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万事万物都是一种结构体,结构不同生成的“事物”也不同,就象“同素异形体”的钻石与石墨,都由碳原子组成,但一个原子间紧密相连、一个是层状分散,最终形成的质观:一个坚硬闪光、一个松软黑腻。所以结构非常重要。
一、什么是结构性思维?
结构性思维,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从结构的角度出发,利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有序地思考,从而更清晰地表达,更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
其实这定义的本身也是一种结构:干什么用、怎么用、用的结果。这是一种整体定义法,你也可以用拆分定义去理解:结构(有序搭配或排列)+思维(有意识的人脑对客观的反应)。
有意义、有“生命“的客观事物都是一种有序结构,反映“客观事物”的思维也一样,“有序“才有意义、有旺盛的“生命“气息,就象艺术品。所以思考会有“思维模型”;做事会有“方法论“。
学习使用结构性思维也是一种进化思维的方式或向高级思维的过渡。就象孩子玩积木,先自玩(随意、效果差)、接着跟着图纸玩(“结构“~各种基本形式;效果好;熟练了然后进入下一阶段)、最后抛开图纸玩(升华、创造)。任何学习、进化都是这种规律:自玩、模仿、创造。
二、结构性思维的典型--“金字塔”
要学就学典型。“金字塔”模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麦肯锡(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工作过的女咨询顾问芭芭拉·明托在她所著《金字塔原理》中总结出来的一种写作方式,但也无比适合结构性思维模式。
芭芭拉是公司的写作顾问,她指出写作的组织原理应该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人的大脑天性喜欢问“为什么“,从上到下追问。而文章的主要思想也总是从次要思想中概括出来,这就必然导致文章中所有思想的组织结构的理想型就是“金字塔“式。
在这种结构中,思想之间的联系方式分成纵向与横向两种。在纵向中,任何一层次的思想都是对下一层次思想的总结;在横向中,多个思想因一个共同的逻辑被并列在一起。(横向与纵向的组织原理在续篇中写。)
由于“金字塔”式思维结构太典型、太通用,所以通常将它等同于“结构性思维“。
三、“金字塔”结构思维有四大核心原则
结构性思维的四大核心原则,分别是结论先行、分类清楚、排序逻辑及上下对应。
1、为什么要“结论先行”?
1956年美国科学家米勒通过实验发现:
多数人只能记住7个左右信息,而且通常是开头和结尾记得比较牢,中间的部分被忘得很快。同时他也特别指出,大脑比较容易记住的是3个,最容易记住的是一个。(《神奇的数字7±2》)
所以结论放在开头,对方更容易记忆你想要表达的主题,并理解后面所表达内容的目的。
2、为什么要“分类清楚”?
分类就是分门别类,就是按一个合理标准,比如时间、方位、大小等,对一个整体进行划分。“清楚”就是清晰、有条理,不重叠、不遗漏。
从分析的角度看,分类清楚有助于尽可能地考虑周全,从相关各方面去审视与分析。
“分类清楚”有个方法论,叫“MECE“,是“Mutually Exclusive,Collectively Exhaustive”首字母的缩写,意即“相互独立,完全穷尽”。这也是芭芭拉在《金字塔原理》中提出的。
3、为什么要“排序逻辑”?
“排序逻辑”是指整体的各部分之间摆放标准合乎逻辑。这是客观规则的体现、也是人脑思维自我训练的一个要求;就象春夏秋冬、数字从0到9。这样经过训练的大脑也更容易理解,也体现一种意义。
4、为什么要“上下对应“?
“上下对应“就是上一层级和直接的下一层级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或从属关系。从结论先行的角度来讲,通常上一层级是果,下一层级是因,下一层级从属于上一层级。
“上下对应”有两种关系:“上”探索“下“叫因果;“下“支撑“上“叫归纳。上下对应也是人脑的天生反应,即在提出一个观点的时候,对方脑海中会自然闪过一个问号“为什么”。所以做到“上下对应“就能更好地说服对方接纳我们的观点。“上下对应“也是一种有知识、有逻辑的体现。
“金字塔”结构模型,你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思维模型,也可以当作一个方法论去使用。
2010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