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华》-- 读后感和观后感

Pigs Might Fly

因为一句玩笑或者说一段友谊,我竟然把严歌苓的小说《芳华》看完了。想想一个整天写代码,Debug的专业搬砖的码农,竟然看起了文艺青年专属的小说,还写读后感和观后感。就像一个五大三粗的庄稼汉子突然拿起了绣花针做起了女工,哈哈。 pigs might fly。

Pigs might fly.png

书名

芳华-严歌苓.png
You touched me.png

对于小说的英文名"You touched me",其他读者认为有两重含义。第一层指的是“触摸事件”,因为这个事件,主人公刘峰由一个“表面上学雷锋”,变成了”内心是个资产阶级的茅坑,臭得招苍蝇,脏的生蛆”。第二层的意思,是何小曼/何小萍在跳舞的时候被嫌弃之后,刘峰主动去做他的舞伴,将她拖了起来。

在他们不肯哪怕触摸一下她的关头,他以他的善良背叛了他们,背叛了集体,给了她那一记触摸,坚实地把一只满是热汗的手掌搭在她身上。小曼流着泪想,那是多么勇敢的背叛啊。

其他的一些解读主要从“touch”这个动词去解读,比如将touch理解为“感动”或者“伤害”,但是如果看到此书原著名就是:”你触摸了我”,就知道其他的解读有点过度了。

原著和电影的区别

原著和最终的电影还是有比较大的差别的,如果原著能够给到10分,那么电影估计只能够给到5分钟。可能是因为电影时间的限制,或者说是为了审查的原因,原著中很多情节被阉割或者说篡改了。总体来说,原著和电影有下面几个不同:

  • 原著的“悲剧”情节更浓
    真正读原著的时候,越读到后面,越感叹人物的命运,尤其读到了刘峰的最终遭遇,有时候真的是唏嘘不已,心里添堵。电影中,刘峰是主动加入对越反击战,然后在书中好像并没有说道这个情节。反而是对于他负伤之后,如何被救的过程,书中倒是有很多细节的描述。除此之外,原著中有很多何小曼小时候,被人们称为“拖油瓶”那种寄人篱下,饱受欺凌的情节描述。何小曼很小的时候,父亲就已经离世了,但在电影中却是没有能够等到平反,其他还有太多太多。虽然电影在刘峰拥抱何小萍这一温情的场景中结束,但是在书中的结局却悲惨很多。

  • 电影某些情节铺垫不够,过于突然
    首先,刘锋向林丁丁表白过于突然,没有太多的铺垫,在电影中,我看到那个情节都感觉比较突然的,但是在原著中,这个剧情做了很多铺垫的,比如刘锋给林丁丁做甜甜圈。(可能也有另外一个解释,那就是本来刘锋对于林丁丁的爱就是很隐秘的,本来就没有显示的表现出来)。另外一个比较突兀的细节,就是何小曼的“精神病”,在电影中可能就几句话带过这个情节,但是在书中在大量的描述,包括她成为战斗英雄之后种种矛盾的心里活动的描写。

  • 电影某些人物内心的心里活动刻画不够
    可能这根电影的表现手法有关。电影无法像文字那样可以直接去刻画或者描述人物的内心的活动,而我们只能够通过演员的动作和表情去体会。尤其在何小曼的身上,电影删减了太多了情节和篇章,导致原著中的主要人物,在电影中变成了一个次要的角色。可能,阅读和电影最大的区别在于,阅读能够给到人充分的想象空间,当你阅读到某个场景,某段话的时候,你会去思考哪些哪种环境下任务的内心感受,或者场景,但是电影可能先入为主的,给到你了场景,然后你会潜意识地被这个场景所影响,很难跳出来了。

总体感受

我觉得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或者说成功的文学作品能够引起读者和创作者一种强烈的情感的共鸣。但是我想说,这本书或者这个电影我是看不懂的。
可能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我对于书中说描述或者说经历的年代是比较陌生的,因此我很难体会到那种特定环境下的某些人和某些事情,这也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笑场的原因。站在现代社会的角度,很多事情,我都觉得是很荒谬或者说可笑的,尤其在刘峰向林丁丁表达的时候,

“我一直在等你,就是想等你入了党再跟你提。怕影响你进步”,

这里我足足笑了半分钟的。但是,又得感谢作者,通过这本书中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使得我们对于那段我们原本“断片”的历史有了那么一丁点的理解。

