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路历程‖玉不琢不成器(日更十四)

2020年5月1日  星期五      晴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不仅仅对于玉应该如此,对于人也应该如此,对于土地也应该如此对待——近些天我打理岳母的小菜园联想到这句话的。

小菜园经过我几天的付出,一番精心打理之后有了“新气象”。

小白菜绿油油的,鲜嫩嫩的

今天一大早,我去果树医院买肥料和农药,一袋复合肥130元,一桶益生菌50元,一袋多菌灵18元,两小瓶杀虫药20元——最后销售员收了200元。

复合肥
微生物菌剂
多菌灵

回到家吃完饭去干活,刚开始挺好的,可“天不遂人愿”,小喷雾器坏了,天气还很是炎热,太阳晒得胶鞋都烫脚,自己心焦不耐烦的。草草收拾一下,回来去一个汽修店要了内胎胶皮先准备自己修一下。

心里想来,自己种地并不合适,一分地——七十平方米左右,投入到里面的金钱可能三四百元,包括种子钱,一些工具什么的。

投入到里面的人工还没有算钱,而且我属于一个壮劳力,如果以一天12小时投入,最多能够种植一亩多的菜地——菜收获后,还要自己去销售,每天的工作量更大,可纯收入在2万块钱就不错了!

当然可以建设暖棚,这样可以多增加收入,但一般的农民可能拿出那么多的资金吗?一个占地一亩左右的简易冬暖棚投入应该在三万元钱以上,每年的维护费也在一万元以上。

这些还只是暖棚本身的费用。种植反季节蔬菜,成本是露天种植成本的一倍以上,甚至更高——有时候需要生暖气,这就不是烧煤或是烧电,而是在烧“人民币”,这笔费用不菲。

要是没有销路,种出来的菜卖不出去还要赔钱的。即使赚钱,每个暖棚收入在五万元左右,一般还需要两个人打理,这与打工收入相比要逊色很多的——

当然也有有机菜,生态菜等噱头,但普通农民没有销路,只能种大路菜——我曾经参入一个农场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辑工作,深知其中三昧。

这样的农场也有一定的人脉,有销路,但先期投资巨大,不是大金主玩不起——人家把种植与旅游相结合,二者互存共荣。

每一个国家需要农业稳定,农民问题必须加以重视——此次疫情更加凸显农业的基础地位。国家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涉农文件,但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有太多太多了!

中国直至今天还属于农业社会,至少是农业社会与工业社会并存——而且这个并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我们要有魄力解决好“三农”问题,稳定我们的社会。

我种地的目的在于锻炼身体,不在乎投入产出不成比例,但农民是需要的。这些天,我参加劳动的效果显现出来“一口气上五楼,气也不喘了!”——我不知道这个广告风靡一时,是否是因为这句话!

比哈药六厂生产的“盖中盖”高钙片好多了,失眠症也远遁了!好歹自己是农民家庭出身——“没吃过死猪肉,还没见过活猪跑吗?”活干起来有滋有味,甚至迷恋上了!

“一份付出,一分收获!”看,我的劳动成果!吃着自己种的菜,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更何况,自己的身体也锻炼得棒棒的,真可谓一举多得……

自己的喜欢也与自己上学熏陶有关——“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自己的出身加上上学经历,让自己回归一下未尝不可!

这里是所谓的“城区”,准确一点说是属于“城中村”,现在是一个“突兀”的所在了——搬迁不起,而村民因为各种原因本身不喜欢住楼——

曾经要搬迁过,但无疾而终,不了了之了!这里日益与周边的高楼大厦格格不入,却成为了我的乐园——不仅仅有家禽们高亢的叫声。

还有鸟类婉转动人的鸣声——“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大自然的交响乐是最陶醉人的——城市中水泥森林之间,“躬耕”于这样一处“微型的”“陇亩之中”,难道不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吗?

看,我的劳动成果!

[版权声明:原创作品,谢绝转载,如若转载请联系作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