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所有人的追求与困惑
人类的行为归根结底无非两个动机,一个是逃避痛苦,一个是追求幸福。所以追求幸福是人类永恒的、核心的话题。
每个人都追求幸福生活,但不知道有多少人想过自己期望的幸福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很多时候,我们是通过比较来确定自己过得是否幸福,看到一个不幸的人,就容易觉得自己生活其实还蛮不错的,看到一个更优越的,又觉得差的还很多。仿佛幸福是比较决定的,既然是比较决定的,那么便往往得出“自己的幸福是由别人来决定的”这种让人沮丧的结论。
对此,马丁•赛里格曼教授的《真实的幸福》给出了不同的结论,雄辩的指出幸福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的,甚至可以说完全是掌握在自己手里的。
二、 幸福的本质
过去常常有一种错觉:认为挣够多少钱之后、和某个人在一起之后、成为了XX之后,总之是达成一个条件之后,咱就幸福了。仿佛幸福是一个东西,一旦条件满足就能得到,一旦拥有就不会变化。可是仔细想想,幸福从来都只是一种感觉啊,感觉这玩应儿最大的特点就是变化多端、难于测量,所以世界上根本没有客观存在的、标准的幸福,只有主观的幸福感。
那么往根上说,我们所谓的追求幸福,本质就是提升幸福感。作为一种感觉,提升的方式无非就是增加强度和持久度。
于是追求幸福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如何获得更强烈、更持久的幸福感?
三、 两种幸福感
幸福感大体上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愉悦型;一种是满意型。
1.愉悦
愉悦指的是感官和情绪上的幸福感,比如可口的食物,美丽的风景,酣畅的性爱,动听的音乐,有趣的游戏等等。
愉悦是我们最常见也最易得的幸福感。其最大的特点是立即生效,但同时也是来的快去的也快的,刺激物消失,愉悦也随之消失。然而更大的问题在于:愉悦是效用递减的。我们不可能通过持续不断的相同刺激来获得持续不断的幸福感。比如,想象你正在吃你最喜欢的食物,你吃的第一口、第十口和第一百口时带来的幸福感是相同的么?然后再想象每天都吃,第一天、第十天和第一百天会一直带来幸福感么?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恭喜你,你就是那种最容易获得幸福的人。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也要恭喜你,你是个正常的人类。对于正常人来说,我们从同一个甚至同一类让我们愉悦的事物中获得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少,只有刺激的间隔时间足够长,足够稀缺时,它才能带来幸福感。
另外,愉悦型幸福感还有一个重大问题是个体差别很大,而且这种差别主要是基因决定的,换句话说同样是人之大欲的饮食男女,甲就能比乙获得更多的愉悦,即便乙照搬甲的方式来一遍,也没法获得同样强烈的幸福感。
最后,愉悦还面临一个阈值问题,简单来说就是更强烈的刺激物会消泯掉一般刺激物带来的愉悦,抬高我们再次感受到愉悦的阈值,比如吃惯了哈根达斯,就比较难从一般的冰淇淋体验到快感,看过宇都宫紫苑就会觉得苍老师也不过如此。
2.满意
满意是全身心的投入有意义的事情过程中获得的自我评价的提升和充实感。做那些能带给我们满意的事情时我们往往并不会马上感受到积极的情绪和感官上的享受,甚至一开始可能会略带痛苦,但因为是有意义的事情,所以做完之后,就能获得对自身的肯定和价值感,带来长效持久的幸福感。最常见的满意是成就感,最典型的满意是心流。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词,“意义”和“投入”。
2.1意义
只有自己认为是有意义的事才能给我们带来满意。这也是获得满意的一个难点,如何找到自己的意义?如何用这个意义指导自己的行动?如何给正在做的事情赋予意义?这些答案只有也只能自己去探索,在此转两句有帮助的名人名言:
人是悬挂在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上的动物。——马克思•韦伯
生活除了人赋予的意义外是没有别的“意义”。——艾里希•弗洛姆
2.2投入
投入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行动,二是专注,合起来就是“专注的去做”。因为只有专注的做,才能够实现你赋予事情的意义。
那些解锁了“意义”和“投入”的人,在专注的做有意义的事情时,会体验到神奇的“心流”——真正值得追求的幸福感。
四、 愉悦和满意的区别
愉悦型幸福感的特点:
1)伴随性:刺激物消失,愉悦也随之消失。;
2)效用递减:连续的相同刺激来带来的愉悦递减甚至为负;
3)受先天影响大:相同条件下一些人比另外一些人获得更强的愉悦;
4)阈值效应:强刺激消弭弱刺激带来的愉悦。
满意型幸福感的特点:
1)任何外物都无法给予你满意,只能靠自己的行动本身获得;
2)需要全身心的投入;
3)长效持久;
二者的区别可以概括为:愉悦是感官和情绪的,满意则来自于施展个人的优势和美德。愉悦是生理上的满足,满意则是心理上的成长。
很明显我们不可能通过单纯的追求愉悦和连续不断的强烈生理刺激获得幸福生活。看看那些吸毒者,他们追求的就是人世间最强烈的快感,愉悦的极致,但他们的那种“幸福生活”肯定不是我们所期望的。
所以,满意才是更加长效、持久、健康,更值得我们追求的“真实的幸福”。
这也正是赛里格曼教授所强调的:“真正的幸福来源于你对自身所拥有的优势的辨别和运用,来源于你对生活意义的理解和追求”。说白了就是要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去做。
无独有偶,著名经济学者吴晓波先生也说过:“一个人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生活的使命。”这和作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五、 幸福的正确打开方式
虽然满意才是“真实的幸福”,但并不是说要放弃愉悦,实际上二者并不存在矛盾,但为了体验更强烈的幸福感,针对愉悦的特点,我们需要讲究一些技巧:
1.提升感受力
2.有节制,避免习惯化
要获得满意,则需要做到以下三点
1.找到并发挥自己的优势;
2.赋予事情意义;
3.专注的去做——专注的投入工作和生活,有意识的去创造“心流”体验
满意无法从“被动的享受”中得到,只能由“积极的行动”中产生。所以懒惰的人不会幸福,无论是身体的懒惰还是精神的懒惰。
作为衣食无忧长大的一代人,当生理的需要大部分得到满足后,决定我们幸福的,就是心灵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