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流转各地,行踪无定”这是百度百科对这个词语的一种解释。
现下仅仅基于这个内涵展开论述。
流浪在我心里固定的印象就有三个,小说《海边的卡夫卡》里少年的离家出走;三毛的流浪,为了找到一个灵魂的安身之所;路边碰见的乞丐。前两者绝对是自愿,有谋划的流浪,而后者嘛大多是被迫的(为什么说是大多,因为据我的经验,真的有人享受乞讨的生活,这样的人通常有自己特定的极端,极端懒惰,极端懈怠,像是《月亮与六便士》里的克兰德的脱离人间道德审判的极端,我们很难说一个乞讨者是正义还是邪恶)
初中时期是我最为迷恋三毛的时期,我所有社交账号的名字几乎都是echo——三毛的英文名。现在回头看,甚至她的文学功底甚至谈不上是一个真正的作家,但她对于我今后生活的状态产生了巨大影响。我那个时候想学三毛去进行一场孤独的流浪,这种想法大概是在对学业的厌烦和为了未来又要奋斗的挤压下产生的。但我连一张远去的车票都买不起,这种想法就像是你遇见了一名样貌出色的异性,但仅仅是惊鸿一瞥罢了,再进一步的发展就毫无动力了。
根据我的体力,我最远能走到县城最南边的那条大路,也许路上会碰见几个熟人,他们要是问起我,难道就真头也不抬的说"赶路"?现实的骨感令我断然不会那么理直气壮,得支支吾吾羞涩个半天。如果我的目的是去上班或者上学,也许就稍微寒暄下就匆匆离去,为什么换成流浪,就失了底气。打心底里觉得这不对嘛!这当然不对,我没钱没阅历,在这个过程中,极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险的境地。我一直坚信,在不损害任何人利益的前提下,我想干啥干啥,但当我陷入了危险的境地,我就损害了我爸妈的利益,我姐的利益,如果我不小心走丢了,我就损害了警察的利益,他们浪费时间出警,为了找一个流浪走丢的小孩,这辆警车很急的呼啸而过,我们都记得那种声音吧,这就又骚扰了过路人的耳朵,他们也得在心底小小猜疑一下,但万万没想到,这是去找一个四肢头脑皆健全,一个因为流浪而走丢了的成年人。八辈子没联系的同学朋友听说了,同理心强的都要在心里惋惜一下,虽有极有可能是因为遇见稀罕事,情绪才微微波动,说及此,就是另外一个话题——我可不想沦为别人的笑柄。
对于我自己来说,走丢了,得跟自己的父母亲人可能永远say bye bye了,这倒不是一件特别特别可怕的事,真正可怕事是,我时常会被告知又发现了被拐卖到深山的一个曾经如花似玉的小女孩,隔了几十年才找到,被迫成为禁脔,生孩子,已经不成人形了。这是我听过的最可悲的事之一,因为自由失去自由,不可悲么。所以,我心底有个声音说真不能去做这个事,这不道德又太冒险,放荡不羁爱自由,在这儿就失去了迷人的本质,变成了不负责任,不爱惜生命的枷锁。
以上讨论的事是我没成功的流浪。
还有极其微小的可能是我成功了,然后我一个人去到各种各样陌生的地方,一边打工挣钱一边流浪,我很自由,我很快乐,就是不跟家里人联系,但是这种不联系是单向的,也就是说只允许你跟家里人联系,但是不允许家里人联系你,家里人要跟我say bye bye,对于他们是绝望,对于我来说是选择,你瞧,就算成功了,我也还是违反了自己的原则。
我在小的时候倒是地地道道的流浪了一回,这个过程大概只有一天的时间,就是最普遍的负气出走的故事,还记得当时找了一个和我几乎差不多大的红色塑料袋子,里面装上玩具和衣服,和从沙发缝里扣出来的几块钱,这个准备耗费了一整天的心力,因为我要时时刻刻避免和家人的沟通,仿佛做着偷鸡摸狗的事,看,连小孩都觉得这件事不光明,但还没有涉及到道德层面,我说人的道德感绝非与生俱来,小孩大多都没心没肺,吃饱了满足了就是他们的生活的全部。我走到了我们小区的大门,就被第一道坎击败了,不敢过马路,大路上汽车穿梭,从我的视角来看,汽车绝对是庞然大物,我很惜命又有巨物症。回去了,当做什么都没发生。你仔细想想这是件很小很小的事,这个过程没有产生任何好的或者不好的后果,但又是一件很盛大的事情,这是人类在一个特定时期下产生的矛盾并且付诸行动,进行一场内心的自我革命。尽管这个矛盾对于一个孩童来说,显得多么的无知。
这就引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流浪可以对于宏观外界不产生任何后果,流浪可以是一个人悄然无声的自我革命。
