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到来,天气冷到极点,人体内的阳气也在预备生发。
老话常说:“大寒大寒,冻成一团。”
大寒过后便是立春,在这季节交替日,身体养护十分重要。
即要为迎接春天做好准备,也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
过好寒冬最后15天,为来年的身体打下基础。
01 三忌
一、忌熬夜,扰动阳气
大寒时节,最忌讳的便是熬夜,熬夜不仅会伤害我们的肝脏,也会伤心脏。
休息时,心脏缓慢跳动让自身休息,若是经常熬夜,心脏无法休息,会感到心悸心慌,严重的话会引发心脏病。
除此之外,作息时间要顺应冬季的闭藏特征,早睡可以积累阳气,晚起则可以储蓄阴气,为身体养精蓄锐。
夜晚睡觉,也要做好防寒保暖措施,盖好腹部,防止腹泻,着凉。
二、忌大肆进补,引发外邪
大寒属于冬季,很多人会趁着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好好进补,却不知这是件非常忌讳的事情。
此时的人体经过一冬天的滋补,会产生内热,再加上大寒的寒冷天气,很容易招惹外邪引发感冒。
大寒处于与立春的交替处,人体也要顺应季节的变化,在饮食方面多食具有升散性质的食物,比如白萝卜,洋葱,生姜等,带动阳气升发。
除此之外,饮食上要注意养脾,大寒作为冬季最后一个节气,养脾为主,饮食要偏向于养血补气,滋养脏腑。
三、忌运动过量,损失阴津
大寒养生除了“扶阳”,“滋阴”也十分重要,若是运动过量,出汗太多,阳气会随着汗液而出,受到损伤。
运动要适量,不给身体失水,也要避免劳心劳神,不过度操劳。
另外,在这个季节变换日,天地间的水气减少,人体的阴液也会不足。
因此一定要注意温度和湿度,尤其是在空调室内,尽量多喝水,给身体补充水分,不损阴津,减少疾病的发生。
02 三宜
一、头宜暖,胸背、足部忌寒冷
人们常说:“大寒大寒,防风御寒。”
大寒时节,寒邪极其容易入侵人体,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因此保暖十分重要。
在中医看来,头部是诸阳之会,心则贯通胸背,而寒则是从脚生起,所以,头部、胸背、足部是重点保暖的部位。
出门时,要戴好帽子,防止寒风入侵,晚上回家时多用热水泡脚,促进血液循环。
二、食宜温,护腰养肾
季节对应着五行与五脏,“肝主春、心主夏、脾主长夏、肺主秋、肾主冬”。
肾对应着冬季,属水,主藏,所以冬季养生宜养肾。
养肾饮食调理很重要,可食一些黑色食物,比如黑芝麻、黑木耳、黑豆等,是冬季养身首选。
除此之外,坚果类视频也是益肾佳品,比如桂圆、核桃、栗子等食物。
三、心宜平,节制喜怒,多晒太阳
寒冷萧瑟的冬季容易引发悲伤、失落等情绪,严重的话还会患上抑郁症。
所以在冬季要适当参加一些娱乐活动调节心态,缓冲郁闷的心情。
也可外出多晒太阳,感受阳光的沐浴,静心等待寒冷过后的春暖花开。
03 三秘诀
一、大寒养生吃“三冬”
大寒过后便是除夕,春节,很多人饮食会偏向于油腻,再加上天气干燥,室内温度高,非常容易上火。
“灭火” 便是大寒的重中之重,而这“三冬”指的便是冬瓜、冬枣、冬甘蔗。
1.冬瓜:降低三高
冬瓜含有丰富的膳食纤维,可帮助人体降低血糖、胆固醇、降血脂,防止动脉粥样硬化。
2.冬枣:提高免疫力
冬枣营养十分丰富,尤其是维生素C,能帮助人体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
3.冬甘蔗:补血润燥
甘蔗口感清甜,能够提神醒脑,除此之外,还能补肺益肾,补血润燥,对人体大有脾益。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不可多食,最好是煮汤或熬粥时加上。
二、大寒养生补“三暖”
1.桂圆:暖心补血
寒冷的天气,非常容易伤阳气,而桂圆是暖心补血的佳品,可帮助人体养血安神,补益心脾。
2.红枣:保肝健脾
大寒后便是立春,此时大自然阴气极盛,阳气极弱,此时要保护好肝脏,为春季做准备。
而红枣虽普通,但富含营养,能帮助人体保肝健脾、降低胆固醇。
3.核桃:抵御寒冷
核桃富含维生素E和含磷脂,能增强体内的细胞活性,促进造血功能,促进饮食。
可帮助人体抵御寒冷,提高身体健康。
三、大寒养生按“三穴”
1.百会穴:疏通气血
按摩方式:将手指放置穴位处,进行按揉,平时也可以用梳子多梳偶头顶,也可达到一定的保健功效。
按摩作用:百会穴是诸阳之会,很多经脉都会交会于此,经常按揉,可帮助人体疏通气血、驱寒助眠。
2.腰眼穴:补肾固精
按摩方式:将双手搓热,紧按在穴位上,用力往下推,推到尾椎骨的位置,每次做50-100次左右,每天早晚各一次。
按摩作用:腰眼穴在中医上称为“鬼眼”,属于经外奇穴,按揉这个穴位,有助于温煦肾阳,畅通气血,能够帮助人体补肾固精。
3.太溪穴:滋润补水
按摩方式:用拇指按揉太溪穴,按摩时间在5-10分钟左右,每分钟大约为120次,有酸胀感为宜。
按摩作用:太溪穴位于脚内踝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按摩此穴位可以缓解下肢酸胀,滋补肾阴,为身体补充水分。
俗话说:“大寒到极点,日后天渐暖。”
大寒过后便是立春,寒冬终将散去,春暖花开终会到来。
新的一年即将开始,新的节气也会周而复始。
让我们一起掌握好对应节气的养生方式,健康快乐一整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