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上映的电影《银河补习班》,是今年暑期档难得的佳作。作为一部有关“父爱”的电影,却并未选择在父亲节前后上映,少了一分热度,多了一分自信。这是一部可以陪孩子一起看的电影,成年人自有成年人的感动,小孩子同样有小孩子的收获。
电影以一个极具戏剧性的故事开始,主人公马皓文(邓超扮演)因主导设计城市大桥而迎来人生巅峰,却在最巅峰的时刻随着大桥垮塌跌落至谷底,瞬间由人民英雄变为大众口诛笔伐的公敌。
虽然故事本身是为了营造喜剧效果如此设计冲突和反转,但这何尝不是真实生活的写照。尤其近些年,我们见过了太多由巅峰掉落谷底的人生经历,体味了太多乐极生悲的人生味道,不得不感叹世事无常。水满自溢,月盈则亏;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十有九;人生亦大抵如此。
待马皓文出狱后,其子马飞已经升入中学,不仅成绩垫底,更是看武侠、逃学、打游戏,成为老师校长眼中不折不扣的差生。在“学习成绩代表一切”的时代,这样的学生无疑是会被众人放弃的。而唯独没有放弃他的,只有作为父亲的马皓文。也正是从这里开始,父子二人的“银河补习班”开课了。
关于父子间教育的内容,电影自有它故事性的一面,不过是一些理想化的描写。但其中传达的信念,却值得深思。
我们口口声声都在说“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天使”,但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不断融入社会,范式教育与大众视角不可避免的逐渐消磨着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和“独一无二”的认知,慢慢的更加习惯于用外部规范来看待和要求那个“天使”。最终,我们的孩子不过是以他们这一代共有的模式走上了父母的老路。
其实,所谓理想化的教育,不过是对孩子天性的释放;而要真正释放孩子的天性,首先要做到的是尊重每个孩子的不同。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真的很难。其根本所在,是我们的文化传统与社会结构,让父母与孩子之间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从属关系。大多数父母长辈,很难将孩子视为一个独立个体而给与其相对应的尊重,这是一种界限感的缺失。父母的手伸得太长,导致孩子只能在无时无刻被注视的目光中顶着巨大压力成长。也正因此,才造就了当下中国社会中一代又一代的“巨婴”。
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不断培养他们“独立完善的自尊体系”;我们真正需要给孩子的尊重,其实只是一份平等的视角与清晰的界限感。
回到电影本身,作为父亲的马皓文似乎更能作为拥有独立人格的标杆;而成年后的马飞,却不可避免的再次被大众视角所同化。电影的结尾虽然以一个完美结局收场,但儿子马飞貌似只得到了父亲的“勇气”,却无法做到父亲的“纯粹”。
在我们整个社会中,对于“优秀”与“成功”有着一种近乎病态的追求。而所谓“优秀”,本不应该有统一的标准。唯有“纯粹”,才能让每一个人活出真正的自我。
这部电影的成功,并不在于其故事性和教育意义,更大程度上来自于邓超的炸裂演技,以及作为这一代父母对于儿时记忆的感动。不论亚运会还是大洪水,都代表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同时,还有烙满时代印记的我们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