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需全面而多样

    通过了对文章整体性的阅读,发现文章是一种递进的顺序来进行叙述。在第一章中先以告诉“我们何为村史”、“我们为维为何写村史”来进行铺陈,在后面几张章的内容中介绍了一些书写村史的方法以及所需借助的外部工具。

  在后面的阅读中,使我感触最深的有几个方面。首先,我学习到最多的是村史的书写方式。在文章的阅读中,打破了我之前固有的思维。以前的我以为村史的书写就是以基本的方式进行,口述史就是一问一答的记录。而在阅读之后,我了解到,村史得到书写是多种多样的,传统的方式只是一个基础,我们还可以通过照片、纪录片等影像资料等多种形式进行记录。这也可以与后面《历史的表现与书写—视觉、图像与共同记忆》这一部分相呼应,这一章节以客家文化纪录片拍摄过程为主要内容,介绍了影像、图像,这些有别于其他媒体或文字的独特力量。对于村史中,影像与图像的应用这一方面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很深刻的。我特别喜欢拍照,但在很多时候,每当自己拿起相机、托起镜头的那一刻,我也会产生拍照的意义何在的疑问。我也曾经问过很多也同样喜欢摄影的朋友,他们大多数告诉我的答案是摄影的意义在于当快门按下的那一刻我们记录的是那些美好的瞬间。在看到了很多关于照片的故事加之阅读完了此篇文章之后,我发现摄影的意义不但在于记录美好,也在于记录真实,在于帮我们留住记忆。因为很多人相机里的照片可能不全是美好的,而是现实的,但是不论怎样影像和图像都在以他们的形式来帮我们塑造已经过去的历史,让我们的回忆更加完整与准确。

  其次,“挖掘沉默的历史”也是让我感触颇多的一个部分。在《乡土中国》的阅读之中,我们了解到我国的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互相了解。但是这往往也会造成人与人之间印象的固化,会使人们对他人的评价多听取他人的言语而少了理性的判断。进而就会导致很多人由于之前村中权威者面前流下了不好的印象而在村史的书写过程中没有话语权,让我们少听了一个方面的内容,从而使村史内容出现不完整的状况。这个问题,在如今的农村也是司空见惯的,也是难以解决的,所以我们要对这些处在弱势的群体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如文中所说的那样。需尊重每个主体的生活经验与表达方式,避免访录者(或作者)过度的文辞修饰与铺陈。⼈的生命经验、事件与回忆,原本就很难论断是⾮、对错,口述与回溯的呈现,也不可能是完整的、连实的,口述史本就是- 种主观的、片段的呈现,毕竟我们的目的,不在区分庶民生命历程的优劣之别,而是从案多庶⺠的身上,重新认认识时代的文化、拓展不同的史官视野。总之,我们需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学界做法以及过去的官方版本,重新探取一种较具主体性的历史⽂化诠释,追求主体经验与意义的重建。此外,当我们进行村史的工作,需注意社会结构中的权关保,不同的社会地位、性别、年命的人,都会有不同之观点和讲法,任何的社区和群体中都存在着复杂的差异性,乃至许多矛盾与冲突,这些都不不应被忽视或隐没。

  总而言之,通过的对整本书的阅读,我认为其最大的意义在于为我们大家提供许多书写村史以及在村史书写这个过程中遇到问题的一些解决方法,为村史的书写工作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范本。村史对于一个乡村来说无疑是重要的,我们在这个过程中起到的也只能说是辅助作用,我们所需做的是用更好的方法和技巧把一个乡村的历史呈现的最好,让它以另一种可以留存更为久远的方式出现在人们眼前。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