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力系统数字化转型浪潮中,配电室作为电能分配与控制的核心节点,其运维模式升级已成为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传统配电室依赖人工巡检、手动操作的运维体系,正面临着效率瓶颈、安全隐患与成本压力的多重挑战 —— 人工巡检存在时间滞后性,难以捕捉瞬态故障;纸质记录易产生误差,数据追溯困难;突发故障处理依赖经验,易导致抢修延误。在此背景下,智能化改造成为破解传统运维困境、推动配电室向 "安全高效、精准管控" 转型的关键举措。
一、智能化改造的核心价值:从被动应对到主动管控
配电室智能化改造的本质,是通过数字化技术重构运维逻辑,实现从 "人工主导" 向 "数据驱动"的转变,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个维度: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运维效率的跨越式提升传统模式下,配电室需配备专人轮班值守,巡检周期固定(通常为每日 1-2 次),不仅人力成本高昂,更难以实时掌握设备状态。智能化改造后,通过搭建远程集中监控系统,可实现 "无人值班、少人值守" 模式 —— 系统实时采集设备运行数据,自动生成巡检报告,异常情况即时预警,使运维响应时间从小时级压缩至分钟级,人力成本降低 60% 以上。
安全防护体系的立体化强化人工巡检依赖经验判断,易因疲劳、技能差异导致隐患漏检。智能化改造通过 "技防 + 智防" 结合,构建全时段防护网:一方面,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设备温度、绝缘状态等关键参数,提前预警过热、漏电等潜在风险;另一方面,系统内置保护逻辑,可自动识别短路、过压等故障并触发联锁保护,将故障影响范围控制在最小限度。
能耗管理的精细化升级在 "双碳" 目标下,配电室作为能耗管控的关键节点,其数据价值日益凸显。智能化系统通过精准采集各回路电量、功率因数等数据,结合能耗分析模型,可实现负荷特性分析、能效对标、碳排放计量等功能,为用户提供节能改造方案(如电容补偿优化、负荷调整建议),通常可降低综合能耗 5%-15%。
二、改造的核心逻辑:构建全链路数据采集与监控体系
智能化改造的核心在于打破 "信息孤岛",通过 "端 - 边 - 云" 架构实现数据的全链路贯通: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感知层:在高压柜、变压器、低压柜等关键设备部署智能传感器(如温度传感器、电流互感器)、智能仪表,在环境区域安装温湿度、烟感、水浸传感器,实现电气参数与环境数据的全面感知。
传输层:利用工业以太网、LoRa 等通信技术,将采集到的遥信数据(断路器分合闸状态、柜门状态等)、遥测数据(电流、电压、功率、温湿度等)、保护信号(过流保护、瓦斯保护等)实时上传至边缘网关。
应用层:通过智能运维监控系统对数据进行集中处理,实现设备状态可视化、故障自动预警、远程控制(如分合闸操作)等功能,形成 "采集 - 分析 - 决策 - 执行" 的闭环管理。
三、改造范围与技术路径:分类施策,兼顾经济性与可靠性
(一)改造范围的全覆盖性
改造需覆盖配电室全场景要素,具体包括: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设备维度:高压柜(进线柜、馈线柜)、变压器、低压柜(进线柜、出线柜、电容柜)、直流屏、UPS 等核心电气设备;
环境维度:室内温湿度、空气质量、漏水情况、安防状态(门禁、视频监控);
数据维度:涵盖状态量(遥信)、模拟量(遥测)、告警量(保护信号)三大类共 30 余项关键参数。
(二)分场景的改造技术路径
改造需根据设备现状采取差异化方案: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对于具备 RS485、Modbus 等通信接口及标准协议的智能设备(如新型智能断路器),可直接通过协议转换接入系统,实现数据利旧;
对于无通信能力的传统设备(如老式油浸变压器、机械断路器),需加装采集模块(如无线温度传感器、智能操显装置),通过非侵入式改造实现数据采集。
北京市地方标准《配电室安全管理规范》(DB11/527-2019)对设备改造的技术参数、通信协议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改造过程中需严格遵循以保障系统兼容性。
四、进阶方向:融合 AI 与高频技术的智能配电监控
随着 ICT 与 AI 技术的渗透,传统电力监控已向 "高频采样 + AI 识别+ 故障录波" 的深度智能演进:
[if !supportLineBreakNewLine]
[endif]
高频采样技术:通过 10kHz 以上采样率捕捉毫秒级电流突变、电压暂降等瞬态信号,解决传统 50Hz 采样对电弧故障、谐振等隐性故障的漏判问题;
AI 智能识别:基于海量故障数据训练的算法模型,可精准识别阻性漏电流(火灾前兆)、接触不良(过热源头)、三相不平衡等隐患,识别准确率达 98% 以上;
故障录波功能:自动记录故障前 10 秒至故障后 30 秒的波形数据,结合时序分析实现故障点定位与原因追溯,使故障排查时间从平均 4 小时缩短至 30 分钟以内。
五、落地实践:以平台化方案实现一站式管控
当前,成熟的智能化改造方案已形成 "硬件 + 软件+ 服务" 的一体化模式。以亿友电智能配用电管理云平台为例,其基于自主研发的边缘计算网关与大数据分析引擎,可提供配电运维(远程监控、工单管理)、安全用电(故障预警、电弧监测)、能效管理(负荷预测、节能建议)等一站式服务,已在商业综合体、工业园区等场景实现规模化应用。
综上,配电室智能化改造不仅是技术升级的必然选择,更是提升电力系统安全性、经济性与可持续性的核心路径。通过科学规划改造范围、合理选择技术方案,企业可实现从 "经验运维" 到"数据运维" 的转型,为电力系统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