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过去当和尚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本地和尚不在本地讲经说法。
“外来的和尚好念经”最早的注释出自唐朝,说的是当年禅宗道一和尚的故事,传说道一和尚老家在四川什方,他的父亲是卖簸箕的。道一外出游历拜怀让禅师为师,后得道还乡,全城轰传有高僧前来,等见了面大家都嚷:“原来是马簸箕的儿子呀!”
我们不难想象当时的场景,什方城里的百姓听说有得道高僧要来宣扬佛法,一传十,十传百,街坊四邻慕名而来,等了几天,千呼万唤高僧终于出来。
于是有眼尖的信众发现:“哎,这不是老马家的儿子吗?”
马上就有人问了:“哪个老马家?”
“街上卖簸箕那个呀!什么时候成得道高僧了。”
然后就有人开始喊了:“小马呀,我是你隔壁三婶子,你还记得我吗?”
那边有人接着说:“小马,我是你李婶啊,当年你在我家灶台尿过尿,还记得吗?”
……
原本高大上的佛法宣讲大会瞬间变成了热热闹闹的同乡会。道一和尚如何还绷得住给大家讲那些高深莫测的佛法,只怕是说着说着就变成:“小马啊,咳咳……,那个道一啊,你看你这瘦成什么样了,不如今晚去我家吃饭吧,我让你婶子给你做点好吃的补补。”
“多谢施主,施主好意贫僧心领了,贫僧已在庙里挂单。”
“嘿,我说小马,你跟刘伯客气个啥?你从小在我家吃过多少饭,还跟我客气。晚上一定来啊!”
“刘伯,我不去,我现在是出家人,不随便去别人家吃饭。”
底下哄堂大笑。
(当然,上面的都是我的猜测,但是也不排除真有这样的情况。)
这句俗语现在已经变成贬义,是说有些人不相信身边熟悉的人,而盲目地信奉外人的话。都是熟悉的街坊邻居,知根知底的,你跟他们说点什么大道理,他们说他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都多。
那要是外来的和尚呢?谁知道他出家前姓马还是姓牛,是谁家儿子。大家只知道他是得道的高僧,恭恭敬敬坐在下面听佛法,对高僧说的每一句话都奉若神明。所以这样也容易让一些伪装成高僧的人所摆布,就好像近些年很多伪装成专家、教授的人开一些所谓的养生课程,吸引感兴趣的人去听,然后乘机推销各种保健品等等。
我原来看过一篇文章,大意说的是企业家想要把企业做大做强一定会远离故土,等功成名就以后才会衣锦还乡。还举了几个例子,有一个说的是当地的小企业,内部的人事任用都是些熟人,人浮于事,管理起来非常的吃力,而且有的还仗着资历老关系硬不服管理。一些部门人员冗余,办事效率低下,拿高薪养闲人。企业始终不能发展壮大,有人给出主意,想发展就得裁减冗员,节省开支,提高工作效率,开拓新市场。
这个建议是很好,没想到改革才出来就阻力重重,从管理阶层到下面的员工都不配合,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
本来也是,一个本地企业,用的都是身边人,关系户占大多数,创业吃苦时他们不在,但是享福的时候个个都来了。改革牵动的都是那些“亲戚朋友”的利益,谁都以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自然会去维护自身的利益。到最后改革就进行不下去了。
即使管理层执意要大刀阔斧进行改革,底下那些人也会打着老关系、老熟人的名义来求情。只要你不答应,他们就会用道德的力量绑架你,说你忘恩负义,没良心,奸商。最后这个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那些远离故土外出创业的都是辛辛苦苦挣下的家业,管理方面是选能者为之。即使以后企业壮大,高层里那些人还是当初一起吃苦创业的那帮人,知道创业的艰辛,一切都会以公司利益为最大。底下的人员结构也是经过挑选的最能胜任的人选。搞改革只管放手去做,不服的可以辞职走人,公司马上会有人代替你的职位。
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外来的和尚不受外界的影响,才能一心做好该做的事情。
齐帆齐写作自媒体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