第二个,我现在这个年龄阶段,应该也属于人生中的“芳华”吧。然而作者是在四十年之后过来回忆那段青春岁月,没有经历过人生的一些起起伏伏,我觉得很难体会和理解作者写这本书时候的那种感觉。

四十年了,那座排练厅早被碾压到大马路之下,让城市给现代化了,哪些留着我们年轻倒影的镜子呢?那些萦绕过我们年轻倒影的镜子呢?那些萦绕过我们琴音歌声和欢笑的冬青树呢?那些徘徊过我们秘密恋人的骑楼呢?粉碎得连渣子都没有了。

我原本想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去解析:作者构这本书造或者设置人物或者相关的故事情节,背后是想表达或者反映出来某一类人,或者批判某种社会现实。但是越读到后面,我越发质疑我的这个假设。如果作者,并不是可以在构造一些虚构的情节,其中的一些人,一些事情可能本身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呢?或者这本身反应的就是那个时代的一些东西呢?然后没有经历过那个时代,没有那些经历,我觉得是很难读懂某个人物,读懂这本小说的。

因此在下面的分析中,我尽可能采用书中作者借用书中角色的对于那个时代,那些人物的一些看法。尽量减少自己过多的猜想,或者说一些过度的解读。

人物分析

书中的核心人物不多, 刘峰何小曼(电影中为何小萍),林丁丁萧穗子郝淑雯。这里我主要写写前三个。

刘峰

刘峰可能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了。他是活雷锋,当时的标兵,那个时代下的楷模。但是在“触摸事件”之后,他又变成了“内心是个资产阶级的茅坑,臭得招苍蝇,脏的生蛆”,被下放连队,参加越战,丢了一只手臂,然后开启了一段悲剧的人生。

其实,对于刘峰,我最大的不解是驱动他持续做好事,成为活雷锋的因素是什么?是他的本性善良呢,还是他被一大堆的荣誉绑架了,比如书中所描述的:

每一件奖品和奖状都是在他光荣神圣上的加的枷锁,别来参与我们的小无耻,小罪过,别来分享我们不无肮脏的快乐。

或者说,是否也有可能两种因素都有呢?从心理学来说,影响人行为的因素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内在的世界,一个外在的世界。内在的世界是,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我想去干什么,我喜欢去干什么;外在的世界是外部因素。比如,父母或者老师的期望,生存的压力,朋友的议论等等。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分析,其实刘峰并没有处理好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矛盾。其实,刘峰的内部世界和我们普通人一样,有七情六欲,也是一个普通人,也有喜欢别人的权利。但是我们外部世界给到了他太大的压力,在强大的外部压力下,他的内部的世界被进一步的挤压,妥协,或者他的内心世界被外部世界所绑架。
正如原著中说中所描述的:

本来刘峰平凡善良是无妨的,偏偏用他的平凡来大做文章,偏偏无视他的可能的非凡之处,抬杠说他平凡就够了,就伟大了,足够被推上大理石的基座,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天,他或许想到自己的一生,想到此生和林丁丁的错过,全因为他的平凡,被塑造成平凡得雕像,搁在冰冷的基座上。非得强调他的平凡,定性他的平凡,才能够确保那份平凡得不变,平凡了,才好使唤;对我们来说,平凡得刘峰真实好使唤。

从一点来说,我能够从刘峰身上看到一点点自己的影子。高中的时候,我估计是每位老师所提到的“好学生”的典型,是父母,长辈中的好孩子,弟弟妹妹们学习的榜样。因为我那个时候是一个听老师话,听长辈话的好孩子。初高中的时候,估计也算半个“刻苦学习,扎实,勤奋”的典型了。想想那个年代,除了老师布置的作业,我还会买来很多习题集做,就算上体育课,这种对于学习没有太多“益处”的课程,也会“偷偷”溜会到教室自习,或者跑去书店看习题集之类的,或者到了吃饭的时候,会飞快的跑向食堂,急匆匆的吃完饭,然后又赶回教室开始学习,好像我生命中所留下的时间并不多,而我自己需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学习上。
但是,有一点区别的地方就是,可能在那个时候,我的内部世界相对来说是很小的,或者是不存在的,毕竟在一个很小的年龄段,是很少有自己的想法的,很少认真地去思考自己需要什么,自己喜欢干什么。但是,到了大学,尤其在国外的时候,我思考了很多,或者说反思了很多。正式因为这种不断的思考,使得我自己内部的世界在不断的发芽,成长和成熟,而外部的世界给到压力在逐渐的减少,因此我现在展现出来的,可能更多的是由内部因素所驱动的。很多高中的同学和朋友,尤其对于我了解比较深的朋友,都会说我现在和高中的时候完全不一样,因为以前,我更多的是展现一个外部世界的我,然而现在更多的展示的是一个内部世界的我。

