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昨天一天,我觉得过的糟糕极了。
缘于昨天早上工作上遇到的一件事情,让我没控制住自己的情绪,虽然很快就意识到我的做法不对,但情绪已经坏掉了,想要快速变好就很难,只能拼命控制,不让情绪主宰支配行动。
最后虽然没有酿成实际的错误,但是一整天心情不好,觉得遇到的都是不好的事情。
可能你们每个人,都遇到过和我一样的情况:
一件事情不顺,接下来的事事都觉得不顺,越来越倒霉,最后爆发。
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些现象:
早上起来晚了,一天下来什么事情都慢了半拍;
过马路遇到红灯,接下来每个十字路口都会遇到红灯;
穷人越来越穷,越弱的人越容易发生不幸的事情;
忙碌的人越来越忙,最后生活乱成一团糟;
有的时候,越是害怕什么,越是会遭遇什么;
......
有句俗话说:黄鼠狼专挑病鸡抓,柿子专拣软的捏。
冥冥中不知道是否真的存在的老天爷都欺软怕硬,这真的是不可打破的诅咒吗?
在《稀缺 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这本书里,我似乎窥到了一点点答案。
02
我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稀缺”的影子。
“稀缺”并不完全是坏事,适当的稀缺,会是我们专注做事情的动力。比如我预期隔天更新一篇文章,当我不更新的那天,我即使想写,也顶多写一些灵感片断,很难写完整一篇,我没有办法自我欺骗,给自己施加压力。
但当第二天到来的时候,距离我需要更新的时间越来近,便产生了“稀缺”,我就会不自觉的紧张起来,专注的完成一篇文章,那时候的效率奇高。
因为专注一件事情,我们会收到“专注红利”。
所以,适当的“稀缺”是良性的,它会使我们产生危机感和紧迫感。
但同时,由于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这有限的精力,我们称之为心智的容量,这本书中称之为“带宽”。
每个人的“带宽”都是差不多的,但是当你关注某一件事情的时候,这件事情本身便吸引了你的大部分精力,占用了你的“带宽”,这样你用在其他事情上面的精力就会相应减少,这就产生了“管窥”之见。
管窥,是指专注于某一事物就意味着我们会忽略其他事物 ,也叫遂道视野。就好比我们在遂道里看东西,视野就会变窄,看到的东西就会仅限于遂道内,无法看到遂道以外的东西。
比如你专注看一本书的时候,因为你的“带宽”被看书占据了一大部分,可能就听不到家人的说话;
我专注写文的时候,我的带宽被写文占据了一大部分,可能就会忽略窗外已经下起了小雨;
......
现在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昨天过的很糟糕,因为我情绪的“带宽”被早上发生的那件不愉快的事情占用了,导致我没有余闲来体会其他的情绪,换句话说,即使昨天发生的有愉快的事情,我也会因为“管窥”之见而忽略掉了。
03
有一次,我和朋友聊天,聊到有些女性结婚后便不再注意自己的形象。朋友最后以地域为界作了总结,哪里的已婚女性注重打扮,哪里的已婚女性忽略形象。
我说其实不是的,你仔细观察身边的人就会有发现,还是有一定规律的。
身边的人中,经济条件相对较好的人,就注意形象一些;
有父母帮忙带孩子的,也会注意形象多一些;
工作相对清闲的,也会更爱打扮一些。
因为经济条件差的女性,她的“带宽”会被经济压力占用;没人帮忙带孩子的女性,她的“带宽”会被孩子占用;工作忙的人,他的“带宽”会被繁忙的工作占用。
贫穷和忙碌会让我们的“带宽”变窄,所以很多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人,没有办法好好的教育孩子。有些人未必是他们没有远见,意识不到教育的重要性,只是他们没有余闲的精力来做这件事情。贫穷和忙碌倒逼着他们只顾着手忙脚乱的应付眼前的苟且。
稀缺还会很容易让我们产生借用行为。
而稀缺状态下的借用,往往是饮鸩止渴。因为借用会造成更大的稀缺。
我认识一个人,办了五六张信用卡,每个月疲于以卡养卡。很难想象,当他的生活中遇到一点急需用钱的意外时,经济上的“带宽”被完全占用的他,还有什么转弯的余地。
可能有的人要说,如果能有人帮他还上信用卡,他便可以逃离这种恶性循环,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事实上并非如此,我认识的这个人,家境并不是很坏,父母曾帮他还过信用卡,也是期望他能摆脱每个月透支的状态,可是没过多久,他又陷入了这种僵局。
可见,稀缺的并非是经济本身,而是一种心态。
本书的引言标题就是:“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04
那么,我们要怎样走出稀缺的陷阱呢?日常生活中的稀缺,我们该如何应对?
我们要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进行“稀缺防御”,首先要确保“余闲”的存在。也就是说我们对生活工作中的意外风险要有预期。
要防止突然出现的经济危机,存一定的钱是必须的。月月光,如果遇到有什么事情急需用钱,就会发生借用,而借用一旦产生,就会导致更严重的稀缺。
要应对紧急发生的事情,必须不能将时间安排得太满。有的人会将每天的时间从早到晚排得满满的,以为这样提高了效率,事实上如果出现紧急事情急需处理,将会打乱原本的计划,而导致时间的稀缺。
其次,要利用我们对事情本身的洞察力,来合理分配你的“带宽”,将重要的事情纳入“管子”视野。
将生活中的事情分为四类:紧急又重要的;紧急不重要的;不紧急但重要的;不紧急也不重要的。
依照紧急和重要程度,规划和管理好“带宽”,稀缺问题才有可能解决。
我们渴望尽量的避免“稀缺”,但有时候不妨刻意的制造一些“稀缺”。因为很多时候合理的利用“稀缺”,会让我们享受到“专注红利”。
比如年初制订阅读计划的时候,制订一年看六十本书,不如制订一个月看五本,这样每个月快到月底的时候,如果没完成任务,就会产生紧迫感,让你加快阅读速度,产生更高的效率。但如果一年为期限,只在年底会感受到“稀缺”,漫长的截止日期将是酿造麻烦的问题所在。
最后,希望这篇文章能对你有所帮助,让我们都能跳出“稀缺”的泥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