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我是不好旅行的,因为觉着在Google 地图的Street View(虽然是外国的大城市才有,国内几无)上,就可立体化地感知想去之地的三维视觉,就可以大概地情境带入式地领略异地风光、世情风俗。每条街道的广告牌、宣传条,路人的着装、建筑的样式,都可在Google上得到大体的展现,有足够的素材可供我享用、感知。
<br >有时候,盯着一下午的台北的地图,把小黄人拖进街道,而后一路点击,一条条地穿梭,也是很奇妙的体验。虽然与实地游览相比,缺了触觉、嗅觉等要素的体验,可换来的是不用动窝收拾行装、无需旅途的奔波与劳累。
<br >甚至可以将地图的功用应用至他处:在投资美股、日股的时候,特地搜索上市公司的总部,到其所在地晃悠晃悠,感觉一下,这算实地考察否?比如Sagami的总部以及日本海外的生产基地,分别位于日本的一个破落的旧厂房和位于马来西亚的小村庄。
<br >另外,我们有个思维定式,认为“由此处到彼处的旅途,是天然的无风险”在决定是否旅游时,交通的风险,是不考虑在内。虽然是个小概率事件,但因为所乘坐的交通工具的多样性、需要衔接的环节众多,概率虽小,发生的次数多了,风险就不知不觉地累得很大。
<br >待到有了小孩,要领Ta去体验不同的世界,特别想带他去看看大海,一同感受海的澎湃并提示自己的渺小,也回味回味我的童年的海边长大的时光。
<br >于是,借助互联网化的可评价的机制,火车票自不必说,连同宾馆,也是阿里旅行预订,想着到了那地,行车可以是滴滴、餐饮按照大众点评的附近推荐......在准备行装时,按照极简主义者的原则,全家一个旅行箱即可:一些在当地可购买的,不带;想着那些东西可以减、减、减,留下小孩的奶粉奶瓶、儿童牙刷、睡衣等却是减不掉的。
<br >自己我就两套短袖与短裤,内裤2条、袜子两双,钱少量,卡一张,手机一部、充电宝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