有丝毫懈怠。他抖擞出全部的时间和精力来面对新的工作。他的目标很单纯:提高每一炉钢水的质量,保证下道工序的轧制所需,绝不在自己的手里炼出一炉废钢或不合格钢,绝不因工作上的失误而让别人戳自己的脊梁骨!抱着这个目标,他在炼钢工地上不停奔波,对各种钢的工艺参数了然于胸。为确保生产质量,他对铁水成分、温度、需要加多少废钢冷料等细节都主动了解,他询问了很多师傅,请教了很多领导,包括他的爱人庞巧云,因为,庞巧云在第一炼铁厂生产科工作,对炼铁工序的生产动态了如指掌。热轧炼钢作业部乙班作业长阎光明谈到:“何健真的很用心,很勤奋,一个班下来,很少有闲着的时候。”
勤奋,是何健的工作法宝,有了这个法宝,他不知疲倦,甘于付出。当年把能吃上两大碗兰州拉面作为梦想的小牛犊,已经成长为体力充沛、思维活络、渴望在岗位上建功立业的“孺子牛”。担任转炉炉长期间,何健控制的两座180吨转炉运行良好,钢水合格率100%。目睹309国道上连成长龙的运卷车来往穿梭,将一批批从自己手里炼出来的高质量钢卷运向四面八方,那份供不应求的兴隆场面让任何人看了都会心潮澎湃。何健和他的战友们更是意气风发,人生最大的成就莫过于此啊!2008年12月,集团公司劳模榜上出现了一个年轻的名字——何健!
热轧的一位领导同志谈到,“劳模效应”真是了不得,何健当了劳模之后,像是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不少人给他打来电话,说是要给何健介绍对象,其中不乏一些家庭条件好、学历高、相貌娇的优秀女生。这样一个小插曲,让何健的爱人庞巧云哭笑不得。何健说,谁也别打扰我,我在“打井”。
然而,我们不得不说,何健的命运实在不太好,因为钢铁行业的命运实在糟糕。何健刚刚获得劳模的殊荣心气正足,正打算竭尽全力提高产量、促进研发、拼命创效的时候,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瘟疫般狂袭而来,钢铁行业首当其冲。渤钢集团天铁公司,也没有幸免!热轧面临的严峻形势分外凸显。从当年的价格报表上来看,热轧板卷价格从最高的每吨6000元,一路下滑到最低的3000元,降幅达50%,跌得让人血脉贲张,茫然无措。309国道上,从四面八方开来的那一辆辆运卷车被突如其来的市场狂风吹得七零八落。热轧附近,门前冷落鞍马稀。“市场”这两个字,疯魔般涌入热轧人的思维里、血液中。
此情此景,谁能不急?公司急,车间急,岗位急,领导急,职工急,职工家属急,上下都急,人人都急,十万火急!怎一个“急”字了得?
但,急没有用,急过之后还得静下心来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如何度过眼前的困境才是当务之急。
热轧公司扎实按照集团公司决策部署,加快配套项目建设,加大对标挖潜力度,提升主要技术指标,全力开展降本增效,枕戈待旦迎战市场寒流。作为炼钢转炉炉长,何健和他的工友们如芒在背。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创新创效,技改技革,在寒流之中闪烁着团团热芒。
质量,越来越成为热轧上下最为关注的焦点问题。因为,以质取胜是市场的不二法门,想要占有市场,质量为先,没有质量,只有死亡。在严酷的市场竞争中,年轻的何健学到了许多大学校园里学不到的东西。他把目光凝聚在“转炉挡渣命中”这个问题上,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钢水质量,是衡量转炉炼钢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同时,提高转炉挡渣命中率也是转炉炼钢行业的一道普遍性的难题。何健带领他的职工们无声无息地开始攻关。从加料、供氧、造渣、温度等细节入手,对每一炉钢水的质量严抓细管,减少钢水温度波动,降低钢水氧化性,合理控制渣量,为提高挡渣命中率提供保证。
事实上,何健一直都是以这样的工作标准去做的,但此刻,他做得更加精细,更加主动。逼人的市场容不得他们有任何质量上的细微闪失。作为生产骨干,何健制定了紧贴实际的挡渣作业规程,对工艺、操作认真细致的检查,在标准化作业这个问题上眼里揉不得一粒沙子。操作工高士涛说:“何健责任心很强,技术很全面,很多难题到他手里都不算什么事儿,也解决了不少难题。”
都说南方人脑子好使,会做生意,但何健这位来自大西北的汉子在打小饱尝了一连串工作和生活的历练之后,脑子也在一步步变得敏锐起来,一个听起来颇为浅显却富含哲理的理念让他的感受日趋深刻,那就是:赔本的买卖咱不做,赔不起、伤不起啊!
