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影片的感悟和无问西东的理解,比较集中的表述就是遵循本心,无问西东。如: “喜我所喜,无问西东”、 “行我所行,无问西东”、“爱我所爱,无问西东”、“肆意的青春”等等。但我想,如果一个人没有道德的约束,没有善良的本心,只讲求喜我所喜、行我所行、爱我所爱,那么这个人会怎么样?这个社会又会怎么样?
影片好几次出现了“自己的珍贵”、“你的珍贵”的字眼。尤其在结尾张果果的大段独白更是多次提起“珍贵”两个字。“珍贵”是什么?我以为,“珍贵”就是善德之心!如果说无问西东是一种人生的态度,那么我们遵循的本心就是善德之心,是做人的态度。这就是编导对整部影片的概括和升华。
《无问西东》通过四代人、四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环境会有不同的事物干扰和阻碍,面对纷繁复杂的选择,无论外界的社会如何跌宕起伏,我们都应该对自己真诚,坚守善德之心,无问西东,勇往直前。
上世纪20年代吴岭澜的烦恼是人生和读书方向,他理科不及格文科满分,却因为觉得大家都在学的理科才是对社会有用的而困惑。时任清华校长的梅贻琦在回答吴岭澜的困惑时,给出了答案,让他遵循真实的内心去选择,并告诉他,“什么是真实?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如果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满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那就是真实。”梅校长正是以教传德告诉吴岭澜,一个理想的家园,不在于它的奢华,而在于历史文化和现实文明的和谐共生,善德文化也是创造美好家园的需要。这个故事虽然简洁,却点题了所有故事的内涵。
西南联大时期的贵族子弟沈光耀面临的是忠孝难以两全的抉择。他说“这个世界不缺完美的人,缺的是从心底给出的真心、正义、无畏和同情”!!当他驾机撞向敌舰时,留下生前的最后一句:“妈妈,对不起……”表达他对母亲的“不孝”。他这一颗“国家兴旺、匹夫有责”的热血之心和大爱大义无畏之举,不正是善德之心给出的答案吗。
现代的张果果面临的是相信人性本善还是随波逐流的选择。身处尔虞我诈的职场,张果果每天要做的不是自己想的,要说的也不是自己想的,但他依然坚守正直之心,即使上司坑了自己也不愿以牙还牙。在虚假复杂的环境中他没有迷失在当下,以自己珍贵的善德之心选择相信人性本善,继续帮助弱势家庭。
上世纪60年代的陈鹏和王敏佳常被人以“爱我所爱,无问西东”来敬羡,赚足了眼泪。在王敏佳被迫害、被毁容的情况下,陈鹏用一句“不管发生什么,我都给你托底。”表明了他选择真善和真爱无问西东。但我却觉得,王敏佳最初喜欢的其实是李想,就像她对陈鹏说的“当初是你用爱托住了我,现在我也要去照顾你” ,这分明就是一种回馈而不是真爱。我以为他们的爱情故事只是影片内涵的一个引子,而造成他们人生悲剧的另一条线才更切合影片的内涵,就是人性善与恶的选择。
王敏佳与李想写匿名信警告刘淑芬不要再虐待许老师,已被十几年的无爱婚姻伤的歇斯底里的刘淑芬把无处可诉的不满和愤懑都发泄在了王敏佳身上,告发她勾引有妇之夫。结果是:
王敏佳选择坚守内心的善德。为了不影响李想的前途,她独自承担了写匿名信的事,虽然只要她说出了李想就可能找回清白。在那个疯狂的年代,她少年时一次虚荣的谎话、她从未谋面的台湾远亲都被当作罪行无限放大,她被人冤枉、背弃、批斗,殴打的血肉模糊甚至毁容。还记得王敏佳引发众人殴打的那个神秘微笑吗?她在笑人心的丑恶,笑她的选择成就了有为青年李想;笑刘淑芬自私无谓的婚姻坚守是不会因为她的被斗而改变的。
李想最初选择了逃避。为了自己的人生目标,他最终没能站出来承认参与写匿名信的实情。他放弃坚守内心的善德,成为了有为青年,却从此在自责和懊悔中痛苦地活着。李想毕竟还是善良的,当多年后在沙漠迷路面临生死选择的时候,他把生的希望给了队友。他用行动践行了坚守善德之心,无问西东的初衷。
刘淑芬选择了忏悔。她用咸菜泡水充饥却把饭留给不爱她的丈夫的举动足以证明了她的善和她对丈夫的爱。她告王敏佳只是想发泄心中的怨,当她以为王敏佳因为她的诬陷被人打死的时候,她的良心难以承受,最终选择了以死赎罪。我们怨她,可怜她,但却恨不起她。
还有那么一些人选择了不择手段满足私利。他们的无问西东根本与善德无关,一切的出发点就是自己的利益。为了迎合疯狂的时代,捞取政治资本,办案人员可以把一个纠纷事件无限扩大,从王敏佳的少年时期查起,翻遍她的祖宗十八代,只为证明她有罪;所谓的不名真相的群众为了满足自己猎奇、嫉妒的阴暗心理,可以把聚满莫名恶意的拳头砸向手无寸铁的无辜女子。他们可以无知,可以不明真相,但不应该选择从恶。多年后,当这些人把自己做过的恶行全部归咎于时代的影响和蛊惑时,我们才看清,他们其实从来就没有善过。现如今人们常说的坏人变老了,不就有他们的身影吗。
导演李芳芳在一次分享时说:我们不能决定世界怎么对我们,唯一能决定的是自己的态度——我们怎么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珍贵善德之心,人生无问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