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先生在《叶嘉莹:难忘诗骚李杜魂》中说,一首好的诗歌应该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意思是看作者是不是内心真正有一种感动,是不是有他自己真正的思想、感情、意念,还是在那里说一些虚伪、夸张的话。先生举了晋朝陆机《文赋》中的一句话: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叶嘉莹说,在那强劲的、寒冷的秋风之中凋零的落叶,人们看了就有一种萧瑟的、凄凉的、悲伤的感觉。在芬芳、美好的春天我们看见草木柔条发芽长叶了,我们就有一种欣喜,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一种感动。“情动于中”的一个因素是外在大自然的物象。优秀的诗人有锐敏的感受能力和丰富的联想能力,是“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不只是草木、现在的人事,我所没看见过的、没经历过的人事,都可以感动我,这才真正是一个有博大感情、襟抱的诗人。创作出的诗,才能跨越时间空间成为好诗。
诗歌是这样的,我觉得,任何好的文章都应具备这点。"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很重要。我常常感性,读到喜欢的大家文字更是这样。于是很多时候,就有了一些情动于中的课堂想法了,每一个教学瞬间都值得纪念了。下面是一些课堂记录:
(一)课堂之意不在乐,在乎对答之间也
要上白居易的《琵琶行》,课前,我给孩子们播放了乐曲《琵琶行》,让他们闭上眼睛,静静地聆听每一个乐谱。
3分多钟的乐曲播放完后,我说,听完乐曲啦大伙儿来说说听后的感受吧。孩子们都很实在,很真诚,没有说谎,这是他们在我的课堂上的可爱之处。有些欢喜就是可以这么单纯。
于是就有了这样有意思的答案:
最高度的概括:好,妙,美,醉。
最真实的感受:晕,困,闷,饿。
最细腻的触觉:柔,细,轻,冷。
最深入的感知:清,沁,幽,迷,深,悲。
最恰当的比喻:如流水,清脆,悦耳动听。
(二)欲说不休,欲说不休,却道诗意课堂好个春。
我喜欢在课堂上胡诌八扯,天南地北地玩儿,躲在自己的小天地里,与孩子们尽情,尽兴。
今天,又心血来潮了。
要上李商隐的《马嵬》。课前,我在黑板上抄写这首诗: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有的孩子早已边看我抄写边读诗了,还有的开始猜这首诗的作者到底是谁。看到此景觉得真好玩。大概一分钟左右,我写完了。我说,孩子们,请看黑板上的这首诗歌,来读一读,猜一猜几个问题:
1.这是来自唐代的哪位著名诗人。
孩子们有猜是李白的,有说是李商隐的,竟还有说是王安石,韩愈的。为他们的答案点赞,虽然都不对。我补充说,这是一位晚唐的诗人,他和李商隐并称为"小李杜"。说完,孩子们脱口而出"我知道啦,杜牧"。他们开心的就像个小朋友获得了心爱的玩具,也为自己正确的猜想洋洋得意着。
2.再猜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
我说,大家随便猜。尝到了第一次胜利的果实后,到这题,孩子们的胆子可放大了。胆儿大到可以容下整个教室。各种题目,各种奇想满屋飞舞。诗的题目,孩子们是从诗句中截取主要词语来拟定的。是有一定的判断和依据的。于是就有了这些可爱的答案是:《荔枝》、《妃子笑》、《一骑红尘》、《望长安》《次第开》……还有的题目说到了天外飞仙,想象力够丰富。不知商隐兄在九泉之下是何种滋味呢。我很讶异,也很欣喜。好的教育状态就是允许有不同的声音,让每个人都得到机会。后来我听到了一个惊喜的正确答案,说,这首诗的题目是《过华清宫(绝句其三)》。只是有些小失落,因为这个孩子是通过网络查知的。
3.再来猜猜这首诗中的"华清宫"是什么宫。
孩子们的说法,就像开关失灵了的喷泉,喷涌而出。有的说是温泉宫,有的说是冷宫;还有的很诡异,说是地狱;而有的说是杨贵妃住宿……等孩子们一吐为快,而后我说,这是唐玄宗为杨贵妃修建的行宫,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游乐之地。孩子们发出"哦"的声音,表示明了,明了,同时还显出羞涩的表情。顺着这样的课堂气氛和话题,由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佳话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诗歌——李商隐的《马嵬》。
语文课堂,尤其是讲诗歌的课堂,总觉得很难讲出诗意,很难讲出精彩。于是诗歌教学成了我们语文课上的秋天。课堂中,我这样的上法,多半是玩心太重吧,只希望再接再厉,在诗歌教学上,那个悟性不好,笨笨的自己越走越熟,越走越自在,越走越看见另一片天地。
(三)课若有情文不老,人间正道是语文
在讲鲁迅的《祝福》主体部分,我用了几个问题作为牵引:
1.这样的祝福是真正的,可以得到好运的吗?
