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pinkpink-summer
刚才看了一位宝妈的文章,写的是她陪儿子睡觉的事。她说,在不知不觉中,她已经丢失了陪儿子睡觉的权利。注意,这里说的是权利,而不是义务。陪孩子睡觉,多么普普通通的一件事,可是对有些父母来说却成了某种奢望。
这位宝妈从刚生下宝宝坐月子开始就几乎没有跟孩子睡过觉,中间以各种原因不陪睡,都是让奶奶陪睡,一来二去拖到了孩子两岁左右,现在孩子已然拒绝妈妈的陪睡,她诚惶诚恐是否就此失去了陪孩子睡觉的权利,毕竟孩子一天天在长大,转眼就会到独睡的年龄阶段,那时就更没有机会和孩子一起睡,从此回忆里将永远没有跟孩子在床上温存的时刻。想想都觉得无比悲凉。
五六十年代,家里通常有很多孩子,经济条件也不好,一大家子挤在一张床上是很普遍的事。脚挨着脚,头碰着头,兄弟姐妹们窝在被窝里,嘻嘻哈哈玩成一团。父母则在一边要么给孩子们讲讲故事,要么边干着自己手里的活,边催促着孩子们好睡觉了。
国家实行计划生育后,几乎家家户户都只有一个孩子。那时候也不讲究什么科学育儿,什么让孩子与父母同房不同床之类的,独生子女们都跟父母睡一块儿。
我就是这一代独生子女。在我还是婴儿的时候,妈妈说我最喜欢睡在她的肚子上,不管睡的多熟,只要妈妈把我放在床上,我就会立马醒过来大哭,我妈妈没办法只能一整夜一整夜把我放在她的肚子上睡。妈妈说,也许这样睡你能听到妈妈的心跳声,就好像你在还子宫里一样,会有安全感。
再大一点儿的时候我跟爸爸妈妈睡在一起,每天晚上最开心的事就是等妈妈忙完杂活儿,帮我洗漱干净后赤着小脚丫踩上柔软的床铺,我在上面蹦啊跳啊。妈妈每次都会嗔怪我把床跳坏了。然后等妈妈也洗漱完毕上床,她会给我讲故事,不管讲什么我都爱听,有时候是她的童年时光,有时候是老家的大白鹅,有时候是爸爸妈妈的初遇。爸爸那个时候经常出差,所以很少在家。当爸爸在家的时候,我就睡在他们的中间,跟着他们看一会儿电视,睡觉时间到了爸爸妈妈会一人一边把被子掀起一点儿,"哼哧哼哧"让我钻进去,每当听到"哼哧哼哧",我就知道该睡觉了。在我的记忆里,睡觉就是妈妈温暖的味道,被子柔软的味道,醒来时第一眼就能看见妈妈的甜蜜的味道。
现在越来越多的家庭要么请月嫂帮忙带孩子,要么就把孩子交给老人带。自己真正亲力亲为带娃的时刻估计只有喂奶的时候,还有些妈妈没奶水,只能给孩子吃奶粉,那么索性连喂奶都假手于人了。
随着社会和思想的共同进步,如今的父母都讲究科学育儿,学习国外所谓的先进做法,让孩子一个人睡小床。美名其曰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更有许多媒体文章呼吁父母不要让孩子跟自己睡在一起,列举了许多孩子跟父母睡在一起的危害,比如父母会压到孩子,比如孩子会夜醒频繁,更比如孩子会得不到新鲜的空气,大人的床上细菌太多危害孩子健康……还拿出一系列数据表明外国人都不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更有甚者,让只有几个月大的婴儿睡在隔壁房间,在房间里装上摄像头,任由宝宝哭泣,以此来训练宝宝独自睡眠。
宝宝从妈妈肚子里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本就担惊受怕,毫无安全感。他强烈渴望得到父母,尤其是妈妈的怀抱。他希望时时刻刻都呆在妈妈身边,闻到妈妈的味道,贴着妈妈的身体,哪怕在睡觉时,也不愿意和妈妈分开。因为妈妈是他的归宿。陪宝宝睡觉的妈妈一定有这个体验,无论怎么睡,离宝宝多远,宝宝总会在睡梦中慢慢贴过来,直到紧挨着妈妈的身体。
父母总会找到许多不陪孩子睡觉的原因,比如第二天要上班,睡不好会影响工作效率。比如爸爸或妈妈打呼噜,会吵到孩子睡觉。比如还是想跟另一半过二人世界,不想孩子打扰。其实种种的原因都是借口,都是父母太自私。若真想和孩子睡觉,办法总会比困难多。
我们应该重视起孩子的心理问题。父母普遍都关心孩子身体上的成长,却很少注意到孩子的心理也一样需要我们的呵护。有关于美国儿童心理领域的研究机构已逐渐开始对培养小月龄宝宝独自睡眠进行审视,认为这是不利于宝宝心理健康发展的。而事实上,在美国很多家庭,父母都与宝宝一起睡,只是他们不对外说罢了。有研究表明,儿童时期出现打人,乱发脾气,冷漠,自私等表现都与孩子从婴儿时期开始的心理发育问题有关。宝宝的心理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渗入宝宝的性格,影响宝宝人格的塑造与建立,直至宝宝长大成为儿童青少年乃至成人后体现出来,所以现在很多论坛会有关于"问题儿童"的求助帖。若从婴儿时期开始父母就给予宝宝足够的爱和尊重,相信所有宝宝都会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