其实,我还有思考,刘峰是那个时代下某一类的人的代表吗?如果是,那么那类人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很多吗?还是说,刘峰只是那个时代下面一个单独的个体呢?这个问题,其实我自己也没有答案。

何小曼 (何小萍)

书中花了大量笔墨描写的人物,在电影中却显得比较单薄。
从小时候被称为“拖油瓶”被继父,弟弟妹妹甚至自己母亲所嫌弃,在整个家庭中不被待见。只有把自己冻成重感冒之后,才能博得母亲那一点点温暖的拥抱。到了部队,原本以为自己得到了解脱,结果在文工团被所有人当做异类或者说嫌弃的对象,后面到调到野战医院,因为救了伤员,成为了战斗英雄,人们开始对他的态度产生了变化,包括她的母亲。这突然其他的变化,再加上刘峰的遭遇,让他最终不堪重负,精神奔溃。最终,作为“沈阿姨”照顾身患绝症的刘峰,陪他走过最后一程。用书中一句话来描述小曼的经历,那就是:

其实小曼也没有哭。也许她的眼泪是逆向地流淌,往心的方向。

有朋友跟我讨论说,我们生活中可能总会类似“何小曼”这种人物,不受团体所待见,大家都避之不及,大家都希望和他划清楚界限。我自己仔细想想,其实还真的是,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甚至到了大学,都或多或少存在类似的个体。但是认真想想,其实,很多人这么做并不是真的非常讨厌那个人,只是说迫于一种peer pressure,跟随大众群体一起隔离或者孤立那个特殊的人,来表明自己是和群体在一起,希望自己能够被大众群体所接纳,尤其在自己年幼心智还不够成熟的时候,缺少太多自己独立思考的时候。WG中的批斗可能也有这个心理因素吧。但是,你会发现,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一个被人为安排的群体中,而且你不能做出选择的群体中,比如学校同班同学,工作的同事等等。但是除了这些,现在很多人所在的群体往往是基于一个共同的兴趣爱好,或者说共同的兴趣话题为纽带组成的。比如,我现在很多飞盘朋友和户外朋友,因为大家志趣相投,你会发现大家之间并没有太多的隔阂,很少存在某个孤立某位个体的情况。

同样,我也有一个疑问,何小曼这个人物代表那个年代下的某一类人吗?或者说还是一个孤立的个体呢?

林丁丁

其实,这里我想给林丁丁洗白。当读到林丁丁相关部分的时候,有的读者评论说,“林丁丁”在当代就是“绿茶婊”。其实,我个人其实上很反感那种键盘党,那种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给别人贴标签的人。人都有追求自己幸福的权利和方式,林丁丁也有拒绝刘峰的权利。虽然他最终检举刘峰不对,这也是刘峰整个命运轨迹的转折点,但是也需要站在那个年代下面去理解。林丁丁的婚姻观是做一个首长的儿媳,这也注定了刘峰的失败。最终,林丁丁的结局也不是那么美好,虽然短暂地完成了首长的儿媳的美梦,但是那段短暂的婚姻也最终失败,后面虽然也嫁了一个华侨,有出国,但是最终也受不了,选择了离婚。按照书中的描述,其最终的结局是:

放下了走首长的儿媳的梦,也破碎了做歌唱家的梦,这就是解放了的丁丁。

其实,林丁丁最终的遭遇其实只能够怪他自己。It's your choice made your life.


