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1日,我站在了人生首个半程马拉松的起跑线上——庐山半程马拉松,一场七千人共赴的奔跑盛宴。
比赛前一天的物资领取处,空气中都飘着雀跃。第一站是领取号码簿。当我在测试区把它贴近感应器,屏幕倏然亮起姓名与参赛信息的那一刻,仿佛握住的不仅是一张薄纸,而是一份郑重的邀请函,一场与自己对话的仪式正式开始。我立刻凑近镜头,嘴角上扬,任由笑意在脸上绽放——那一刻,我全然忘记了琢磨拍照姿势,也毫不在意眼角的笑纹。

领取参赛包时,赛事合作商的志愿者小姐姐笑着问我:“您是第一次参加马拉松吧?”我一愣,流程清晰顺畅,我自认走得从容,她怎么看出来的?她眼睛弯弯:“因为您笑得特别开心,还一直在拍照呀。”我不禁莞尔:“原来是被开心‘出卖’了。”
领完物资,一面巨大的参赛姓名墙映入眼帘。名单按姓氏排列,我在与我身高相仿的位置一眼就找到了自己的名字。那一瞬,仿佛穿越回少年时代,踮着脚尖在光荣榜上寻找自己名字时的激动与自豪再度涌现。我依然咧开嘴,笑着与名字合影。

那一晚,期待与紧张交织。号码簿就放在床边不远处,睡前忍不住多看几眼。
9月21日清晨五点半,闹钟一响便立刻起身。洗漱,换上跑服,驱车抵达庐山脚下的游客中心,搭乘免费缆车上山。清晨的庐山索道在云雾中平稳穿行,窗外景色时而清晰如洗,时而朦胧如梦,宛如缓缓驶入一幅流动的水墨画卷。庐山特有的云海翻涌,山峰的“横看成岭侧成峰”,不仅成就了千古诗篇,也让我们从小便在诗的魂魄里,神游这片中华美景。
下了缆车,沿石街步行约一公里,抵达起点牯岭街心公园。路上跑友络绎不绝:三五成群谈笑风生,独自一人步履轻快,驻足拍照记录风景,路边认真热身拉伸……五彩跑服上别着醒目的号码簿,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身姿轻捷。在赛事文创服务点旁,我发现了一处造型别致的云雾书屋,窗明几净,宛若仙境中的精神驿站。我便在旁边简单热身。战友细心地帮我别好号码簿,发现原有别孔位置会让号码簿在腰间晃动,怕影响跑步,便重新找了位置,细心固定,让它妥帖地贴合在腰间。他看出我满心的兴奋与雀跃,再三叮嘱:“安全完赛,注意安全!”
八点十分,我通过安检门进入B区等候。现场音乐振奋,人群涌动,大家拍照、交流、相互鼓劲。八点三十分,远处主席台响起发令枪声,伴随着庐山市委书记一声“出发!”的号令,首批跑者欢呼着涌出起跑线。十分钟后,我们B区也随之开跑。我随着人流小步跑在牯岭街的石板路上。起初人群密集,虽想加速,但为安全起见,仍耐心跟随。约一公里后,队伍逐渐拉开,加速的时机到了。

赛道前五公里是一路下坡。在控制好身体平衡的前提下,我体验了一把借势而下的畅快——风在耳边呼啸,速度带来前所未有的释放感。一路畅快,掠过了李昌先诗中“如琴湖畔劲松魁,微滟弦音荡水开”的如琴湖,白居易笔下“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的花径,以及毛主席咏叹“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的仙人洞……这开局的五公里,堪称赛事奉上的“餐前甜品”,跑得心旷神怡。

