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贫穷的人
说到贫穷,大多数人想到的就是:吃不饱饭,穿不起漂亮衣服,没有娱乐,孩子无法上学等等。
甚至我们会约定俗成来贬低穷人:懒惰、麻木、眼神空洞、不上进,怨天尤人,仿佛行尸走肉。
对于扶贫政策,国家还会制定一些规则,比如,给穷人创建自由市场、给最贫穷的人多些资助等等,以为这样就可以帮助穷人摆脱贫困。
但是,数万亿美元的援助,并未能救他们于水火之中,他们仍然深陷贫穷,前路不明。为什么扶贫无法奏效多年来的扶贫政策,之所以大都以失败告终,原因在于:人们对贫穷的理解不够深刻,好钢没有用在刀刃上。贫穷的人到底是什么样子?他们的经济状况如何?
他们又是如何生活的?相信很多人并不了解,也不关注。
中国有句俗话: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要想帮助处在贫穷状态下的人,就需要先摒弃贬低穷人的习惯,花点儿时间真正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包括这种生活中的复杂与多彩。这样,各种扶贫的方法才会取得进展。
贫穷状态的产生
穷人在生活中最大的困扰,是我们大多数人会忽略的那些小花费、小障碍和小错误。
比如,一顿简单的饭菜,一杯舒缓情绪的茶等,这些我们从来不会重视;但是穷人,却需要仔细考量,陷入是否该抵抗这些诱惑的困扰。比如,我们对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儿童预防针剂、社会保险、免费义务教育、银行存取款等,都已经习以为常。因为这些信息,早已经成为基本普及的知识,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但对于穷人来说,他们的生活标准,让他们无法了解预防的好处、保险的益处、教育的重要性等等。
信息的限制,造成思维的局限
穷人每天照旧有限的生活费,意味着他们接收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信息的限制,就会造成思维的局限。同时意味着,他们接受教育的程度有限,最大的可能就是大字不识。电视、电脑、书籍、报纸等信息源头,都需要花钱购买。而即使有了这些,在不识字的情况下,他们又如何读懂上边的信息呢?正因为以上这些限制,使得穷人做任何在我们眼中毫不起眼的小举动、小决定,都需要耗费精力细细思量、谨慎决断。
(其实,即使接收信息正常的人,仍然会存在很多自我限制,造成我们思维局限性的并不仅仅是信息的来源。)
贫穷陷阱
那是否给予穷人一笔援助,就能让他们脱离贫困呢?其实并非如此,很多穷人即使接受过援助,在短暂的时间内,他们的生活的确发生了变化。但一段时间后,又会回到以前的状态。
我有个朋友就是这样,他的智商在学业中可以说是佼佼者,正因为自以为如此,导致他不会过正常人的普通生活,几十年过去了,生活状态还是一团糟糕。多年后的某天他接受了一位朋友的帮助,但很快就又回到了贫穷的状态,只因为受他自己思维的限制,限制了许多的主观能动性。
有人认为,这是否存在一个贫穷陷阱,让他们无法跳出来?其实,经济学家已经针对贫穷,针对收入的变化,提出过贫穷陷阱的理论。
不过,这些经济学家的理论分为两种:一种是认为世界不存在贫穷陷阱,人们挣钱是随时间增加的,到一定量时,就会趋近于不再增加;另一种则认为,的确存在一个贫穷陷阱,当人们挣钱在一定量之下时,就会落入贫穷陷阱,会越来越穷。
其实很大的原因是,穷人的思维模式和观念会使得他们无法跳出贫穷的漩涡。
贫穷的人,很多也会有贫穷的眼界和观点。甚至,即使我们不是最贫穷的人,也会有很多思维模式,是穷人的状态。我们对于生活的观念、对于医疗的认识、对于教育和家庭的看法、对于贫穷的认知,以及对于节省、存款、创业、生意的感觉,都对我们的人生有影响。
改变穷人状态的思维模式,就要从了解它们开始。
现在,你愿意思考一下后边的问题吗——你是一个贫穷的人吗?你在生活中,是如何看待享受的?你在工作中,是如何看待机遇的?你在家庭中,又是如何看待孩子的教育的?这些问题,都与我们后面探讨的话题有关系,那就是穷人的思维模式。
第二章穷人的思维模式
穷人生活中的思维模式
穷人对于食物的观点
有时候,穷人经常被定义为吃不饱饭的人。
很多国家制定贫穷线,其最初的依据就是饥饿的概念和购买一定量食品的预算,以及其他一些必要的支出。这种定义,就让人们相信,穷人迫切地需要食物,如果穷人更富有,他们就会购买更多的食物。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在很多地方,每天只需要0.2美元,就能购买到保证营养的主食。也就是说,即使每天收入低于0.99美元的穷人,也足够吃饱。
而且,更丰富的营养,也能够增加人的体力和精力,从而让人挣更多的钱。但是,世界上仍然有大量饥民,他们被困在恶性循环状态中:即没有足够的体力和精力工作,所以收入减少、食物紧张,使得体力和精力更差。这是为什么呢?
