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颂或者表达母爱作品很多都是这样,从《妈妈再爱我一次》开始,一直到现在,这种生命中的“不可承受之重”,让我们一直哭、一直哭。这种感情表达方式,以一种民族集体无意识的方式压迫着普天下的母亲,把自愿或者不自愿的母亲引入了这个悲情的轨道,也让母爱多多少少变得有点不那么神圣。我讨厌这样的叙事方式。
早在40年代,该剧的编剧万方的爸爸--曹禺,中国话剧界最早的泰斗之一创作过《雷雨》,他对母爱的疯狂表达就经典了很多。所以《雷雨》成为了经典,而《毒药》显然还需要努力。
女人一生只有一个孩子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尤其是这个孩子还是一个男孩的时候更是如此。不太想说已经被说烂了的“佛洛依德情节”之类的话,可是事实即使反过来说也还是如此。人人都知道,女性是一种感情动物,有时候只一眼,就可以为了一个男人献出自己一生的所有。而儿子,则是她用十几年的心血养成的,那种爱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
母亲多多少少会爱上自己的儿子,但是这在中国是一种表达禁忌,很少有作者敢触及到这个深度,《毒药》一剧也是这样。
戏中的母亲在儿子一岁的时候就患上了胃癌,而她的丈夫痴迷音乐,对家庭不闻不问。为了不让儿子失去依靠,她以惊人的毅力和病魔做斗争,最后战胜病魔,并发展了很不错的事业。她努力地工作,给儿子很好的生活条件,让不负责任的丈夫有钱去借酒消愁。她为了这个家奉献了太多太多,所以她理所当然地希望,儿子能够听她的话,丈夫能够乖乖的任她讥讽。但是儿子最终不顾她的阻挠爱上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先锋画家,为了自己的爱情不惜与母亲一次次的对抗。
忍无可忍的母亲恼羞成怒了,但她此时的所作所为却是如此的可笑,缺乏崇高的、纯洁的理由。60年前 繁漪是因为爱情,该剧中高红拿出了27年前的癌症诊断书,想干什么呢?博取同情,以获得继续统制儿子和丈夫的权力?还是?
其实问题的关键不在那,而在于剧中的每一个人都缺乏独立的人格。儿媳妇看起来挺先锋、挺有个性的,其实她就是一个“寄生虫”,表面上视钱为阿堵物,可是又用感情逼迫丈夫为她拿钱。她的艺术救不了她自己,反而也像毒药一样毒害了一些想要正常生活的人。请注意我说的不是她的病情,而是她的价值观。
这个社会应该鼓励大家更加努力的生活,但是如果有人真的想生活的不一样,也应该宽容他们,比如剧中的痴迷艺术的丈夫。但生而为人,首先要做的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不能期望全世界都满足你的目标。事实上我并不是很能理解或者说去接受这部作品,价值观的理念是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