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宝,元朝之宝
扬州元宝
元宝一词,唐朝就开始出现,那时候称元宝的是铜钱。元宝来称呼银锭,是元朝开始的,意思是元朝之宝。从此,元宝单指银锭。
将银锭称为“元宝”是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的事。杨湜负责印钞,为防止白银出入平准库时被遗漏或偷窃,要求将重量不等、形制不同的各式银锭,都重新熔铸成重五十两的大银锭,并且在银锭的背面加铸“元宝”两字,表示元朝之宝。后来“元宝”一词就成了银锭的通称。
上图扬州元宝,《元史》记载,至元十三年(1276)元军平定南宋回至扬州,丞相伯颜号令搜检将士的行李,将所得撒花银子铸成五十两银锭并纪“扬州元宝”,归朝献纳。
这表明白银货币属性增强。
古代上币用玉,中币用金,下币用铜,但没有使用白银做货币的记载。白银主要作为装饰品。秦朝法定就是如此。到了汉朝,汉武帝铸了白银三品,才开启了漫长的白银货币化路程。唐朝是币帛通用,到中后期,白银在上层社会流通。两宋也差不多,主要是贮藏手段,但因为铜钱外流,出现钱荒,已经增强了白银的货币功能。
当然,元朝的灭亡也和币制破坏,滥印钞票造成通货膨胀有关。元末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就是“开河变钞”,印大钞还征十五万民夫去掘河道,被刘福通做个谶语铺垫然后振臂一呼,吹响反元号角。
参考:《货币上的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