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
其根本原因就是:穷人的确买得起足够的主食,但他们分配食物的方式,造成他们处于饥饿状态。
比如,穷人花在食物上的钱,并没有全部用来买主食,增加他们的能量或营养。而是买了很多味道更好,价格更贵,但能量和营养不足的食物。这类食物,其实仅仅能够满足口腹之欲。
我们需要知道的是,富含营养的食物,能够让人更强壮,从而更容易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赚更多的钱;对于孩子来说,营养充足,未来他们才有可能摆脱贫穷,从而更有幸福感。
因此,人们不是需要更多的食物,而是需要更多理智来购买食物。
穷人其他错误的思维
穷人不会把所有购买食物的钱,用来增加自身的营养,这只是穷人错误思维的其中的一个。穷人还有其他一些思维模式,造成了他们处在贫穷之中无法挣脱。他们将其称为,比食物更重要的东西。
害怕丢面子
大量的数据显示,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置办婚礼、嫁妆、彩礼或葬礼等,这主要是害怕丢面子的结果。在中国,一场婚礼的花费虽然各处不同,但一个最明显的现象就是,越是贫穷的地域,各种礼金也会越多,甚至有些家庭会因为一场婚礼而倾家荡产,造成孩子辍学,成人沮丧的情形。
在南非,大量老人及婴儿出现死亡的时期,人们制定了葬礼应该花多少钱的社会规范。人们会将死去的婴儿简单埋葬,但会为死去的老人举办隆重的葬礼,所需费用,就是死者一生的积蓄。即使死者生前没有挣过钱,他们的家人迫于传统,也会大操大办。
让生活少点乏味
不过,将钱花在食品以外的地方,或许不完全是因为面子和压力,很多时候,穷人花销的首要选择,是让他们的生活少一点乏味。
比如,在摩洛哥的偏远山村,如果有人问穷人们,当有更多的钱,你会做什么?他们会说:来买更多的食品。
但是,在很多穷人的房间里,会有电视机、卫星天线,甚至DVD播放机,还有移动电话。
这些设备,并没有让他们获得更多信息,而是让他们有了娱乐。
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基本要求,这无可厚非。但是,穷人习惯于降低生活标准,来增强自己的忍耐力。他们会把用来增加体力和精力的花费,用于逃避沮丧,减少乏味,却不会专注必需品,也不去排斥奢侈品。
怀疑机遇,只关注当前
很多穷人的这些行为,并不是冲动消费,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那穷人为什么不把买那些东西的钱攒下来,将钱投到真正能使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穷人只关注当前,怀疑机遇。
即他们更想现在愉快,却怀疑生活能够产生根本性改变。穷人的想法是:任何值得做出的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
慈善机构的错误思维
正是因为穷人这些错误思维,使得他们缺失营养,时常处于饥饿状态。
而且,这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因此,慈善机构仅仅靠给予穷人更多的钱,根本无法解决问题。慈善机构对于食品政策,存在一个错误思维:即穷人需要的,只是便宜的粮食。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转变这个错误思维,最为有效的方式是,对儿童及孕妇,进行直接营养投资。比如向儿童的父母或孕妇发放强化食品,或者鼓励父母,为补充孩子营养而消费。或者,从食品技术领域着手,在人们喜爱的食物中,加入额外的营养素,生产一些富含营养、美味可口的新品种粮食。
穷人对于健康的观点
除了饥饿,健康也是穷人摆脱贫穷的基础。只有身体健康,工作才会赚到更多钱,孩子才会更好地上学。这个道理,穷人也明白,他们同样关心自己的健康,而且还会为此投入大量资源,但为什么穷人还是常常疾病缠身呢?
穷人错误的健康理念
这主要是因为,他们把钱花错了地方。穷人有一个错误的健康理念:即把钱花在昂贵的治疗上,而不是廉价的预防上。很多穷人,被疟疾、儿童痢疾、贫血等病症缠绕,这些病只需要成本很低的蚊帐、加入消毒剂的纯净水和加铁强化面粉,就可以预防;很多国家,也已经普及预防接种,那为什么穷人不接受呢?
