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大多数小说一样,这书也是一堆文字,一张图片也没有配给我。作者所描述的场景,全靠想像力。
所以,评判书的好坏,就看是如何激发相像力,并带来内心的愉悦或者宁静和力量。
如果仅从这个角度,《本巴》是完全满足阅读需求的。不得不承认这本书的相像力真的丰富。限于篇幅,我不想引用原文,当然也怕不恰当的节选误导没读过的人获得的阅读体验。所以我全文只以描述我的感受为主。
拓展心灵的空间
之前在我的想像中,像梦这样的虚幻事物,至少对我来说就像是看窗外的风景。但在《本巴》中描述的梦,则完全不同。阅读《本巴》,极大的拓展了心灵的空间。
它是故乡,人可以回到梦中。
它是战场,人可以入梦杀敌。
它是力量,梦中的他可以解救现实的“我”。
当然,梦也是时间中的组成部分,梦、现实之间的自由穿越。在以往的概念中,梦是无关的,是散乱的,尽管与现实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但似乎并不紧密,梦就像我们以前在收音机中接收到的散乱信号,它嗞哇乱响,但我们无法破译,因为听不清楚,搞不明白,所以时间长了也就不用理睬。
但《本巴》中对梦的理解和描述则完全不同。梦甚至是未来的归宿,它可以左右我们现在的生活。《本巴》对梦的描述,来去自如,在读《本巴》之前,我的世界只有一个房子,那就是现在,读了之后,我发现我的内心世界有三个房子,一个是现在一个是梦一个是未来。
点破本原的动机
我想大多数人,混沌地活着,我当然也不例外。虽然大家都受规矩管束,但每个人最本源的动机和需求,又大同小异。
抽象的东西不易论证,现举例说明。
洪古尔吃遍了草原上一千个乳房的奶,但总觉得差一口阿盖夫人的奶。为什么?
因为他内心喜欢的人只有阿盖。吃不到阿盖的奶,是洪古尔的一个遗憾,是英雄内心缺少的一块。所以满足不了的心病如何医治,决定幸福感。
江格尔让《本巴》的人全活在二十五岁、洪古尔不原长大、赫兰一直要呆在母腹,为什么?
还是那个谋士点破了要害:恐惧。
再递进一层,为什么恐惧?说到底还是智慧和力量的不足,我们面对的挑战太难应对。
所以逃避或者停止不前或许是最佳的战略。
思索终极的归宿
或许任何一个民族都考虑过这个问题,只是给出的答案不同罢了。人,一个看似智慧强大,实则弱小的生物。寿命不过百年左右,这短短的百年左右,要干太多的事情。一百年,我们以为很长,其实时间本是个相对的概念,它很短很短。所以每个民族的思想者,都会探索生命的去向和归宿问题。《本巴》给出的归宿是归到梦中。从这个角度来说,《本巴》给出的归宿要更真实。梦,不像天堂般美好,不像极乐世界般无忧。《本巴》的梦中是有杀戮的,是有痛苦的。一个在梦中被囚禁的人,现实中是解脱不了的,这个无意中的描述,可给我们莫大的启发。或许要自由先得梦中自由。
然而《本巴》也是不完美的,它给出一个归宿点,宗教中说你信我得永生,你修真可以入极乐。但《本巴》没有告诉如何到过这个归宿点。这是文学作品和宗教经书不同的地方。
运用《本巴》的思维
这本书并不长,写的不多,却很精彩。这本书到底说了什么?
表面看,江格尔活在二十五岁是多么的让人羡慕,然而现实中我们非常清楚,这只是一个梦而已。
真实的历史和现实要惨烈的多,这个作者已经无意中点出来了。
或许,就像书中的说唱者不愿意说唱那些悲惨的情节一样,作者仅把美好留给我们,将悲惨一笔带过或者隐去不提。十二勇士为了救人,全部壮烈而死,这才是真实。或许这也是作者的善良,他不愿意面对这些惨烈场景,正如书中所说,说唱一次死亡相当于死了两次。
现实中惨烈的,我们用梦让它美好。现实中衰老的,我们用梦让它年轻,甚至回到更远的过去。
我们甚至还可以将手伸到任何一个时间点,找到任何一个时空点将美人的手抓住。
所以我们既然读了《本巴》,就应该清楚地体察到这种意向。更要用他的思维跳出来考虑和感受,我们不能被任何一本书催眠。
不过再次回味,触动我最深的还有一个情节,那就是,当整个《本巴》活在二十五时,阿盖和洪古尔的双双老去。
虽然老了,但还是和自己最想陪伴的人呆在一起,这算是些差强人意的安慰吧。洪古尔也是全书中最悲情的角色,他的童年玩伴美艳的阿盖夫人被江格尔的长手抓走。他是唯一在梦中和现实被双重囚禁的人,彻底没有了自由。
这才是真实。(文/张占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