所以别把流浪看的太大张旗鼓,流浪不是要去做的事,不是要去走的路,不是要去远行受累,流浪也许是一种彻底放空的,逃离现有一切的心态,“流转各地,行踪无定”,把空间化为思想,把行踪化为选择。
现在的我就处于流浪的那么一个状态。
我是一个大学生,大一,对于我选择的专业,谈不上厌恶,但绝对够不着喜欢,从今年寒假到9月份,我在家里,减少几乎一切的社交往来,我把微信和qq的通知都取消掉,除了按时完成的作业,剩下所有的时间都是由我来完全支配的,我每天会发呆大量的时间,我在反思很多问题,我要为我今后的路做个选择,我在想我到底想要一个怎样的生活,这些问题想多了其实你会发现渐渐迷茫到不知道生活是个什么东西。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王小波《黄金时代》
这句话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很能触动我,它描述了一个未来看过去的状态
今年我才十九岁,一路过的很顺利,家庭和睦,身体健康,我奋斗,但又没有那么向往充裕的物质生活,我谈过一次恋爱,但是并没有觉得这是一件很大的事,我学的是工科,有很多很多与我无关的兴趣爱好,画画,写作,弹琴,音乐,妈妈常告诉我不要因为这些东西耽误学业,但是在时间分配的时候我常常纠结,人们常说为了未来,可是什么时候最美好?是说这句话之前。当我们开始盘算未来,我们就从这次流浪中解脱出来。我说了这句话,是不是就代表我很生猛呢,显得我像一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但行动却恰恰说明我不是,我永远把别人觉得我该做的事安排在我觉得我应该完成的事的前面。这就产生了想法与行动的矛盾,有时候我怀疑影响你的选择的一定不仅仅是这件事情你愿不愿意去做,一定是伴随着太多太多其他的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是这些因素合起来加在这个选择上,恰好又成为了你个人的意愿,我百思不得其解。我们做某件事是因为我们想?我们不想做某件事但是我们得做?这两者有什么大的区别吗?
我在这个寒假进行了思想的流浪。有充裕的时间去思考去寻找,于是我最终做了选择。算是给自己以后的生活定了一个初步的状态。
我要努力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放纵我喜欢的事情。
什么意思呢,喜欢做的事情其实是谈不上努力的,譬如我在看书的时候,付出了很多的时间,有时候姿势不对,浑身酸痛,譬如我小时候跳舞,经常伤到肌肉和骨头,我爸爸回忆起来说,你那时候太刻苦了,但我自己感受不到任何努力,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阻力为零,人在做不喜欢的事情的时候,阻力很大,你需要做功,同样的时间和劳动力换做我不喜欢的事情上才叫做努力。那为什么会有努力这个概念呢,我想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了,人一定不要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才能使得我们的文明顺着我们意识里的那个自己的文明发展下去。我是一个人,传承了这个文明的基因,于是我就得这样做。人一辈子就得过阴晴不定的日子,想通了这点,就没什么好纠结的了。
放纵我自己喜欢的事情,就是在大程度的发展你喜欢的事情,人的时间本就有限,所以我不苛求时间的宽度,但是可以苛求空间的纵深度,譬如我很早就想要成为一个作家,于是我写了这篇内容发布在公共平台上,一方面我满足了自己的精神灵魂,另一方面也许会对这个世界产生微小的影响,我把我脑子里的东西释放出来,不再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留下点什么对每一个寿命有限的生物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诱惑。
流浪是一个人悄然无声的革命,不知道有没有人看到这篇文章,但是,希望诸君都能在自己的革命中找到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