在炼钢转炉工序,什么才是不赔本的买卖?怎样才能做到不赔本?很简单,打蛇打七寸,牵牛要牵牛鼻子,只要抓住一个关键点就行,这个点就是:降低钢铁料消耗。抓住这个点,在这个点上真正做出成效,用尽可能少的铁水炼出更多的钢,更多合格的钢,这样才有利润,才能赚钱,才能不赔本。这是一道难度指数超高的成本题啊!热轧上下,更是无法回避这道题,全公司都在围绕这道题做文章。担负转炉炉长的何健,责无旁贷。
“何健,你听着,有什么招法你大胆使出来,出了问题,我给你兜着!”热轧炼钢车间主任曹连华拍着何健的肩膀说。
有领导给撑腰、壮胆、鼓气,干事创业就有了信心、力量、底气,同时也是一份沉甸甸的信任。接下来,那就甩开膀子干吧。
针对钢铁料消耗高的生产现实,何健潜心收集各项工艺数据,总结不同时段的经验规律,结合炉况特点,采取了不少富有创造性的好点子:
——氧化铁皮变废为宝,降硅。硅含量降低到原来总量的20%,为转炉操作控制发热源调整热平衡准备了条件。
——改良氧枪控制方法,实现高效精确。优化原有的恒压变枪、恒枪变压的操作方式,成功推行“变压变枪操作法”,转炉操作更高效,更精确。
——合理配加辅料。把4批料加入法,改为“2+6”加入法,减少二批料的一次投入量,分多批次小批量加入。
三项有力举措,成为一整套工艺创新方法,使何健所在的班转炉喷溅率由56%降低到15%!与此同时,当年一度达到1075Kg/t的钢铁料消耗,也随之降低到1063Kg/t,仅此一项,月降低生产成本可达552万元。在稳定操作的同时,对转炉干法除尘、提高煤气回收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电场泄爆每月1-2次降低到目前一年不到两次,转炉煤气回收也由原来的114m3/t提升到现在的121m3/t,处于当年国内行业领先水平。
每一次的革新,都需要付出,每一次的改变,都需要拼搏,持续多年的市场寒流,改变着热轧,重塑着热轧每一名干部职工的韧性,还有定力,包括何健。在何健的带领下,身边职工们的质量意识、成本意识、创新意识前所未有。他们咬定了一个目标:经我们手里炼出来的钢水,成本一定要低廉,一定要符合轧制所需,不让上道工序白忙活,更不让下道工序有顾虑。
曹连华同志谈到:“何健有脑子,有思路,敢于捉摸问题,这样的职工,是我们的宝贝,我们要充分发挥他的作用。就算遇到了麻烦,我们也会体谅他,因为,大家都是为了降成本,提指标。”
五
2012年下半年,集团公司首届职工技能大赛拉开帷幕。在渤钢集团天铁公司的历史上,这样的大赛前所未有。从预赛到决赛,历时一年。当时,只要稍微对自己的技术有点信心的人自然不会错过,没有人不想争第一,因为:第一名的一万元奖金充满了极大的诱惑,获取第一名后会给自己带来极大的殊荣,甚至会带来做梦都想不到的大好机遇!谁能会心如止水?何健更不能放过,何健也想拿第一。但是,何健并不单纯是为了去争第一,他知道,这个第一不好争,不是谁想拿就能拿到的,手里要是没两把硬刷子,不要说吃肉,就连一口汤都喝不上!当时,何健已经干了五年时间的转炉炉长,颇具资历。许多“好心人”都劝何健:哥们儿,你就别去逞能了,稳稳当当干你的工长,那有多好?一旦搞不好,砸了炉长的牌子让人当笑柄,赔了夫人又折兵,一失足成千古恨啊!何健对此一笑而过,他的想法很单纯,想去感受一下那种热闹非凡的比赛场面,长长见识,就像当年到本钢、莱钢、梅钢的学习培训,让自己受益匪浅。一句话,他是去学习请教当学生的!因此,在高手云集的技能大赛舞台上,他出乎意料地低调,兄弟单位的同行们如何操作,如何监控,谁优谁劣,尽收眼底,针对不同炉况如何科学管控,如何降耗节能,有了更多的认知,填充了自己的“技能内存”。2013年6月,也就是何健工作之后整整九周年的时候,这场大赛的最终成绩揭晓了,何健,拿下了炼钢工第一名!