首先,缺乏信息。
穷人的收入,决定了他们接受的信息量很小。大部分时候,人们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选择。很多发展中国家,穷人对保健常识并不了解,因此,他们并不太信任疫苗和预防。
其次,信念漏洞百出。
人们会自发得出一些似是而非的理论,也就是自动形成漏洞百出的信念。比如,他们认为,将药物直接输送至血液很重要,因此都愿意输液。穷人之所以有这样的信念,还因为,当他们无能为力时,找赤脚医生,或尝试偏方,能够带给他们希望。也就是说,即使他们知道无法解决大问题,但还是要为自己的健康做点什么。
最后,习惯拖延。
人习惯倾向于推迟小额度的花费。
因为这样,就相当于这不是我们今天花的,而是明天花的。
贫穷的人,可能会相信接种的好处,但这些好处只能在未来实现,而费用却需要今天来支付。
因此,穷人会推迟对未来有好处的花费,而用于对当前更有吸引力的花销,比如,买口味很好的食物。
其实,我们拥有的信息并不比穷人多太多,我们的优势在于,很多东西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
比如,我们喝着含有消毒剂的自来水,学校只接收接种疫苗的孩子等。我们大多数人不需要时刻进行决断和自控,而穷人则需要不断运用这种能力。贫穷国家保健政策的首要目标,应该是让穷人尽可能地获得预防性保健,并规范病人能享受的医疗服务质量。比如,中国就在免费提供预防性保健服务。
了解过这些错误思维,现在你有没有对照自己的思维,比如对婚礼异常好面子;比如,降低生活标准,来让生活少些乏味;比如,只知治疗疾病,而不知预防疾病等。如果有,最好能够及时改变,否则,这些错误的思维,会将你带入贫穷的边缘。
第三章
穷人的教育理念和家庭观念
穷人的教育观念
其实,不管任何人,都知道教育是有好处的,尤其是基础教育。
甚至,现在大部分国家,小学都是免费的,所以,孩子都是有学可上的。但是,穷人的孩子,却有很多会中途辍学。其原因往往不是家里出现了紧急情况,而是孩子不想上学,他们的父母也无力,或不愿让他们去上学。
为什么会如此呢?主要是因为以下几种观念。甚至,很多发展中国家,家长和老师也都有这些错误的教育观念。
将教育看成获得财富的方式
第一种,家长习惯将教育,看成一种让孩子获得大量财富的方式。
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他们期望的致富途径,就是一份政府工作,比如教师、公务员;其次是某种办公室工作。
现在的中国,也有很多家长是这样的观念,比如期望孩子学业有成,然后捧一份铁饭碗。把教育当成赌博投资。
第二种,有些家长,会把教育当成一种赌博投资,就像彩票,而不是一种安全的投资。比如,孩子成绩很好,家长就会抱着试一试或值得的态度,让孩子继续上学;如果孩子成绩不好,家长就会认为不值得,从而让孩子辍学。不能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教育。
第三种,有些家长会认为,教育所需要的花销,会随着年级的升高,而不断地增加。因此,他们不会平等地对待孩子的教育,拥有多个孩子的家长,会将所有的期望,倾注到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身上。甚至会用“笨”和“聪明”来形容自己的孩子。
对教育的误解
第四种,很多家长对教育有误解:即,认为教育的价值,是分阶段性的。比如,小学的教育价值最低,读完之后,付出与回报根本不成比例;初中稍微高一点,高中更高一点,而大学的教育价值最高。
其实,教育的每个阶段,价值都很高。如果有这种观念的家长,希望能够尽快调整。将希望寄托于成绩。
第五种,在很多发展中国家,家长们,甚至教育体系,都将希望寄托在孩子毕业考试的成绩上。教师们认为,自己的使命,是为艰难的考试培养最优秀的学生;家长们,则异常迫切地希望,孩子能够顺利毕业,并考上大学。
教育中的偏见
第六种,很多家长和老师,会具有精英偏见。
比如,中国的学校,会把孩子分为重点班、普通班。普通班的孩子家长,认为孩子能力不足,会对孩子期望不高,因为;普通班的老师,自己都会丧气,也会对孩子能取得好成绩,不抱希望。
这种偏见,也会影响到孩子。普通班的孩子,在评估自己的能力时,也会自认为能力不足,从而不够努力,甚至会认为自己不是上学这块料,最终彻底放弃学习。
大多数家长与老师,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些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能否让孩子们真正受益。
那些中途退学,甚至没有上过学的人中,很多都是错误评估的受害者:家长们放弃得过早,老师们从来没有真正教过他们,或者是孩子们缺乏自信。
其实,这里边的很多孩子,可能拥有着非常强大的潜力。
政府可以如此做
对于政府来说,不现实的目标、不必要的悲观预期,以及不恰当的教师鼓励制度,导致很多发展中国家,教育体系无法发掘人才,无法给予孩子健全的基本技能。
那政府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首先,降低家长们的期望,让家长们知道,基础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基础技能,孩子的优势和兴趣才是他们的核心能力,也是最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同时要坚持一个信念:只要每个孩子及其老师,付出足够的努力,他们就能掌握基本技能。其次,尽量设定一些更为直接的目标。比如,给孩子设一定数额的奖学金。
再次,在教学中,使用现代的一些高科技技术进行辅助。比如,可以用电脑游戏来增加孩子的兴趣,然后在过关时,让孩子解决逐步增加难度的数学题。
这样,孩子们既能提高学习能力,也能够不失兴趣。家庭观念除了教育问题,人口问题和男女比例问题,也是很多发展中国家所关注的重点。
首先,人口增长对环境有潜在的影响,比如,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饮用水资源紧张;同时,因为食物需求,对农业、畜牧业等,也会造成很大的压力。
对于家庭,成员越多,生活压力也会越大。但经过研究发现,穷人对自身生育的选择是很谨慎的。也就是说,穷人知道怀孕对家庭,尤其对母亲来说代价很大,那为什么他们还是会选择多生呢?