Your Choice made your life.png

小结

似乎,在原著中,每个人都没有美好的结局,可能这和那个时代有关吧。

写作技法

在写作中,我觉得有两个主要的方面值得借鉴。第一个是写作的时候,主次分明,不眉毛胡子一把抓,另外一个是对比,不同维度,不同人物,不同角度的对比。

主次分明

首先,在处理人物之间的关系的时候,作者并没有眉毛胡子一把抓,是由侧重点的。简单粗略的划分,这篇小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是围绕着刘峰来展开的,其他角色比如何小曼着墨并不多。第二个部分,主要是为围绕着何小曼来展开的,包括何小曼小时候的经历和内心活动的描写。第三个部分,是将所有的人物融合在一起。感觉这和金庸的天龙八部里面的一些写法其实是由一些类似的,你会发现某些部分主要是在写乔峰,然后跳到段誉,然后跳到虚竹。

对比

在书中,你能够反觉到无处不在的对比,正是在这一系列的对比之中,人物性格才能够如此突出和鲜明。

  • 人物前后的对比
    其实,书中每个人都有这种对比,因为身处的时代和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变化。刘峰,在触摸事件之后的对比,何小曼在成为战斗英雄的前后的对比,这种对比不仅发生在人物性格特征的对比,更发生在周围人的态度评论的对比。比如何小曼成为战斗英雄之后,其母亲前后的态度的对比。

  • 人物之间的对比
    不同人物之间也存在着鲜明的对比,比如刘峰从一个“活雷锋”走下神坛,然后何小曼从一个不被待见的“小护士”而被塑造成战斗英雄。同样当小曼被授予“战斗英雄”,“白衣天使”的称号,当小曼的屋外横幅上的大字“响应军区号召,掀起向何小曼同志学习的热潮”。她想起了,当年也是一条横幅,那是相反的总动员,动员人们起来打到“右倾”分子的父亲。这种对比更加能够突出来小曼当时候那种矛盾的心情,以及不安。

  • 时代的对比
    刘峰的女儿在“刘峰”追悼会上说的,

记忆里的父亲就是傻乎乎的老给人家帮忙,反正父亲是那种可以忽略不计的老好人,这世上有了不多,无了不少。
傻乎乎地忙了一辈子不仅仅是他父亲,我们这一代都是多余的。
可能刘峰女儿的对于那个年代的看法,代表了我们这一辈人。

作者

还记得,电影中,当文工团解散的那一幕,在墙上有几个很大的字: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后面了解到作者严歌苓的生活背景和经历之后,才感叹到作者自己经历了其中很大部分的情节,才能够写出来这样的作品。

回想当年,我语文比较差,尤其作文,真的不会写,基本是挤牙膏一样的,或者写个议论文三段式,三个论点支撑,然后各种司马迁啊,屈原的套,实在写不出来什么带有感情的,或者唯一能够写写的无非身边的一些亲情,或者卖弄几句古诗词,卖弄几乎文言文,用几个排比句啦,比喻句啦提升一下文章的文采。但是那背后,总缺少点什么,缺少一种对于生活的感悟,对于生活的思考。但也不能够怪我们,在那种单调的生活环境中,有怎么会有太多的生活的感悟呢?

读完全书,我不得不感慨作者对于文字的驾驭能力和其犀利的文笔:

  • 在邻居眼里,这对娘儿俩就是大小一对无壳蜗牛,爬进弄堂,爬进何厅长的屋里,在何厅长坚实地硬壳里寄生。
  • 父亲曾经从白底黑字的标语从中,也就是这样跑,被子弹追着一样。
  • 她越走越急,被子弹追着似的。
  • 小曼还站在刘峰灵台前,满腹心事纺成线,不停的往外扯。

最后的思考

严歌苓笔下的那个年代,又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年代呢?书中的几个人物给出来一些看法:

  • 她是让那个时代给误了,给毁了,那个时代不就是那样?不要文化知识,就要宣传。
  • 那就是背叛的时代。时代操蛋。
  • 我们那个时候可真够操蛋的,把背叛当做正义。
  • 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教导我们平凡了更平凡,似乎我们生来不够平凡,似乎刘峰的一生没有被埋没在平凡中。同时埋没于平凡得还有一个能工巧匠的刘峰一个翻绝活跟斗的刘峰,一个情操人品高贵如圣徒的刘峰,一个旷世情种的刘峰。

朋友开玩笑说,前段时间朋友圈18岁照片刷屏,说我们90后已经老了。同时我也非常好奇,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四十年后,那么00后,10后,20后,有怎么来看待我们90后的“芳华”呢?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133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682评论 3 390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0,784评论 0 350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508评论 1 288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603评论 6 386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607评论 1 293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604评论 3 415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359评论 0 270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805评论 1 307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121评论 2 330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280评论 1 344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959评论 5 33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588评论 3 322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206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442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193评论 2 367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144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