然而,事有缓急,人生有顺境亦有逆旅,赛道亦然。享受完顺势而为的下坡,真正的考验开始了。庐山半马赛道上的坡,以其累计爬升520米而闻名,是对跑者身心的双重历练。
第一道挑战是6-10公里处,穿行于密林深处的“海浪形”坡路。仅一段长达1.7公里的持续上坡,抬眼望去,蜿蜒坡路伸向丛林深处,望而却步。不少跑友不得不由跑转走。那一帧帧咬牙坚持的画面,构成了赛道上最动人、最壮观的风景。这四公里的起伏,虐心,却也别样快乐。每当拼尽全力爬上一段陡坡,体能大量消耗,耗氧量急剧增加,大脑便会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与内啡肽——那是汗水换来的愉悦与轻盈。在这份“快乐激素”与短暂下坡带来的片刻安慰加持下,我们又冲向下一段上坡。如此循环,跑过莲花水库,11公里的折返点已在不远处。

折返后迎来一段“眼前坡”——正是刚才借势冲下的坡,此刻原封不动地“还”给你爬上去。紧接着是14-19公里处的赛道,向右前方延伸。这不是来时的路,而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翻山越岭,是极限挑战,亦是诗画仙境的畅然神游——时而细雨拂面,时而烟雾缭绕。
这6至19公里的赛程中,每一道坡,每一个弯,都是对体力与意志的超强考验,更是通往自我认知与超越的修行之路。我专注于呼吸,专注于脚下的每一步,与这条赛道深深融合。我感知着自己,觉醒于自己的存在——一个鲜活、坚韧的生命。爬坡时,我不去眺望坡顶的遥远与陡峭,而是将21公里的目标稳稳放在心里。我知道,坡,只是脚下的必经之路。我只盯着眼前可控的三五米,用脚步与心跳,丈量并翻越无数个这样的“三五米”。

在这条长距离赛道上,我曾多次想起平日逃避困难的自己。我并非畏惧远大的目标,却常常因畏惧眼前微不足道的困难,而否定目标的可行性。而在赛道的爬坡处,尽管脚步沉重,呼吸急促,内心却异常坚定与平静。我不再为长远目标焦虑,只全然感知当下的行动。这恰好映照出过往的我——常为那些不可控、甚至未必发生的事情焦虑不已:为孩子的某次考试担忧,为某个不擅长的题型心烦……这些焦虑,于事实本身,无异于一种无形的压抑与消耗。
在这场漫长的自我对话中,我深深体会到,我们每个人,挑战的从来都是过去的自己。在持久的奋斗中,我们追求的是个人的成长与突破,而非你追我赶的竞争。赛道上的每一声“加油”都真挚动人,每一次鼓励都发自内心。
途经含鄱口、五老峰的路口,来到最后两公里处的芦林湖。穿过芦林湖大桥,景色依然绝美。烟雨朦胧的芦林桥,恍若穿越仙境。赛道两旁的加油声愈发密集——终点牯岭街,近了。
在庐山博物馆附近,“加油,你是最棒的!最后一公里,坚持住!”的呐喊声传来。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一段传说中的“绝望坡”。我对这个坡的艰难心存畏惧,但对心中目标的执着未曾动摇。正如黎明前总要经历最深的黑暗,我选择了与这段“绝望坡”和解——用行走代替奔跑。在两侧观众不绝于耳的鼓励声中,我一步一步走过了这段最艰难的攀升。
积蓄了些许体力,在众人的欢呼与助威中,我重新迈开双腿,向终点冲刺。无论成绩如何,最后百米的冲刺,既是为这场比赛画上句号的仪式,也是对这条赛道最诚挚的敬意。

以往,我只为庐山的风景驻足,为它的夏日清凉沉醉,为冬日的银装素裹心动。但这一次,脚下是赛道,耳边是呼啸的风,身边是沸腾的人潮——我遇见了庐山的另一种热情。21公里的海拔起伏,在山雾里穿行,在松涛间呼吸,在坡道上坚持……原来,庐山不止静立于风景之中,它更跃动在每一颗勇敢挑战、执着向前的心灵里。

最后,我想用女儿送给我的那句话激励自己,也献给每一个勇于挑战的人:“以前的我已经没有了,我只是现在的我,和有可能将来的我!”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