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导读是关于教育到底是要科学还是要体验。对于这个问题也是我一直以来摇摆的问题,学习了很多育儿理论,但是实际应用中却总是不得法,总是会有那种为什么人家用了这么凑效,我家宝怎么就不按理出牌呢,为什么学到的理论遇到现实就碎成渣渣了呢,为此我深深的怀疑自己学习的不到位,需要继续更加深入的学习。
曾几何时我在育儿理论和家人的传统教养中撕扯到快要抑郁。记得在大宝两岁以前我都特别的引以为傲,不管是大动作还是其他方面,娃的发展都超级好,但是不久,我遭遇了“terrible two”,其实只是在育儿书中提到了有“可怕的两岁”这样的说法,孩子还并没有体现出来,只是我;我接触了一个线下的育儿课程,意识到了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我将自己视为了原生家庭的失败品,特别怕自己会变成像我的父母那样的父母;紧接着为了自己不成为那样的父母,为了给孩子更多的体验,我请假进京去上专门的育儿课,课后跟老师聊天的时候,讲到家里爷爷奶奶的养育方式,老师居然讲到那是爷爷奶奶特别不负责任的表现,在培养将来的杀人犯,那时候的我完全被权威蒙蔽了眼睛和大脑。其实我不是在批判这个老师,老师也是很好的,她可能是想让我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毕竟只有戳中痛点才会去改变嘛。短短的几天课程,我几乎每天听完课回去都是哭到不行,感觉自己犯下了好多错误。回家以后更是陷入了与爷爷奶奶争夺教养权的争夺战中,家庭氛围一度紧张的不行,而跟老公之间的沟通更是三句话不离娃的各种问题,想要逼着老公一起学习育儿理论,搞得老公不胜其烦,我俩的争吵更是一触即发,而因此产生的副作用就是,老公看娃各种不顺眼,各种有问题,对娃也是亲近不起来,我也是各种焦虑、烦闷,感觉老公不理解,家人不配合,孩子也不争气,怎么我越学习,越引导越敏感胆小,各种问题越来越多。让家里人都觉得我学习是白学了,越是这么想越是着急焦虑,那段时间真的是人生中超级灰暗的一段时光,真的感觉自己快要抑郁了。
后来,参加读书俱乐部,开始学习家庭辅学启蒙,情况才慢慢好转,通过听各类书籍的带读,我慢慢意识到亲子关系不是家庭关系的第一位,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我开始积极修复与老公之间的关系,对于孩子的各种行为也没有那么过于关注,慢慢发现夫妻关系越来越好,老公的脾气也没以前那么大了,对我的支持也是前所未有的,两个人越来越亲密无间了,家庭氛围越来越和睦了。这三周的学习以后,我也发现,我太过于“未雨绸缪”,当知道有这么个“terrible two”的时候,我就开始用蓝色的糖纸看孩子,看到了各种terrible的行为,其实那只是孩子发展过程中的必经阶段,然后由于我的焦虑,影响到孩子,我越是怕孩子变成什么样子,孩子偏偏真的就变成了那个样子。
其实,现在想来,教育,不管是科学还是体验,都是因人而异,学习理论知识还是有必要的,可以做到心中有底,遇事不慌。但是当理论与现实发生强烈碰撞的时候,还是要以人为本,不要生搬硬套书中的理论知识,避免自己进入纠结无助的旋涡,毕竟我们都是有血有肉有感情的人,遵从自己的内心跟孩子友爱相处,比起一定要使用某种可能会被岁月更替的理论来束缚自己要显得有温度有人味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