养儿防老
其一,是养儿防老的观念。对于很多父母来说,孩子就是他们的经济未来:一种保障政策、一款存储产品,也是某种福利彩票。大多数穷人会把子女给父母养老看成理所当然的事。他们认为,孩子越多,能成才的孩子就会越多,家庭或许会越富,自己的老年生活就会越有保障。而养一个孩子,只要减少对孩子的投资,比如,降低他们上学的年限,控制他们的花销等,根本不需要多少钱。
对男女的观念不同
其二,是对男女观念的不同。这也是造成男女比例失衡的重要原因。很多穷人认为,女儿长大,自己要准备嫁妆,而女儿一旦嫁人,经济就会受制于丈夫。因此,他们会对女儿投资更少,选择要孩子时,也会选择男孩为主。
对男孩女孩的相对价值进行对比
其三,针对男孩女孩的相对价值,父母对孩子的观念也会变化。
尤其是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即1978至1980年间,家家户户都可以种植经济作物,比如茶叶和水果。种植茶叶,女人比男人更有效率;而种植水果,男人比女人更有优势。
这就造成,在这段时期,茶叶种植区域,比如云南,女孩数量会增多;而水果种植区域,比如山东,男孩数量会增多。
对于政府来说,最有效的人口政策或许就是:架构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比如医疗保险或养老金,或提高金融业的发展,使人们能够受益于退休金,这会导致生育率的大幅度下降,或许还会减少歧视女性的现象。
我们了解了穷人的教育理念和家庭观念,你是否有这些观念呢?对于教育,我们应该将能否让孩子受益,看作是接受教育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投资,更不能仅看成绩;同时,对养老和男女不平等的看法,也需要调整,不要将孩子看成养老的工具,也不要仅从价值方面,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男孩和女孩。
第四章
贫穷有风险,规避有妙招
贫穷的风险
因为贫穷,所以为了获得更多收入,很多穷人会借助手上有限的资源进行投资。比如,拥有土地的穷人会经营农场;比如,做一些小生意,卖一些零散的物品等;比如,会外出打零工。而这些工作,就有收入的风险。
收入的风险
这个风险来源于穷人基本上得不到任何就业保障,也可以说,穷人必须要承担自己全部的损失。
比如,气候不好,会造成土地歉收;化肥或种子的价格变动,会影响购买化肥的多少,和种植何种作物;农产品的价格波动,也会直接影响收入。
比如,穷人做小生意,需要筹集所有资金。这些资金要么来源于家里的积蓄,要么是从别处挪借的。做任何生意都会有风险,如果赔了钱,不是辛苦多年的积蓄付诸东流,就是欠下重重的债务。
比如,外出打零工,就需要面对老板克扣;有时还需要面临没零工可做的风险。同时,零工相对于固定工来说,工作日更少,所以收入也会相差很多。
其次,是日常生活的风险。
比如,在土地歉收的年份,食物的价格也会相应上涨,这会给穷人带来很大压力。比如,当家中有人生病,不仅会影响收入,还会有药品和治病的大量花销。比如,孩子增长的学费,也会带给家庭更大的压力。
再次,就是社会风险。
对穷人来说,收入、食品、健康问题、教育问题会带来风险,同时,国家的政治暴动、不完善的犯罪惩罚体系,对划拨款的贪污,都会对穷人产生极大的风险。而且,同样一场灾难,可能会对穷人造成更大的伤害。
其一,穷人手里本来就没有多少钱,当面临灾难时,收入的削减,就象征他们要削减必要的开销。
无疑,这是极为痛苦的,比如,需要少打电话,少买点肉,把孩子送到更便宜的学校等。其二,因为穷人的收入较低,所以灾难出现时,他们的收入会更低,甚至最终落入贫穷陷阱中,越来越穷。
比如,对于同样做生意的人来说,大公司的规模较大,即使出现问题,甚至不赚钱,短期内也不会造成倒闭的危机;而对于规模很小的公司,同样的问题出现,就可能让公司倒闭,甚至负债累累,从而入不敷出,成为永久性的灾难。
最后,就是心理压力的风险。
当发生以上的风险时,穷人更容易失去一切,从而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这会大大降低渡过难关所需的自控力。这会使人担忧,而担忧会带来压力,压力会产生抑郁情绪。这也是穷人的抑郁症状会比较普遍的原因。而这种心理压力,不止穷人会有,普通人也会有。在压力环境之下、面对不同的经济选择时,人就容易无法做出理智的决定。
穷人应对风险的方法
增加工作量
风险随时会有,穷人在应对这些风险时,第一个反应就是:增加工作量。但这种处理风险的方式,往往是自欺欺人的做法。因为,面对风险,所有人都增加工作量,往往会彼此竞争,导致收入的进一步降低。
业务多元化
如果增加工作量并非一个好选择,那么穷人通常会通过业务多元化来缩小风险范围。
很多穷人家庭,都会涉足多种职业,比如:除了从事农业工作,还会进行畜牧业,或寻找短工等。或有些人,会在不同的位置,种很多块土地。或者会进行临时性迁居。
比如中国,很多年轻人会迁居城市,其他人则留在家乡。这可以确保家庭的财富不会全押在去城里工作的人的身上,还可以保持家庭和周边人的人际关系。
保守经营农场或生意
穷人降低风险的另一种方式是,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比如,即使知道某种新型农作物产量比现在种植的更高,他们也不去种植这种新作物。因为这样不需要买新种子,毕竟新种子会花费更多钱。同时也不用去承担新作物歉收的风险。
用富有创意的方式分散风险
家庭还会利用一些富有创意的方式来分散风险。
比如,有些农户会将自己的女儿嫁到不远不近的村庄,既方便与亲家建立关系,气候格局又不会完全相同。
这样一来,如果一个村庄受灾,另一个村庄没受灾,他们就能向对方伸出援手。
或者会生很多孩子,来让风险进行分摊。
比如,不同的孩子可以从事不同的工作,从而在某个领域出现问题时,不至于无法度过。
穷人应对风险的确多种多样,但这些方法一般都很昂贵。
比如,身兼数职同样会缺乏效率,精力分散,从而不够专业,这让他们很难成为一个领域的拔尖者。
比如,邻里关系的传统网络的确有助于分摊风险,但是,面对健康危机时,比如有人患上疾病,人们会普遍认为,他的家庭才应该对此负责,从而不再施以援手。
为什么保险无法普及?
