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我就喜欢数学,以解答有挑战的数学题为乐趣,所以,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一名数学老师。
回想和数学的渊源,来自二年级的一次经历。
当时的数学老师在教室后面的黑板报上出了一道题:“将0-9这十个数字放入下面的竖式中(三位数+三位数=四位数),使竖式成立”
老师说:“做出这道题的孩子,可以奖励一本新华字典!”
那时候的我,被新华字典吸引,决定要解答出这道题!
看似简单的一道题,在学校想了好久都没想出来。
回家接着想,我在草稿纸上不停的列算式,发现不行,再来一次;还是不行,继续再试……
我想:“数学书上的算式会不会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呢?”
于是我大海捞针的把数学书上的算式算了一遍,发现也不行……
我冥思苦想,一有时间就想,不停的尝试:走路的时候想,吃饭的时候想,妈妈给我泡脚的时候也在想,水从热变凉也没有感觉……
这道题我想了整整两个多月,我已经忘记新华字典了,只想着要找出答案。
经历无数次错误后,我慢慢发现:
数字“1”的位置是固定的,只能放在得数的千位;
百位一定要向千位进“1”,
“0”是个特殊的数字,可以尝试放在得数的位置?
当把“0”尝试放在得数位置时,范围开始缩小:剩下的数里相加得10的有(4,6)(3,7)(2,8)
我觉得数字“9”也有点特别,因为它最大。相加等于9的有(4,5)(3,6)(2,7)
于是我尝试着把(4,5,9)放在个位,可以进位的(3,7,0)放在百位,最后剩下(2,6,8)正好可以放在十位!
成功!!!
我又接着想:刚才是把“0”和“9”确定在得数的位置,如果把它们放在加数的位置,可以吗??
于是我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我已经忘记了新华字典,只想着探索竖式中的秘密,思考还有没有其它方法呢?
(后话:因为妈妈工作调动,中途转学,实际上我没来得及得到奖品)
当女儿步入二年级时,我曾给她讲这个故事。
女儿也很兴奋:“妈妈,我也要试试!!”
于是我拿出竖式纸和数字小方块给她操作,她折腾了十来分钟就找出了答案,让我有点汗颜也有点惊喜。
也可以得出结论,我并不算天资聪颖超级有天赋的孩子
但是,这两个月探索一道数学题的经历,激发了我对数学的兴趣,树立了我的信念:眼前的难题,虽然现在看着很难,无从下手,但是只要愿意花时间,只要找对方法,一定可以解决!
这种对待数学题的信念也带入我往后的人生中,我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方法的力量。
对于数学,我纯粹是发自内心的喜爱。
所以作为一名数学老师,我的最大愿望是孩子能像我一样,感受数学的魅力,喜欢数学,喜欢探索,相信自己的能力。
接下来开始聊学而思。
5年前,我带六年级毕业班,班上的孩子大多数都是以冲刺四大名校为目标。
班上的学生大约有几个(不超过5个)在学而思,分别在竞赛班,尖子班,这些孩子成绩属于前列,但在班上没有绝对优势。
孩子们以上学而思为荣,很有自豪感,因为他们带回来的难题大家基本都不会(其实他们自己也不会)。
我看着那些让我没兴趣的题目,感叹“如果要参加全国的奥赛,那就训练这些题目吧。否则就是在浪费时间”
我的一个学生,从二年级开始,我就发现他有数学天赋。
于是我给他的要求是每年最少完整的做一本经典的奥数书籍。
这个孩子,没有参加任何的数学辅导班,数学一直都是东海小学年级第一,参加深圳市启智杯竞赛拿到第一名。
验证了这句话:“有天赋的孩子,不管去哪个机构学习,不管跟什么样的老师学习,他都是优异”
这样的孩子,可能就只需要一本经典的奥数书,一个可以答疑的老师。
具备天赋,同时具备这种自学能力的孩子,千里挑一。
其他孩子怎么办?
有一个共识:适合学奥数的孩子大约占4-5%
这4%的孩子可以参加有难度的奥数训练,这些是传说中的牛娃。
其他孩子怎么办?
现实的压力:小升初进名校,必须有奥数内容的掌握。如果没有补充奥数学习,不可能进入公办名校。
所以,全民学奥数,轰轰烈烈。
学而思具备强大的教研团队,从教材到教学软件,从舆论到事实,已经碾压其余机构。
邦德?学大?博尔思?……
市场份额越来越少。
我会问学生:“目前你们班成绩排前五的孩子在哪里上课?”
答案是:“他们全都在学而思上课”
有的班级据说是百分之九十的孩子在上学而思。
我会问家长:“学而思每个年级有多少学生啊?”
每年通过考试进入名校的有多少人?
这个比率是多少?
这是学而思四升五暑期学习内容,我把图片发给我的同行:“你会让自己的孩子参加吗?”
得到的百分之九十的答案是“不会”
我查询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内容安排:
1.因数与倍数(8课时)
2.图形面积一(8课时)
3.分数(12课时)
4.分数加减法(8课时)
5.图形面积二(4课时)
以上的教学内容都是五年级上册教学大纲里的内容,将在学而思提前学习。
而且学而思的学习内容是远远超出这些难度的,学校需要8课时反复巩固完成的简单内容,在学而思进行拓展提高训练仅仅只用了两个半小时。
让我们思考:
老师的教学方式?
孩子的学习方式?
老师是怎么教的?
孩子是怎么学的?……
大脑用来思考,而非记忆。
学而思的宣传材料有一个亮点是:老师来自名牌大学。
我想说的是,老师的功底需要时间的积累,而且是不断学习不断尝试不断积累,如果原地踏步,十年如一日,只是经历,谈不上经验。
看着上面的这份学习内容,我就心痛。
我会向我的学生再三强调:“最重要的学习在学校,最重要的学习在课堂!”
拔苗助长的后果,可能会有一批孩子脱颖而出,在学校很有优越感:“这些内容我都学过,比这更难的内容我都会!”
孩子是真的会吗?
据我了解,大多数孩子知道结果,可是缺乏学习的过程。
这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
即使考试考出高分又能如何??
我相信,可能有百分之四,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百分之三十(需要外力帮助)的孩子能跟上学习进度
可是,那剩下的百分之七十怎么办?
学习的四个阶段:
1.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2.知道自己“不知道”
3.知道自己“知道”
4.不知道自己“知道”
很多孩子,很多成人都停留在一阶段(据说是百分之九十五):以为自己知道,其实是不知道。
我希望我们能走到第二阶段:知道自己“不知道”
面对升学压力,面对同伴压力(当然有一些是孩子的兴趣驱使),我们的孩子需要不断学习。
我们需要思考:
孩子的真实的学习状态是?
孩子目前真实的学习水平?
孩子可以达到的下一个小目标是?
孩子需要怎样的帮助?
我们可以怎样帮助自己的孩子?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奥数不是妖魔鬼怪。
每个孩子都有能力学习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每个孩子都可以跨越一个又一个适合自己的小台阶。
我希望孩子们有思维的过程,我希望孩子们能有对学习的兴趣,这份兴趣是内驱,而不是外力。
我希望孩子们能看到真实的自己,相信小步前进的力量,相信自己。
学习是一件美好的事情,未来的人生也是如此。
这个世界充满乐趣,这个世界充满可能。
我们有能力面对周围的世界。
这也是我成立个人工作室的原因:希望能用自己积累的专业经验帮助孩子,帮助家长。
这条路不容易,但值得我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