没想到,真没想到!这是何健获奖之后的最大感觉,沉甸甸的奖金拿到手好几天了还在恍然如梦。人生就是这样,不争,就是争!特别是面对激烈的角逐时,能够沉得住气,能够保持一份超然脱俗的心态,往往会得到苍天的眷顾!
但是,很多人想到了这个结局,何健的同事、炼钢作业部丁班作业长阎光明就说:“何健在炼钢厂呆了两年,又在热轧干了六七年,对炼钢工艺再熟悉不过了,他不拿第一谁拿第一?”
炼钢车间主任曹连华对何健的评价也许更加中肯:“这几年,炼钢工序针对严峻的市场,一直都在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不少成果,同时也带出了一支韧性很强的职工团队,何健作为生产骨干,担负的现场管理任务很重,但他爱动脑子,爱琢磨事儿,从来没有丢下具体的操作,所以说,他能取得炼钢工第一名,是偶然,更是必然。”
在市场寒流中搏击过的企业,往往具有很强的定力。企业里的人,往往会更加成熟稳健,处惊不乱,处变不惊。从这个意义上讲,经济危机的寒流是天灾,同时也是“好事”,在一点一滴中积聚力量,探求机遇,转型跨越,绝地求生。
收获的季节里总是萦绕着丰硕。就在何健获得首届职工技能大赛炼钢工第一名的殊荣之后,又一项意想不到的荣耀光环罩到了他的头上——2013年9月份,在天津市总工会、共青团天津市委联合举办的以“岗位技能促振兴,青春建功中国梦”为主题的“寻找最美青工”活动中,何健从数百名候选者中脱颖而出,荣膺12名“最美青工”之首!
何健,美起来了。历练了十年,拼搏了十年,尝过生活的苦和酸,经了市场的风和雨,赤橙黄绿青蓝紫,当空舞起青春的彩练。他,应该而且必须美起来。他,已经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一个坚强团队的代表。
就像一个影视红星,总是引起人们无尽的关注、追捧。2008年何健获得公司级劳模的时候,不少优秀的女孩子“打听”何健有没有对象,当他成为“最美青工”时,“打听”他的已经不仅仅局限于渤钢集团天铁公司,而是扩展到天津甚至全国,“打听”他的人也不再是几个女孩子,“打听”的内容已经不再局限于他有没有对象有没有家庭了,而是他是否愿意选择更高更远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何健,被人盯上了。
“何工,来我们这儿干吧,给你一个更大的平台!”
“兄弟,你们的收入水平太低了,还是来我这儿吧,待遇是你们的三倍!”
“何工,只要你来我们这儿,住房的问题立即解决,地点就在环内!包括妻子工作和孩子上学,都不是问题,一句话,只要你来!”
……
何健不得不承认,这年头的信息传播渠道实在是太便捷了,利用“度娘”搜索一个人的联系方式实在是太简单了。他清楚地记得,寻找天津“最美青工”活动评选结果的发布的时间是2013年9月27日,就在当天晚上,人民网、北方网、新民网、凤凰网、腾讯网等多家网站包括无数的微博、微信等平台几乎是在同时发布了这一消息,何健在一夜之间被“网”住了,就连他那部掉了漆的诺基亚手机也不甘寂寞狂响起来,当时,他设定的手机铃声是贝多芬的名曲《命运》。
面对巨大的诱惑,谁能坐怀不乱?在命运的十字路口上,谁能不动心?