穷人应对风险的方法,不是代价高昂,就是局限性很大,那为什么穷人没有借用正式保险,来降低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风险呢?
比如,医疗险、意外险、坏天气险、牲畜死亡险等。
为什么保险无法普及呢?
第一个原因是,对于生活中的标准保险产品,发展中国家多多少少是欠缺的。
比如,中国就没有多少和农民相关的险种,例如坏天气险和牲畜死亡险。
第二个原因是,保险公司的管理和监督问题。穷人所处环境一般比较偏僻,一方面,这些地区的保险分公司无法进行有效管理;另一方面,很难对被保险人实行监督。
第三个原因是,保险范围问题。一般市场所提供的险种,只覆盖了灾难性的情况,而且对灾难的解读也并不相同,这使得穷人们对这类保险怀有很大疑问。
比如,穷人的想法是,旱灾造成了农作物收成不好,保险公司就应该赔付险费;但保险公司对旱灾有一个审查标准,这个标准和穷人的想法就会形成认知不同,从而产生矛盾。
第四个原因则是信任度的问题。因为保险公司要求预付一些钱,而将来能否得到补偿则由保险公司决定,这就需要完全信任保险公司。但穷人面临的风险多如牛毛,所以对保险公司的信任度并不会很高。
第五个原因就是回报推迟的时间不一致性。在决定是否买保险时,需要现在付出行动,即支付保险费,但回报却发生在未来,这是人不太擅长的推理类型。
这个问题谁也会有。最好的做法是由政府扮演一个明确的角色,可以为穷人支付部分保险费。这是有实际数据支撑的:在加纳,当政府为农民支付部分天气险保险费时,几乎所有农民都会购买这个保险。当农民感受到保险的好处后,政府就可以将补贴逐渐取消了。
我们了解完贫穷的风险,比如没有就业保障,到处充满生活压力等。还了解了穷人应对风险的一些做法,但都是一些昂贵的方法,比如增加工作量,从而增多了竞争;比如进行多元化业务,却分散了精力。我们需要学会的是,增加心理的抗压能力,关注保险的重要性,从而做到最简单轻松地规避风险。你有处于贫穷风险的这些现象吗?如果有又是哪一种呢?
第五章
必要的节省,为未来投资
几乎在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在较为贫穷的乡村地区,总能看到很多未建成的房屋。有的房子四面有墙,但没有屋顶;有的房子有房顶,而没有窗户。如果你问房主,为什么保留未建成的房屋,他们的回答通常很简单:这是一种省钱方式。但是,这种省钱方式总不如将钱存在银行,毕竟,未建成的房屋既不能住,还有下雨容易倒塌的危险。
那为什么他们不存够足够的钱,再进行房屋建设,为未来投资呢?
为什么穷人不存更多的钱? 穷人相比富人,有更多存钱的理由。
比如,存钱能够在遭遇灾年或疾病时,有所保障;比如,可以用存款做点自己的生意。但是,现实是穷人不存更多的钱,为什么呢?
首先,是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
因为穷人的收入较低,所以他们总会有要用钱的问题出现。比如,有人生病,有人需要衣服,有客人需要招待等等,人们很难对这些问题说“不”。其实,自我控制很难实现,而相比富人,穷人的自我控制则更为艰难。
第一,穷人会受到更多生理需求的诱惑。
比如糖、脂肪类口味很好的食物,烟、酒等。这些东西,能够快速带给人一种享受感,从而给自己一种满足。穷人知道抵抗诱惑的艰难,他们知道,明天就可能会把钱花掉,甚至可能今天就经不起诱惑。
因此,他们的策略时常是:不存那么多的钱。而对于富人来说,他们并不是不受诱惑,但他们根本无需担心,因为多喝一杯茶,并不会花掉多少自己辛苦赚来的钱。
第二,穷人容易被较远的目标击垮。
穷人真正期望拥有的很多东西,比如,一台电冰箱或自行车,或让孩子上一所更好的学校,或一栋新的楼房,这些东西对穷人来说,都较为昂贵。在穷人手里,只有一点点钱,因此,他们会在心里听到这样的声音:“你永远都买不起它们,还是喝杯茶吧,或还是吃点好吃的食物吧。”
这就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对穷人来说,存钱的吸引力更小。在他们看来,存钱实现目标实在太遥远了,而且实现目标的路上,会遇到很多很多的诱惑。所以他们会被目标击垮,最后破罐子破摔,失望着继续穷下去。
其次,是时间矛盾的自我意识。
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有一种时间矛盾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我们似乎可以预见自己将来的行动,但这常常与我们今天的行为方式不一样。
这种时间矛盾的一个表现形式就是,我们花钱的同时,会计划着将来省钱。因为我们总感觉,明天的自己会比今天的自己更拥有耐心和忍耐力。
第二个表现形式就是,我们习惯买下今天想要的东西,比如,小饰品、新衣服等。然后计划着将明天的钱,花在一些更合理的地方,比如,孩子的学费、修缮屋顶等。
也就是说,我们一直会想象,用将来的钱去购买将来的东西。但现实是,我们忽略了今天。
再次,自我控制的能力,是会消耗的。
其实,无论是谁,关于存多少钱的决定,都是很难做出的。
因为,这些决定需要考虑到未来,还需要罗列出大量可能发生的事件,比如会不会生病,会不会转学等,同时还要和伴侣或孩子商量。
