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的兴衰
一、洋务运动的概念“洋务运动”在当时称之为“同治中兴”、“同光新政”等。“洋务”一词从“夷务”而来,“夷”是相对于“华夏”而言,古代是对汉族以外周边民族的贱称,明清以来,“夷”也用来称呼西方国家的白种人。因为他们漂洋过海而来,所以叫做洋人,一切与西方有关的东西往往带有“洋”字:洋钱、西洋画、洋药、洋葱、洋枪洋炮。第二次鸦片战争中,1858年的中英《天津条约》规定,日后各式公文,提及大英官民,不得用带有贬义的“夷”字,“夷务”从此逐渐改为“洋务”。晚清的一切与外国有关的事情均可包括在“洋务”之内。后来,把19世纪60——90年代引进枪炮、科技,创办一批近代企业、新式学堂、新式海军等学习西方的运动,称之为洋务运动。
二、洋务派:洋务派包括洋务官僚、洋务派思想家、洋务企业的创办管理者,有的人身兼两三方面,他们都是地主阶级统治集团的成员。
洋务官僚,在中央是以恭亲王奕䜣、军机大臣文祥为代表;在地方的代表人物则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沈葆桢、丁日昌等,后期还有张之洞。
洋务思想家有冯桂芬、郭崇焘、薛福成、马建忠等人,他们多数是中级官员。
洋务企业家有徐润、唐廷枢、盛宣怀等人,他们也有官员身份。洋务派的主导人物以湘淮军首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为代表,他们都靠镇压太平天国起家,有一定的危机感。如李鸿章说过,由于西方国家的威胁,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所以必须找出应对的办法。中央的奕䜣、文祥是满清权贵中少有的有一定见识的人物,他们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人见解一致,互相配合,形成中央与地方进行洋务运动的领导力量。
教材里引用恭亲王奕䜣的言论,他在分析了国内外形式之后提出“灭发(指太平天国)、捻(指捻军)为先,治俄次之,治英又次之”的策略。具体怎么办,奕䜣提出,“探源之策,在于自强。自强之术,必先练兵”。这充分反映出了清朝统治集团部分人搞洋务运动的目的,首先在于镇压人民反抗,其次在于应付列强的侵略,从根本上说是为了维护、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三、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做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他在《校分庐抗议》说:“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这个思想后来被进一步概括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所谓“中体西用”,就是以封建伦理纲常所维护的统治秩序为主体,用西方的近代工业和技术为辅助,并以前者来支配后者。换句话说,就是要用西方近代的工艺、科技来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地位,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纳入封建主义的 轨道里。
洋务运动的内容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编练新式海陆军、办新学堂、派遣留学生等。
四、洋务运动的背景:从世界的范围看,西方的工业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必然会影响其他国家,使世界成为一个彼此相连的体系,这个体系分为两个部分:西方工业化国家和东方非工业化国家。西方工业化国家对东方不发达国家的影响是不可抗拒的,西方国家对落后国家的军事、政治侵略和商品输出,也必然伴随着现代工业生产方式的推广。这是洋务运动的国际背景。
国内形势:两次鸦片战争后,在华外国势力不断扩大,中国的海关、外交权被控制,边疆危机不断。太平天国的起义被镇压,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没有解决。内外形势迫使清朝统治者看到不能不寻找挽救和巩固清朝统治的办法。
在洋务运动实施的19世纪60——90年代,处于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之前,除中法战争之外没有牵动全局的战事,战区也多数不在中国的中心、沿海地区。50——60年代农民斗争大风暴暂时停息之后,各类农民起义都是小规模的;少数民族起事都在边远地区;湘淮军汉族官僚集团同清王朝达成一种妥协或合作关系。湘淮军的主要人物获得地方实权,清王朝承认他们的地位;他们在政治上也继续忠于清王朝,他们是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和主要实施者。这个时期国内政治局面相对稳定,使清朝统治集团有实行洋务运动的国内环境。
五、洋务运动创办的企业:
1、兴办近代企业:首先兴办的是军用工业。1865年,曾国藩、李鸿章的上海江南制造总局,是当时国内最大的兵工厂;1865年,李鸿章在南京设立金陵机器局;1866年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附有船政学堂,是当时国内最大的造船厂;1867年崇厚在天津设立天津机器局;1890年,张之洞在汉阳创办湖北枪炮厂。
洋务派在创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资金短缺,原料和燃料供应不足,以及交通运输落后等困难,需要加以解决,因此兴办了一些民用企业。从19世纪70年代起,共创办民用企业20多个,重点是采矿、冶炼、纺织等工矿业和航运、铁路、电讯等事业。这些企业除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外,多数采取官督商办的形式。其中最主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都是李鸿章筹办或控制的。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的控制,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2、建立新式海陆军。19世纪60年代,京师和天津、上海、广州、福州等地的军队纷纷改用洋枪洋炮,聘用外国教练。从19世纪70~90年代,分别建成福建水师、广州水师、南洋水师和北洋水师,共有船舰八九十艘。其中北洋水师是清政府的海军主力,拥有船舰20多艘,这支舰队一直归李鸿章管辖。
