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克力是情人的象征,于我而言,是与妈妈之间说不清的结。
在小县城长大的我没吃过巧克力,直到初中考到城里上学,认识了好朋友小杨。她胖乎乎很可爱,她的家里有吃不完的零食,而我,每次去,都会选超市里比较贵的那种巧克力。那时,我刚来到城里读重点,发现自己的英语与同学的差距不是一般的大,在老师的冷嘲热讽下,暗自较劲,几乎天天晚上熬夜到凌晨;那时,爸爸妈妈很少进城来,一直是姥姥照顾我,我们在学校附近38平米的出租房里住着,当时的支出全部用在学费、租金以及比县城里高出不少的生活费。
一个周末,妈妈来看我,无意间和妈妈提到想要买些巧克力屯着,补充能量,第二天一大早,妈妈便从早市回来,抱回整整两盒巧克力。当看到沉甸甸的两盒不知名薄片巧克力,我默默走回卧室,妈妈跑来拆开一片送到我嘴边,尝一口,我情绪有些控制不住:这算什么巧克力,长得土,丝毫没有朋友家的好看;味道和泥巴似的,吃到嘴里“木木的”。为此我哭闹很久,却忘了这是妈妈当下对我提出要求的最好回应,事后感到愧疚,也一直没有再提。
当时的自卑与倔强,当时的不懂事,渐渐地淡却而留下痕迹。 现在,我走到哪里,都会为自己屯一盒时下流行的巧克力,许久,才发现蒙灰的盒子里只少了几块而已,再换个地方,已经找不到它们了;有时,出去玩带回来昂贵的巧克力,巧克力点心一类,妈妈都吃的很少,她会说吃巧克力睡不着。我的习惯,妈妈对巧克力的反应,究竟什么原因,我也说不清了,只在心里刻下这样的巧克力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