工作这些年来,何健做过体力题、技术题、质量题、成本题,这一次,轮到他做选择题了。人这一辈子最难做的,也许正是这道选择题,而且还是单选题!选对了,海阔天空,选错了,万丈深渊。就这么现实。
何健是人,不是神,他自然动了心,他自然也憧憬过跳出这个山沟之后的美妙生活。但“心动”过后却不是“行动”!站在金秋的微风里,他依然想起了高中时写过的那篇关于打井的作文,在企业拼搏整整十年,他一直在打井,如今,这口井刚刚打出水来,难道就这么轻易地离弃?走出渤钢,难道一定会有更好的井?也许会有,但一定是枯井,毫无希望之井!
在市场寒流的风雨中一路历练过来的何健,早已不再是初出校园的毛头小伙儿,考虑问题自然不会那么简单和幼稚。他十分清楚当前钢铁冶金行业面临的普遍窘境,渤钢的日子不好过,其他企业的日子也未必好过!即使好过,也好不到哪里去!电话那端投来的未必是充满希望的橄榄枝,也许是一条通向死亡之旅的敲门砖。
更为重要的是,何健已经离不开这个企业了。在他的身边,有信任他的同事,信任他的领导,有他施展才华的舞台,有他安居乐业的生活。外面有的,他也有,外边没有的,他未必没有。他,怎能割舍这一切用青春和智慧换来的珍贵财富?没有了这些,他将一无所有。这一切,给一座金山都不换!
最美青工,何健当之无愧!
2014年五一前夕,何健同时获得天津市青年岗位能手、“五一劳动奖章”。
能把企业放在心里的人,企业把他抬得更高。荣耀的光环,一环套一环,何健的名字,万般璀璨。此时此刻,何健挖的那口井越来越深了,井里涌出的不再是汩汩清流,而是井喷式的精彩与壮观。
如今,一座新的大山横亘在渤钢集团天铁公司的面前——对标提质增效!这么多年来,热轧一直都在对标,也取得了不小的成效,可这次,却是一次生死攸关的对标。集团公司指出:2014年钢铁生产成本仍将处于高位,整个行业仍将维持微利状态,企业生产经营形势依然严峻。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全方位对标提质增效,眼睛向内,练好内功,强身健体,强筋壮骨,做好自己的事。
严峻的形势无须多言。热轧人在初春的季节里迎风斗雪再出发。在炼钢转炉前拼搏的何健与他的战友们一道,紧紧抓住影响成本的关键指标,开始了新的攻关。他相信:前进的道路就像那黄土高原上错落起伏的褶皱,一波还未平息,一波又来侵袭,一帆风顺不会永远存在,潮涨潮落才是常态,只要有一颗劈波斩浪的心,只要攻坚克难的梦想不会熄灭,企业的璀璨,人生的光明,就在前方!
最冷的季节已经来临,春天还会远吗?
六
岁月,犹如白驹过隙,弹指间即成历史。2014年,何健来到渤钢集团天铁公司的第十个年头,他,三十四岁了。
一个三十四岁的男人,经过十年的拼搏与历练,一定积累了很深的感悟,抑或是思索。
站在黄花脑东面的山顶上回望来路,驾驶着自家的轿车,带着妻儿去龙山公园游览,和一帮来自四面八方的朋友谈天论地,怀揣着领导和同事们的信任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尽情挥洒,何健的脸上洋溢着笑容,很知足,很温暖,很幸福。他用六个字来总结刚刚走过的十年:挣扎,付出,感恩。
多么普通的六个字啊,可一旦连接在一起却闪烁着哲理的光辉,透脱着深邃的意境,似乎在向终将逝去的青春道一声:无怨无悔。
是的,来到渤钢的十年,是何健真诚付出的十年。在付出的过程中又涌动着青春特有的挣扎,在挺过生活中的坑坑洼洼、沟沟坎坎后取得了工作和生活的丰硕,把曾经的曲折放在心里,将坦然的笑容写在脸上,化为一个如钢水般火红的词汇——成熟!成熟的他,更多的则是感恩,感恩父母,感恩爱人,感恩朋友,感恩同事,感恩企业。没有感恩,他不会拥有青春的荣光。怀着感恩的心,去拼搏,去奋斗,去回报,这样的人生,必定会多姿多彩。
曾经,何健对爱人说这辈子就谈一次恋爱,可他却在无意中谈起了第二场“恋爱”,这是一场需要用智慧、汗水、忠诚来谱写的大爱——事业之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