3、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兴办近代工业、训练新军,要有懂得西方先进技术的专业人才。为此,洋务派创办了新式学堂。从60年代到90年代的30年间,创办新式学堂30多所。主要有三种:一是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二是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三是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在创办新式学堂的同时,还先后派遣赴美幼童及官费赴欧留学生200多人。
六、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
首先,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工业化,即近代化的进程,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一定的示范和促进作用。洋务派创办的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在客观上对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某些促进作用。
其次,洋务运动时期,开办了一批新式学堂,派出了最早的官派留学生,这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端。京师同文馆、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学堂还翻译了一批西学书籍。给中国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
最后,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出现,中国传统的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观念受到冲击,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开始变化,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引领了社会风气的变化。重农抑商、重义轻利的观念受到冲击。西方的技术也不再被当成“奇迹淫巧”,而是被视为模仿、学习的对象。
七、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1、洋务运动的封建性是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洋务运动本质上是地主阶级的当权派为了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进行的一场自强运动,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封建社会的根基,不敢、也不愿对清朝的政治制度做任何真正的变革。
2、洋务运动的依赖性是其失败的又一重要原因。洋务派创办的洋务企业需要借助外国的人员、资金、设备技术等。清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西方列强依据种种特权,从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他们不希望中国真正地富强起来。
3、洋务运动的腐朽性。洋务派在不改变落后和腐朽的政治、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开展洋务运动,其结果必然是腐朽的。洋务企业大多采取封建衙门式的管理,任人唯亲、营私舞弊、贪污受贿、挥霍浪费等现象严重。大小官员不懂生产技术,不懂经营管理,无法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行。
总结: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北洋舰队全军覆灭,标志着洋务运动的破产。地主阶级洋务派企图在维持封建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器物技能以求富求强,是行不通的。洋务派没有使中国富起来、强起来,也没能挽救清王朝衰落、灭亡的命运,所以,洋务运动是一场失败的运动。
[if !supportLists]一、[endif]简答题
[if !supportLists]1. [endif]主要有翻译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主要培养翻译人才;工艺学堂,培养电报、铁路、矿务、西医等专门人才;军事学堂,如船政学堂等,培养新式海军人才等。
[if !supportLists]2. [endif]多数是官督商办的方式,少数采取官办或官商合办的方式,其中最重要的官督商办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和上海机器织布局。这些官督商办的民用企业,虽然受官僚控制,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但基本上是资本主义性质的近代企业。
[if !supportLists]二、[endif]辨析题
洋务派主张培养洋务人才,但不愿改变封建科举制度。洋务派虽然也多次呼吁要对中国的科举制度进行改革,但是中国的封建制度历来是为培养官僚集团服务的。科举不改,就不能让社会上的知识分子向往西学,近代革命的人才就不会涌现。而对于这一点在洋务运动时期,显然是无法触及的。
六、1、镇压人民革命,即太平军和捻军;为统治阶级解除外患。
2、为了购买和制造洋枪洋炮以镇压农民起义,同时也有借此加强海防、边防,并乘机发展本集团的政治、经济、军事实力的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