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意思不是你要想成为《X-MAN》或者《复仇者联盟》里面那些超能力者,你就能成为那样一个人;也不是像一些成功学告诉你的,你想成为美国总统或者世界首富,只要努力就会实现。我的意思是:在特定的条件下,人的性格特质和行为偏向是可以跟你想成为的那个人一样的。
我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那是给公司的某位领导招聘助理,岗位发布后,一周的时间收集了100多份简历,经过筛选,最后挑了20人来面试。面试的过程,我故意问了每个人两个同样的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我们这个岗位需要性格内向的人,你认为自己是性格内向的人还是性格外向的人?”
第二个问题是:“请你具体说出至少三个自己内向型性格的例子”
了解招聘面试技巧的人应该知道,正常的面试不会问第一个问题。正常面试一般是通过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特质来判断候选人的性格,而非直接问。
我为什么要这么问呢?
因为这位领导对这个岗位的人选有两项比较核心的要求是:
1.要阳光、活泼、开朗,可以简单理解为要偏外向型性格;
2.要人品好,讲诚信。
我突发奇想,想用这两个问题来考察这两项核心要求。如果候选人是性格外向的、诚实的,他应该告诉我:“不好意思,我是偏外向型性格,但是我认为自己可以胜任这个岗位,希望能给我个机会展示自己。”
如果有人这么说的话,说明他至少还具备其他的三个特质:
1.清晰的自我认知。他能认清而且肯定自己的性格特质,说明他是个比较自知和清醒的人;
2.诚实与勇敢的态度。他不会因为面试官说要内向型,就把自己说成是内向型欺骗面试官;
3.自信以及敢于挑战权威。能这样说的人,说明他愿意尝试说服面试官,这个岗位不一定如面试官所说的只适合内向型性格的人,我也有可能合适。给我一个机会,我可能会做的很好。
如果有这种人,别的方面没有大出入的话,我会马上录用他。
结果是,20位候选人里面,没有一个人是这么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最后有17位候选人的回答是“我是个性格内向的人”;有3个人的回答是“我是又内向又外向,但是偏内向的人”。回答第二个问题时,所有人都能说出三个自己内向型性格的案例。
难道是现在的社会盛产宅男腐女?可我的问题是在面试快结束才提出的,前面的部分,我依然很认真的观察每位候选人的性格特质。我发现其实至少有一半人,明明有开朗、阳光、声音洪亮、语言表达流畅、不怯场等特质,怎么看也不像是内向型性格的人。但是当他们听到这两个问题的时候,行为举止突然发生了变化,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不仅如此,他们列举自己三个内向型性格的案例时,所有人的回答都很从容,故事也都很真实,很具说服性。那时候给我的感受是,好像他们认为自己一点外向型性格的特质都没有,全部都是内向型的人。
这其实是一个有选择的提取、加工和反馈信息的过程,通过欺骗自己,不自觉的隐藏自己的某部分特质,再欺骗别人的过程。人们会对那些对自己有利的、正面的、积极的信息进行思考和推敲,在大脑中提取自己需要的资料,然后通过潜意识告诉自己,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就是具备这个特质,而且会自动的帮助你寻找很多的证据。相反,但如果是对自己负面的信息,人就很容易遗忘。
我想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平时教育孩子也好、管理员工也好,当你表扬他的时候他很容易就记住了,因为他觉得你表扬的对,自己就是具备你表扬的那个特质。而且在未来的行为中也会刻意去附和你表扬的这些特质。但是当你批评他的时候,他经常是很快就忘了,而且很容易下次还犯同样的错误。所以我们会听到很多类似“我跟你说过多少次了……”这种话。
所以,如果员工最近老犯错误,相比之下你跟他说“你最近怎么那么不仔细”,就不如说,“我一直觉得你是个认真仔细的人,能告诉我最近是怎么回事吗?”如果你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好,你跟他说“你看人家别人家孩子,你再看看你!”,就不如说“我觉得你是你们班最聪明的孩子,你的成绩应该很靠前才对,你觉得你为什么会成绩不好呢?”
同样的道理也可以用在自己身上,正面的心理暗示,往往比负面的心理暗示有效。时刻想象自己是一个善良的人、是一个勤奋的人、是一个诚实的人。慢慢的,自己会相信自己就是这样的人。所以,人在性格特质和行为偏向上,是可以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的,就看你到底有多想了。
END
若您觉得这篇文章不错,请点击“喜欢”;若想获取更多好文,请点击“关注”。
提供思想和方法,节省职场人的试错成本和学习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