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时才是买房的最佳时期呢?
相信很多人正在租房生活,那么也有很多人将来想买“自己的房产”吧?
消费税上涨在即,我想大概有很多房地产商都打着“马上就要涨消费税了,买房趁现在”这样的旗号来推销房产吧。就如同“趁着现在便宜2%,赶快买”这种感觉。
那么觉得涨消费税前买房划算的人,举个手看看。嗯,那觉得涨税后买划算的人呢?其实,涨税前后都差不多。
房产价格一般取决于供求关系。不止房地产,不论什么商品,价格都会取决于想要买卖的人数。
由于大家都觉得涨消费税前买便宜,平常一天也就来10个客人左右的房产公司突然来了20多个人,但房子的数量并不会突然增加,这样一来房价就会上涨。
即便跟大家说“这套房3000万日元”,没人知道这个价格是否合理。最后,你只能根据周围的情况进行对比,然后看看哪家价格更优惠就买哪家。因此,如果房价整体上涨,实际上还是高价买了房。
其实涨税后的东西反而会变便宜一些,但降价幅度有没有消费税上涨的2%这么多就不好说了。所以最后的结论是,就像马克思提倡的“被看不见的神之手推动”一样,税前税后都差不多。
但是房产公司的销售人员在涨税前肯定会呼吁:“马上就要涨2%了,现在买最划算!”
而涨税之后会怎样呢?又会说:“涨税前的大量需求告一段落了,现在是供大于求,现在买才最划算!”结果不管什么时候,都会被告知“现在买最划算。”哈哈。
听了两边的说辞虽然觉得都有道理,但当自己站在当中任何一方的立场时,都会觉得所听到的单方面说辞才正确,因为房产销售不论站在哪边,都能说得天花乱坠。所以结论就是不要被房地产商的花言巧语迷惑,“想买的时候再买”就好,哈哈。
“今后土地价格是上涨还是下跌呢?”相信因为这个伤脑筋的大有人在。日本少子化是否会导致房地产价格下滑,中国人跑来买房子会不会搞得房地产价格飙升,即便是专家也无法预测。
与其为没有结论的事情伤脑筋,不如让我们来考虑一下在土地价格不变的前提下,究竟是“买房划算还是租房划算?”
“买房”vs“租房”,究竟该选哪个?
打个比方,每个月付10万日元租的房子,如果按每月还贷10万日元、共支付30年来购买的话,究竟是赚了还是亏了呢?先让我们看看觉得租房划算的举个手。那觉得买房划算的人有多少呢?嗯,还有一半人没举手啊。
在座大多数都是应届毕业生,那我重新说一次,被提问的时候即便没有自信,不管是赞成还是反对都请举手表决。因为这不是讲习,而是学习会。
人生总会在某个阶段给出结论,像“现在马上决断”这样的事情发生时没人会等你。尽全力动脑筋,首先要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能持保留意见哦。
房地产投资的陷阱
不好意思刚刚有点跑题了。大家在考虑房地产投资的时候,房地产商会建议说:“现在可以按年利3%贷款,然后能以5%的利率再租给别人哦。”
可能你会想,“放着不管也能自动赚2%的利润哦。”但最好不要盲目相信。
因为房地产商所说的“利率”是指“表面利率”,仅仅是给人的表象,而非真实利润。
用3000万日元买的房子如果以每年150万日元出租的话,算起来确实是年利率5%,但前提是30年后这个公寓仍旧有3000万日元的价值。
上面这种算法的理由貌似是因为“30年后的房产价值无法预测”,但这个说法有些投机取巧。
虽说土地价格的升降不好预测,但是房子本身会贬值这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再过30年的话房子早就破旧不堪了。估价为0.
你们的父辈可能会说:“我以前买的房子就是按之前买入的价钱卖出去了呀。”但那是因为父辈在30年前花3000万日元买的房产中土地占1000万日元,房子本身值2000万日元,而后来因为土地升值到3000万日元,即便房屋本身的价格变为0元,最后还是能按3000万日元的价格出手。
不过也有可能是土地升值到3200万日元,而拆除房屋需要另外减掉200万日元呢。
不管怎样,以前是因为土地会升值物价也会上涨才能维持原本的房价。而像你们父辈这样的成功经验现在已经没办法再做参考了。换作非洲的话还有可能,现在的日本简直是天方夜谭啊。
一定要知道的房贷风险
就当把买的房子出租来计算好了。每个月要支付的房贷算8万日元,以10万日元出租的话,暂且可以维持2万日元的盈利,但再过个几年房子旧了恐怕连5万日元都租不出去。
但刚刚是以“永远都是按10万日元出租”这个前提来算的吧。如果是这样跟你算利润的话,还是不太对。
若是把最先支付的首付和购买时需要支付的手续费也加进去,利润会更少,如果再租不出去的话,将要承担没有房租收入的风险。
也许有人说:“我又不是要投资,只是买来自己住而已呀。同样是每个月付10万日元,比起交房租,用房贷买下来的话将来作为自己的财产留下来更划算吧。”那就请仔细想想好了。
新盖的房子20年后应该陈旧不堪了,如果到时没有房贷,说不定可以用10万日元去租人家新盖的房子。比起“自己的老房子”,“别人的新房子”兴许生活起来更舒适呢?
