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长安作为数朝古都,从古至今都是很多人心中挥不去的意象。尤其是在唐朝,长安曾是最繁华的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中心,一心要想施展政治抱负的李白,自然对长安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要想走上仕途,得到朝廷的重用,他就必须要结交位高权重之人,通过这些人的举荐让玄宗发现自己这个人才。为此,李白曾两入长安,可惜的是第一次的长安之行,让李白失望而归。(连载更新李白的川蜀、侠客、游历、政治等生活,多角度立体解读李白,欢迎关注账号)
虽然李白的诗作名篇等身,但是他最大的梦想是“安社稷”、“济苍生”,能够在“治国”、“安天下”方面有所成就。由于种种原因,李白未能参加科举,于是走上仕途的唯一机会,便只能靠他人的举荐。在这样的背景下,李白于开元十八年,即公元730年,第一次来到了长安。初入长安的李白,见到满街熙来攘往的人群、迎风飘扬的酒招旗、琳琅满目的商品货物,偶尔还有一两个身着异域服饰的商人与他擦肩而过,穿梭在人群中嬉闹的的孩童,还有从四面八方传来的接连不断的吆喝叫卖声,断断续续飘来的酒香、菜香,这让李白感觉自己身处盛世之中,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让李白大失所望——路遇飞扬跋扈的斗鸡者。
玄宗在天宝之前的政治成就确实值得人肯定和称赞,在他的治理下,唐朝迎来了“开元盛世”,政治、经济、文化水平不让世界一流。但在开元后期,玄宗逐渐放松了为君的谨慎和自持,开始自我放纵,如喜欢上了斗鸡这项“民间运动”,只要善斗鸡,就能得到重用,有童谣反应这样的社会现象“生儿不用识文字,斗鸡走马胜读书……”(唐朝,佚名)。于是各类小人、奸臣、宦官争相玩起了斗鸡。看见这样的风气,李白自然感到惋惜,写下了“路逢斗鸡者,冠盖何辉赫”、“世无细耳翁,谁知尧与跖”。
夜宿客栈的李白,为白天路遇斗鸡者的境况,感到焦虑、茫然,无法入睡。隔壁又隐约传来织布机转动的声响和女子悲凉的呜咽之声,李白或知道那是留守在家的妻子,因思念戍边的丈夫,而发出的无法克制的悲泣,再想到白天斗鸡者的飞扬跋扈,李白认识到虽处盛世,但人民的苦难生活并没有因此完全结束,于此他既怀悲悯,又带愤慨地写下《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机中锦织秦川女……停梭怅然忆远人,知在关西泪如雨”。
后来,李白拜访了催宗,在催宗的引荐下,李白登上终南山拜见玉真公主(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对道教修仙情有独钟,李白为得到玉真公主的认可,献上了《玉真仙人词》,直夸奖玉真公主“几时入少室,王母应相逢”,奏效。当然,玉真公主本身也应当被李白的才华所吸引,于是答应在玄宗面前举荐李白。不巧,这个时候李白又遇到了驸马张垍(ji,四声),且不知此人只是个两面三刀、溜须拍马的小人,当李白将所作的《乌夜啼》拿给张垍看后,张垍表面夸赞李白,答应举荐李白,实则在玄宗面前刻意的抹黑李白,说了李白很多坏话,此后玉真公主的举荐也有起不到什么作用了。亏得李白在张垍走后,还写下了《玉真公主别馆苦雨赠卫尉张卿二首》,以表达对张垍的感谢。
进入长安后,李白蹉跎、潦倒数年,屡屡受挫的他,只得终日游历于长安周围的山川。最终,他终于遇见了一生当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恩人——贺知章。贺知章是公元695年的科举进士,那个时候李白都还没有出生,因此两人属忘年之交,虽然贺知章德高望重,但是在酒馆一见到李白,就认可了李白的才貌,甚至誉李白为“谪仙人”(天上下凡的仙人),后世李白“诗仙”的名号,大抵来源于此。为了请李白喝酒,没有带钱的贺知章取下了佩戴的一只金龟作为酒钱,当李白将《蜀道难》的诗卷展现在贺知章的面前时,贺知章完全被李白所折服。
不过,虽然李白得到了玉真公主和贺知章的赏识,但其追求政治理想抱负的道路,和蜀道一样艰难。几经未果,李白正式离开长安,结束了第一次长安之行。
(对文章喜欢或有意见欢迎留言,持续输出文学、艺术、历史等人文内容,欢迎关注、点赞、收藏、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