但是,相比富人,穷人想象未来是不愉快的,因为,他们太穷,而未来却太过让人失望。我们越富有,这些决定就越容易做出。
为了每周或每月都能存下钱,穷人需要一次又一次地克服自我控制的问题。
然而,自我控制就像一块肌肉:我们用这块肌肉时,会逐渐感到劳累。因此,穷人很难存下钱也就不足为怪了。
最后,穷人容易做更冲动的决定。
因为穷人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所以,由压力所产生的,一种影响大脑的皮质醇,会使穷人做出更冲动的决定。
因此,穷人只能用更少的资源,去完成更艰苦的任务。比如,摆在穷人面前的两件物品,电视和房子,因为电视的价格较低,穷人更容易得到,因此,他们更容易冲动地决定,先拥有电视。
当然,穷人并非不存钱,而是他们有着自己的存钱方式。这些方式最多的是为了保障钱的安全。既需要预防别人借走、偷走甚至抢走自己的钱,也会预防自己受不住诱惑,花掉想存的钱。
比如,我们前边说的,一砖一瓦地建房,就是一种变相的存款方式。
穷人其实始终在担心未来,毕竟他们的收入少,因此存的钱也少,这就会使得他们未来的资源也会较少。随着人们越来越富有,就会存下越来越多的资源。对于富人来说,如果他们足够富裕,他们就不会再为实现将来的目标,而存下那么多的财富。
对未来投资的有效方法
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想要摆脱欠款、或摆脱生活中时常存在的诱惑,自我控制是很难发挥作用的。想要对未来投资,就需要一定的有效方法。
首先,你需要对未来有一定的预期。
通常,那些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会做出一种反映绝望心态的决定,比如得过且过,过一天是一天,因为他们根本不认为自己有未来。而我们如果想实现梦想,只要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就需要对未来有一定的预期,比如,要将自己的家焕然一新,要拥有一定的资产等。
有了对未来的预期,自然就有了充分的理由来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的投资。
其次,就要对长期目标进行思考,并习惯为此做出一些短期的牺牲。
比如,如果你的长期目标,是将你的房子布置得更现代化,甚至换一套新的房子,那么,你首先要想清楚,为了这些,你需要少花一些生活中不必需的消费,如控制自己少买些名贵的衣服,推迟换车的计划等。
最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给自己一点儿希望、保障及安慰,这会成为一种强大的激励措施。
比如,你可以先制定一些有信心实现的目标,如一座新沙发,一台50英寸的平板电视,一台新空调等,然后,寻求一些机构,如储蓄账户,住房贷款等的帮助。
因为,当你想要的一切看上去很遥远时,比如你渴望拥有世界首富的财富,这样的目标很难让你感受到动力,甚至会让你逐渐气馁。但如果你将目标设定得更近一些,就会成为投资未来最有效的方式。
比如,先接手一个项目,赚足够换车的钱,这样你才会拥有足够的欲望去实现它。
第六章
贷款与穷人的创业
小额信贷
贷款说直白些,就是从机构借来钱,用做近期的花销,不论是生意还是消费。然后以未来的收入支付贷款。
比如,现在很多人所用的信用卡,其实就是一种变相的贷款模式。我们前边说过,穷人很多都会有自己的小生意,或者仅仅差一些运作的资金就能够脱离贫困,那为什么穷人不向银行,或一些正规信贷机构贷款呢?
正规金融机构,为何不开通小额信贷?
这主要是因为正规贷款机构,比如银行或合作社,不愿意开通小额信贷。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穷人违约的概率比较高。
因为穷人的收入较少,同时生意也较小,所以穷人更容易受到环境、政策、市场的影响,从而造成无力偿还贷款;甚至有些穷人,因为的确还不起,就只能放弃自己的还款信用。正(只)是这样的原因,造成穷人违约的概率很高。
第二,信息成本过高。
一般,机构为了收回贷款,会了解很多关于借款人的信息,比如能否信赖、生意如何、信用如何等;甚至贷方还会在过程中,时刻关注借款人,从而确保能够收回贷款;或者在必要时,推动借款人的生意,向理想的方向发展。
这一切,都需要时间和精力。也就是说,虽然穷人借款金额较少,但贷方依然需要收集他们的信息,这就会产生很大的费用。正规机构对这一点的认知是:穷人的贷款额太小,不值得一贷。
第三,管理成本过高。
不管正规机构贷出多小的金额,都会形成一条信息,这无疑会增加机构内部的管理成本。
比如小额信贷,金额一般会很小,但数量却会非常巨大,这就造成资料堆积,信息过量,甚至会使机构人员严重不足。
因此,小额信贷对正规机构,没有太大好处。
小额信贷和放债人或高利贷
但是,穷人的贷款需求仍然存在,正规渠道的拒绝使他们转变了方向,会向熟悉他们的人借钱,比如老板、生意伙伴或当地的放债人。
这些人或非正规机构,对穷人的了解更深,信息收集也会容易,而且,一般的贷款利息也会更高。
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或机构不够正规,所以不需要以正规的手段来要回借款,比如可以用恐吓、威胁、伤害等形式,让借款人还款,所以根本不需要过多成本进行监督。