但人毕竟是有所有欲的,对自己的家会有感情,可以自己装修这点也很让人开心,况且还可以作为“曾经生活过的证明”。
除了金钱数字的得失以外,还有情感上的得失、回忆的价值等方面的因素。所以可以把这些因素都考虑进去。我并不否定买房这件事。
当然也有实际收益不错的房子,并不是所有房产都会亏损。但是需要好好计算一下,把税金和各种经费都算进去,确认好了再决定也不迟。
说到底这世上有各式各样的计算方法,因为很多人都有想卖的东西,也就存在各个立场不同的说辞。
虽说有些投机取巧但也并非谎言,只是没有进行充分的说明而已。不理解风险就盲目投资,亏损后只会质问“为什么我的本金也亏了!”,很多纠纷就是这样产生的。
信息的真实性取决于“利害关系”
今天虽然讲了很多,其实我也只是大概谈谈自己的见解而已,当中也许会有一些我个人的误解。
可能会有人说:“龟山先生您也不是很清楚呀!”或者“我知道股票和房地产的赚钱诀窍。”而实际上我也不是什么专家。
那么大家今后在各种信息泛滥的环境下生存,究竟要靠什么去指引方向、去信赖什么样的信息才好呢?
其中一个判断标准是,如果出现两条完全相反的信息,要选择相信其中一方时,跟这件事没有利害关系的人给的信息会更可靠一些。
人们发布信息时,多多少少会在其中加入自己的目的。不论是做传销的人还是房地产商家,基本上会发布有利于他们赚钱的信息。即使是我,如果想卖什么东西,肯定会放出一大堆有利于销售的信息。
而这次我跟大家讲的这些话,若问起跟我本人有什么厉害关系的话,其实并没有。虽然抱有不想让自己的员工吃亏、给大家留个好印象这样的心态,但其实不管大家炒股还是搞传销,得失都跟我无关。
也就是说今后在听别人讲话的时候,最好先去过滤一下当中的信息是否存在别的目的比较好。
销售人员是否有什么目的?朋友给你的信息是否出于真心?那个朋友有没有可能被谁骗了?信息的源头在那里?最好去注意一下这些细节。
最后还是通过“喜不喜欢”去判断
如果再补充一点的话,那么想让大家明白今后你所得到的信息准确与否,还有一部分取决于你自己是否受人信赖或者招人喜欢。
举个例子,你的朋友小A和小B,假如小A对小B说了你的坏话,到时候小B就会想要不要告诉你小A讲了你的坏话。如果小B喜欢你多过喜欢小A的话就会告诉你,如果小B讨厌你的话肯定不会告诉你吧。
然后只有当小A信任你认为你的嘴很严时,才会把信息提供给你。也就是说,最容易接受优良信息的是那些嘴巴严而且人缘好的人。
偶尔会听人说:“只要有工作能力,即便不招人喜欢,我也没吃过什么亏。”因为没有过“被人喜欢而受益”的经验,所以说不定在不知不觉中吃了亏也无法察觉呢。
之前有一件事闹到了财经新闻上。媒体之间上演着各种猜测,当我问当事人 “为什么要那么做?”时,当事人的回答是“因为我讨厌那个家伙呀。”哈哈。
问了原因才得知竟然是这种理由。不管情况再怎么错综复杂,最后的决定因素还是人的喜好问题。
还有一个人曾经跟我说:“我们负责的可是几亿日元的收购案件,怎么可能有人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抉择呀。”很意外的是结果并非如此。
例如小A要出售一个价值100亿日元的东西,招标的时候好友小B出价90亿,不太熟悉的小C出价95亿,肯定觉得要卖给高出5亿的小C吧。再怎样也不会因为喜欢与否而赔上5个亿吧。
但是如果小A跟小B说:“对方愿意出95亿,但如果是相同金额我还是想卖给你呀。”
小B如果核算出95亿买下来也能赚到的话,应该会说:“好吧,既然你都这样说了,那我就买了。”
结果就是即便小C出价95亿这么高的数字,下场不过是充当了一个提高价格的配角而已。世上确实有竞标存在,但也会有因为喜欢讨厌而反转的剧情发生。就是通过“我只跟你说哦……”这种信息来反转的。
在谈工作能力是否很强之前,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还是根据喜好来决定的。
所以今后你们在工作中遇到交涉这种场合时,与其算计来算计去,不如坦诚相待来的实在。
因为诸位的雕虫小技其实早就被对方看穿了。在我这样的刀枪不入的老头看来,不过就是个乳臭未干的小子而已。
嗯,说来说去今天我只是想告诉你们,不要去考虑什么捷径或坑蒙拐骗之类的事情,受人待见、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然后投资自己,靠自己的力量去赚钱才最可靠。
然后从长远角度来看的话,恶人终有恶报,诚实的人终归会在不知不觉间得到别人的支持……这是真的哦!哈哈。
那么,就到此为止吧。就这样,大家都散了吧。
※2016年4月12日log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