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评〕不曾历经沧桑又如何——读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有感

     

    记录本身,即已是反抗。所以,不曾历经沧桑又如何?




第一次阅读蒋方舟《我承认我不曾历经沧桑》这本书是在高考刚结束后。当完整地看完这本书后,我便毫不犹豫地把“不曾历经沧桑又如何”这几个字写在了书的扉页上。此时,张爱玲那张最为经典的照片——高昂着头,斜睨孤傲的眼神,仿佛仰视着芸芸众生——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怎样?我就这样。浑然一副不知天高地厚的样子。


其实蒋方舟这小妮子,我原来是极不喜欢的。她曾和媒体大方地谈自己的性器官,细致而坦荡地描述,其中细节不表了,只是瞧她描述自己的青春期,一点点文人应有的矜持都没有,活脱脱一副“垮掉的一代”德行。


但是随着个人阅历的增长,我对蒋方舟的看法有了改变。有些想法能够感同身受,有些即使不能感同身受,勉强还算能理解。于是,我惊喜地发现,自己身上仿佛有了一种闪烁着光芒的品质——包容。



情怀

“应付琐碎人事的时间多,耐得住寂寞的时间少。”蒋方舟如此直白而又坦诚地评价自己。“我暂时放弃了对中国的总结,而去观察个体,见微知著。我们每往前活一天,就进一步被遗留在‘历史’的坟茔里,总有一日,终成标本。”其实,她在卷首的序里的谦卑自省就足够令人感动。她和过去的蒋方舟不一样了。就像我们90后,在谩骂质疑声中成长,也在前所未有的变革中,不断磨砺着自己的棱角。


现代人总喜欢说一个词——情怀。在这琐碎,平庸的年岁里,在这世俗,浮躁的尘世里,“情怀”是迷惘一代的精神寄托。虽然这寄托或许有点阿Q精神胜利法的韵味。说得直白,无情些,在这尘世里,你我皆俗人,裹挟着什么“诗”啊,“梦”啊,“远方”啊这类美妙而虚幻的外衣,仿佛自己超脱了一点,高尚了一点——嗯,我们是有情怀的人。


在这一点上,蒋方舟在卷首的代序里就坦诚谦卑得令人感动。她说高中时喜欢同一位建筑系的同学高谈人生理想,江山社稷,继而彼此感动。最近那位同学却坦言:这几年,我觉得世界上要改变的事情越来越多,可我越来越明白,自己能改变的只是一小件。


的确,“情怀”一类高大高尚的字眼,当你空谈时,它就只是高高在上但虚无缥缈的字眼而已。只有当你脚踏实地,去平视它,去触碰它,它才厚重而真切的存在,继而被拥有。脚踏实地,仰望星空。——星空自当仰望,但须先脚踏实地。



当下

也许天长地久可以做如是解:你一生只有那么一刻,你全心投入地爱一个人,那一刻就是永恒。你一生中如果有那么一段路,有一个人与你互相扶持,共御风雨,那么,那一段路也就胜过终生了。”


书中白先勇先生的这段话着实令人动容。关于“天长地久”的解释令人耳目一新又不得不拍手称赞。依照加缪先生的“存在主义”,人的存在本身就是荒诞不经的。我们科学点,理性点,残酷点——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在无限的时间空间中,人是何其地短暂与渺小。所以,想想也是,哪有什么天长地久。你真切地存在过,爱过,便是永恒。 情感如是,事业如是,人生亦如是。


所以,选择你所爱的人,你所爱的事业,真切地活着,每分每秒都全身心地投入。短暂的,短暂的,就也是永恒的。转瞬即逝的,也是天长地久的。



关于这本书,暂且没什么想说的了。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