标准的小额信贷而标准的小额信贷,虽然可以让穷人的生活过得好一些,但有着一定的局限性。
比如,对零违约关注度极高,这对潜在借款人要求非常严格;比如,形式异常规范,很容易排斥外来人;比如,不能够提供较为灵活的选择,像放债人,能够灵活延迟穷人的还款期限,但标准小额信贷则会有明确还款期限。明确还款期限,这对于那些急用钱的人来说并不现实,也无法起到作用。同样的要求也会阻碍人们发展,比如赚钱比较慢、周期比较长的项目。
穷人企业家
小额贷款,它所面向的主要客户就是穷人。在宣传效用的时候,它一般会展示很多穷人企业家成功的故事:他们都抓住了一次致富的非凡机会。同时,在穷人之中,做小生意或进行创业的人相对来说更多。
因此,有些人认为,很多穷人是天生的企业家:你拥有的不多,那就用你的聪明才智,做到从无到有。
穷人生意的局限的确,穷人起点较低,因此更善于用各种创新意识,来为自己的生活添砖加瓦。
但是,穷人的生意却隐藏着两个局限:第一,虽然很多穷人都经营生意,但都是一些小生意;第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小生意赚不了多少钱。
比如,一般穷人经营的生意,几乎都不会雇用员工,拥有的资产和规模都很有限。而且,这些生意的利润较低,这也是规模一直较小的主要原因。
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
为什么穷人的生意会有这么大的局限呢?其实,这和经济学家所说的边际收益与平均收益有关。
边际收益就是以投资额为1美元来计算收益度。比如,穷人很多小生意,是投资1美元,通过他们的运作或创新等,可以得到1.5美元,因此边际收益相当于五成。
而平均收益则是以一种生意的总体收益来进行平均。总体收益就是除去所有运营成本,如材料成本、销售成本、员工工资、场地成本、时间成本等之后的总收入。
穷人的生意,如果进行扩大的话,就会有一个矛盾:在边际收益很高的情况下,平均收益可能会很低。
比如,一个穷人做小饰品倒卖,投入了10美元,获得50件小饰品,一天的时间卖完后,他可以得到5美元的收益。
当他扩大规模后,如投入100美元,用76美元获得380件饰品,用24美元租赁了三天摊位,雇用了三天零工,三天后商品卖完。
最后,他收回114美元,但相当于他每天的收益还不到5美元。这就说明,他扩大规模根本不值得。
穷人小生意的无法扩充的原因
穷人的小生意无法扩充,除了收益方面,还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是,小生意的竞争激烈。
穷人的确精力充沛,拥有丰富的资源,且努力白手起家做生意,但他们大部分精力花在小生意上,而且,周围有很多人也在做同样的生意。
其二是,小生意发展潜力不足。
穷人的小生意一般性质比较普通,也可以说发展潜力并不太大。稍微扩大规模后,小生意的发展潜力就会耗尽。
其三是,容易遇到瓶颈。
即使有的生意拥有足够的潜力,但很多时候,激发潜力也需要有足够的钱来支撑。大数额的钱,很容易成为小生意发展的瓶颈。
其四是,为生意投入较少。
穷人对生意的情感投资和智力投资,都远远达不到企业家的标准。穷人不会全力以赴运作生意,也不会想方设法让生意发展起来。
真正的企业家,生意要有发展壮大的潜力,要有能力承担风险,并在工作中非常努力,即使逆境,也会全力以赴。
其五,则是事业的观念问题。
很多穷人的生意能够开展,是因为家中女人的时间比较充裕。她们常常一边照看生意,一边照顾家。
穷人的事业观念不是成为企业家,而是想办法得到一份稳定的工作,比如渴望孩子成为政府职员。
可以说,穷人做生意,只是想生存下去,因为他们承受风险的能力较差。而且,穷人的生意大多潜力较小,又由于为生意投入精力少、对生意的观念等问题,造成穷人的生意很难扩张。
但小额信贷又不是能够真正帮到穷人的方式,那国家和社会又该如何帮助穷人脱贫呢?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
第七章
政府的政策
为何政策无法奏效
在世界范围内,对贫穷国家或穷人的援助层出不穷,可是真正起到作用的却少之又少。这其中自然有穷人自身的问题,但大规模的援助、一些推行政策无法奏效,关键还是因为以下五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个方面:政府人员的问题。玩忽职守
计划周密的政策,如果没有正确地实施,也不能发挥作用。不幸的是,政策意图和实施之间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很大程度上,这是因为执行者的玩忽职守。
比如,对政策不上心,对执行不发力,对成果不关心。这样的处事态度,是很多好政策无法奏效、甚至根本没有真正实施的根源。
腐败
再就是腐败问题。贫穷就容易引起腐败现象,毕竟贫穷意味着手上的钱少,面对钱的诱惑,腐败就发生了;而腐败,会促使贫穷发生,毕竟有人腐败,本身应该下发到穷人手里的钱就会变少,穷人自然继续贫穷,甚至更贫穷。
第二个方面:眼光和角度问题。腐败或玩忽职守都会造成大量的效率低下。这个前提是,政策是好的政策。还有一种情况援助无法奏效,主要是因为眼光和角度的问题。
决策者的眼光和角度
