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2号 礼拜二 农历润6月19
三伏日记第24天
今天气温23/34度,晴转雨,空气优35。
这末伏天里,连续好多天都是晚饭后下雨,白天晴朗火热,也挺好,该洗晒的都干了,该晾晒的也都收回来了,庄稼树木花菜也都干渴一天了,雨水来的正是时候,热浪被冷雨赶走了,还给我们一个凉爽的夜晚,正好睡觉。
翻晒衣柜的活还没完成,天气预报都是有雨,怕收来收去的麻烦,也不太想动手整理东西,本就是爱出汗的人,再干点活儿,汗流浃背的,难受,还是安静坐着练琴比较舒服,有个小风扇陪伴就行。
人生最重要的不是快乐,而是平静,无论在那个季节,严寒酷暑风霜雨雪,只要内心平静安稳,心跳速度不快不慢70脉,无疑就是最好最美的状态。
苏格拉底名言:我比别人多知道的那一点,就是我知道自己是无知的。
个人体会是年龄越大,越要明白,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哪些邀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过年华,但有一天终究会在某个渡口离散,走着走着就各奔东西了,甚至再也望不到那曾经熟悉的背影。
像林徽因所写的那样,红尘陌上,独自行走,绿萝拂过衣襟,青云打湿诺言。山河水可以两两相忘,日和月可以毫无瓜葛。那时候,只有一个人的浮世清欢,一个人的细水长流。
我们何不早做准备,早点应对,早点习惯,早点适应,不至于那一天突然来临时,手忙心乱,无所适从。
终极版的结局,就是这句话,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我们迟早是会被这个世界遗忘的,早明白,早释怀。
昨天的包子馅没有用完,今早再发点面,继续蒸包子,大哥嫌我蒸太多,说放冰箱再拿出来,就不如现蒸出来的好吃,哪有这么多讲究,再放锅里热一下还是一样好吃的,不过下次要少拌点馅是真的,这次是他自己剁的肉多了点。
早上做了一碗醪糟蛋花汤,甜甜糯糯,搁到老早七十、八十年代,放点红糖,那可是做产妇才有的待遇,那个年代物质匮乏,与现在产妇的待遇不可同日而语。
在八九十年代我们老家,产妇的饮食习俗既体现了传统营养智慧,也存在一定的时代局限性。产后饮食都是以"补气血、催奶水"为核心,
一般主食就是小米粥,红糖调味,是产后头三天的主食,认为易消化且温补。后期加点挂面、鸡蛋面汤等软质面食。
蛋白质就鸡蛋,是核心营养源,每天3-5个,以水煮蛋、蛋花汤为主。条件较好的家庭会炖点老母鸡汤,去油,偶有猪蹄汤催奶。
大部分是忌生冷蔬菜,不给吃的,认为会"寒胃",大多是炒芝麻盐佐餐下饭。红糖、香油被视为滋补品,大量使用。
每天也是会吃5-6餐,除三顿正餐外,上午和下午各有加餐,加餐也是鸡蛋茶配馒头,夜间可能补充小米粥,亲友探望常送鸡蛋、挂面等实物。
那时候的饮食结构在物质匮乏时期保障了基础营养,高碳水高热量符合产后能量需求,但也存在明显缺陷,像动物蛋白来源单一,基本上就是依赖鸡蛋,蔬果缺失导致维生素不足,催奶汤品脂肪过量。
那时候的理念融合了中医"温补"思想和民间经验,虽不够科学,但也体现了家庭对产妇的重视,算是特定经济条件下的适应性选择吧,孩子们也都养活大了,产妇也熬过来了。
傍晚去游泳,又遇到蓝白格子泳衣的小姐姐,我们是在泳池里相遇的,每次都能遇到她,有时候她来的早,有时候我来的早,她也是一个人来,游得很快,还会自由泳,我先向她请教,如何才能游得快,她说也没啥技巧,放松身体,借助划水的浮力,多游游,就会快了。
我可能还不够放松身体,还没有最大限度利用到划水和蹬水的力量吧,走水比较慢。
我看教练教会的那些小孩子们,都游的很快呢,来陪练的妈妈们,大部分都在岸边台子上等着,看着,加油着,鼓励着!
现在的家长,不光是卷孩子的学习,还卷孩子的各种技能,舞蹈,画画,书法,钢琴,体育,包括这游泳,我听到一个来学习的小孩对另一个小孩说,我妈妈说,学会了游泳就是学会了一种技能哎!如果不是家长灌输,这么点大的孩子,哪有这样的功利心啊。
说来也是,假如倒退三十年,咱也可能对孩子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干快递,摆地摊,摊煎饼,送快餐,干工地,搬砖,和水泥…
然后你会发现,其实这就业面挺宽广的,HAHA。
不管怎么,每个人都要走一条自己坚定的路,就算是粉身碎骨。
注定不能万事如意的人生,就不祝你一帆风顺了,我就祝你乘风破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