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人画,不比西方油画写实,也没有类似毕加索的抽象画,这和中国人的审美有关。鉴赏中国画,就像品读一首中国诗一样,不仅要看到着墨的地方,更要体会画中的留白,体会那淡雅的余音绕梁和意味悠长。
中国传统诗与传统画总是被相提并论,所谓“诗是有声画,画为无声诗”,最著名的就是苏轼评论王维的那八个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王维自己也写过一首诗身体力行的去体现这种诗画本质同宗的论断:
《画》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犹在,人来鸟不惊。
这首诗体裁为诗,内容则画,短短二十个字勾勒出一幅水墨画,苏轼的评价也算实至名归。
之所以先提起王维,是因为王维诗画俱佳,而且诗的特色就是画的特色,但是他的诗在历代的地位并不如他的画在中国画中的地位高,同样的特色却在诗画两界的评价截然不同,这便是打开传统诗画鉴赏的入口。
所谓的传统诗画鉴赏,说长一点就是中国诗与中国画的鉴赏传统,重点突出传统。
这种传统还得先从佛教的禅宗说起。
禅宗在唐代时发生了流派的分裂,神秀代表渐悟派,主张在严格的修行中悟得佛法;惠能代表顿悟派,主张一瞬间的点化成佛。
从两人的禅诗中便可窥得一斑。
神秀: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惠能: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诗中神秀认为当勤加修持,才能保证身心的修行,而惠能却用一首诗直接表述了《金刚经》的义理。更确切地说,神秀主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惠能主张“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
后来渐悟派主要活动在北方,所以称为“北宗”,顿悟派活动在南方,称为“南宗”。以地域来划分宗派并不稀罕——《诗经》中的诗风就是依照地域分的类。
最初称“南宗”“北宗”是因为活动范围,而后来则演化代指思想主张的不同,也就是说,只要你是渐悟派,就算一生在南方之南传经布道,那你也会被规“北宗”里。
这种“南北论”后来普及到画派,诗派,书派,戏派之中。比如颜真卿柳公权属于北派,而褚遂良虞世南属于南派。
前面说过,由于中国传统鉴赏认为诗与画在艺术表达上是相同的,所以诗画的南北派风格并无出入,“北派”的诗讲究繁杂多样,比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南派诗讲究简洁神动,比如《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北派”的画讲究细节的一丝一缕都表现出来,相当于写实派,比如《清明上河图》;“南派”的画注重没有画出来的神韵,类比于抽象派,比如《潇湘图》。
总之,北派是“大珠小珠落玉盘”,南派是“于无声处听惊雷”。
如果西方的画也分南派和北派的话,应该是这样子:
然而两派在传统诗画鉴赏中的地位却截然不同,诗歌主张“北派”,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李商隐的诗在传统鉴赏中的评价总要高于陶渊明,谢灵运,王维。孟浩然。而画作却一般主张“南派”,王维的《雪中芭蕉》的画法构思影响了后代的许多画家(芭蕉是一种脆弱的植物,活不到冬季,所以现实的雪中绝对没有芭蕉,但把芭蕉画在雪中却别有一番声韵)。
当然后来的诗人有主张作诗应该如王维的那种淡然勾勒,比如王士祯,但他无法不承认杜甫的诗界地位,所以主流鉴赏还是走北派路线。
而北派的画纵然有《送子天王图》《清明上河图》等优秀作品,可南派的神韵风气却压住了北派,尤其是西方油画传入中国后,再怎么写实也写不过油画。
解铃还须系铃人,最后还得回归到王维身上,王维的画在传统画界可以说是第一把交椅,可他的诗在传统诗坛却只能算在十名开外了,这就是传统中国诗与中国画鉴赏的不同——诗重写实中表现神韵,画重神韵中感悟现实。
你更喜欢哪一派的诗和哪一派的画呢?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