政策的不同会对成果产生巨大的差别,那么,由谁来制定政策就非常重要了。一般的政策都是由上层人物来制定的,这时,决策者的眼光和角度就成了重要的决定因素。
如果当权者能够考虑到少数、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那么他们来做决策就没有什么问题。
当然,这种决策的前提是将权力赋予弱势群体,然后规定一定的限制条件,并不能将所有权力都下放。这样,真正用之于民的政策才有可能出现。
大众的眼光和角度
但是,出于良好的意愿,因为大众的眼光和角度也会出现糟糕的政策,这主要是因为政策没有抓住真正的问题。
比如,发展中国家的公立学校体系,常常令大多数人失望。这主要是因为从上到下,所有人都相信只有精英才能学习,这个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造成人们失望也就正常了。
比如,穷人找不到安全的地方存钱。因为那些允许穷人存款的机构,政府为它们设定的管理标准太高,并不适合于穷人。
第三个方面:破坏规则的诱惑力。很多时候,规则制定出来,就需要人们去遵守。
但是,总会有人习惯去破坏它,因为这能带来不同的感觉。
这种结果,在以下三种情况中尤为严重。
一、政府要求人们去做一些他们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时。
比如,给儿童接种疫苗,或骑摩托车要戴头盔。
二、当人们得到的价值大大高出他们的付出时。
比如,医院免费给需要的人提供床位时,只要是需要的人,不管收入高低,都能够排队。这种情况下,就会导致更富有的人去行贿医院人员,进行插队或获得特权。
三、当公务员的收入较低,工作量较大,上层又监管不足,而且即使被解雇也没什么损失时。
比如,公务员有这样的想法时,就容易受贿,或者贪污、挪用公款等,因为他本身就对工作不满。这就造成腐败和渎职行为越来越严重,而这种事在贫穷国家更为严重。
第四个方面:所谓的三大问题,即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案例来了解这三大问题:一个定位给穷人进行医疗保健的医院,其中的护士常常有一半的时间缺勤。于是,地方行政长官决定,要加强执行护士出勤率的规定。
如果达不到,护士的薪水会被扣。规定刚出现时,护士的出勤率的确高了一些,但是,一段时间后,护士的出勤率又回到了原来的水平。
从中体现的,就是所谓的三大问题:意识形态、无知和惯性。
文件中的那些规定,本身就是一种无知的、条款带有惯性的意识形态。
比如,规定中将这里的护士,定位成了充满奉献精神的社会工作者。但是,这里根本没有太多工作,穷人也不会常到这里看病,因此,如果护士按照规定做,会很浪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第五个方面:对政府的信任度。
很多时候,政策无法执行,与政策制定者缺少正确的信息以及政府长久以来的失败有非常大的关系,失败越多,人们对政府的信任就会越少。信任度提升不上去,政策的贯彻性和效果,就会出现问题。
政府该如何做? 那么,政府应该如何做呢?其实,很多政策失败,是政策规划阶段、还有执行阶段的懒惰思想造成的。
政府最需要做的就是打破人们的过低期望,要先弄清楚什么才是有效的,然后担起责任来。
最好让人们看到政府正在执行,让人们参与到政策的实行中并且体验效果。
这样人们才会认真对待政策。当政府能证明它正在试图实施政策,并以此赢得人们的信任,那政府就可以不再仅仅关注短期成绩,而是应该规划一些更有效、更有远见的好政策。
改善穷人生活的方法
不过,政治也有其局限性。
比如,我们无法找到解决大问题的方法,例(比)如全民脱贫。但是,在改进机制和政策方面,我们仍有提升空间。
比如,认真了解穷人、公务员、纳税人、当选的政客的动机以及他们的局限性,就可以制定出更有效的政策和机制,从而避免或减少以上五大问题的发生。同时,尽管我们无法根除贫困,但通过以下这些方面,我们或许可以改善穷人的生活。
第一,给穷人传递更奏效的信息。
穷人缺少信息来源,从而容易做出错误的决定。有时候,一条普通的信息就可以给穷人带来巨大变化,但信息必须要具备以下特点:必须是穷人不知道的,比如在自来水资源不足的区域,使用融水喷剂,可以净化水,减少疾病;信息的发布方式,必须简单而有吸引力,比如可以用电影、电视剧、精美报告单等;信息的来源必须可靠,这里的可靠,是穷人认为的可靠,比如媒体就可以。
第二,日常生活中,以补贴的形式让穷人受益。
穷人肩负更多责任,他们的情况让事情有些复杂。比如,买不起强化营养食品,就无法确保自己和孩子获得足够营养;比如,没有退休计划或社会保险,就无法规划未来。银行可提供存钱容易,但不定期取钱要付出稍高代价的储蓄账户,让穷人也能存钱。必要情况下,政府可以对银行进行补贴。
第三,完善面向穷人的贷款机构和医疗保险市场。
这些机构和保险无法靠自身努力完成,必须有政府的支持。因此,政府需要挑起这根担子。
第四,有效管理,改进政策。
贫穷的国家失败,主要是制定政策时出现错误造成的。最好能够用些心思,不要过于懒惰,做到有效管理和改进政策。
最后,改变人的信念和行为。
在一种情况得到改善时,不要洋洋得意,而要再接再厉,直至改变人的信念和行为,跳出贫穷怪圈,形成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