鲁镇年年都是这样,年年都在祈福,只要买得起烛台和鞭炮!这样的祭祀祝福是鲁镇的大典。然而这样的祝福却只属于男性。这样的祝福显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得到的,真的祝福。
2."我"到底怎么啦?
我的心情是变化多端,起伏不定的。从诧异到悚然,从踌躇再到吃惊,从胆怯,又到说不清楚,从感到不安逸到总觉得不安,再到后来的心突然紧缩,脸上变了色。为什么"我"会出现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从而读懂"我"背后的内容。
3.拿什么来拯救你,亲爱的祥林嫂。
都说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而我更喜欢特级教师肖培东老师的说法:这是"一个苟延残喘在风雪中的女人,一次次人生打击,正如一场场恐怖寒冷的风雪,摧残着她的肉体和精神,把她一步步逼向绝境。"《祝福》里关于雪的描写有四次,第一次是“我”初到鲁镇时,第二次描写是在“我”听闻祥林嫂死讯后,第三次是在祝福前夕,柳妈寻祥林嫂开心时,第四次是在课文最后的结尾处:“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一个孤独的寂寞的悲惨的灵魂在大雪天里艰难行走,直到消失在满天雪里。如何拯救,谁来拯救她!我似乎听到了《狂人日记》里"救救孩子"的那种声音。
4.阿毛,你娘想你了。
一个女人,一个没了丈夫的女人,又没有亲人可以依靠,唯一的生活动力就只有孩子了。可是小说里没有留给读者善意的谎言和温柔的面容,鲁迅将祥林嫂活着的独有希望撕毁在我们面前,而这正是小说想要告诉我们的思想内涵。
5.愿你的生命里得到真的祝福。
祥林嫂能够得到真的祝福吗?甚至是我们认为最虚伪最残忍最迂腐最可怕的鲁四老爷,他配的上这所谓的干净的祖宗的祝福吗?这样的发问,我不止一次,读了小说又读,这些问题我依然在想。
这是备课的热情,困惑,心情;也是备课的思考,艰辛,收获。虽然还不成熟,虽然还需打磨。我知道只要在思想,就是出发。
我讲课,感觉现在偏向感性多些。或许身为女性,或许已为人母,又或许其他。总之我总感觉,只有深刻,只有站的高,才能飞得远,只有想的深,才能行的稳当。
我愿在语文的广阔天地里,行走,再行走。晚一点也没有关系,慢一点也无碍。
附文:
《祝福》教学后的回应,来自高一(13)一个孩子的心声:
当我有能力做这些事的时侯
3月3日,星期五,语文课。
迎着早晨,生物钟催促着我们醒来,手脚灵活舒展,去学校,开始奋斗。今早课程中有语文课。课前五分钟的内容,但同学讲的实在太过于乏味,并不能吸引我的注意力。铃声响起开始进入状态。这堂课,讲的是鲁迅的《祝福》,文中讲到了祥林嫂。让我们陷入沉思。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这样的人,于是语文老师开始讲述着她所遇到的一位类似于祥林嫂这样的人物。那是她小时候对于一位中年妇女的好奇,也对于她的怜悯。当她讲到一句话,让我眼眶濡湿了:当我有能力做这些事的时候,她已经不在了……这句话震撼了我的心,当初的我们也曾有那份初心。
我的童年里,也有过这类的故事。在我的小村子里,有一位独自生活的孤独老人,无儿无女,居住在一个非常破旧的瓦房,即便到了新年,门上贴了鲜红的对联,也看不出一点点的新生气,只让人觉得更加萧瑟凄凉。小的时候每回我回到村里,总会去看看他,只是远远的看着。但我终究还是走近了他,问他要不要我帮忙做什么?他只是对我笑笑摇摇头,便邀我坐下,我也与他聊了许久,他倒也有耐心陪我这个小毛孩说话。他总是一身灰色的中山装,还添了几处补丁,于是我暗暗默许:等我有能力做这些事的时候我一定要实现。我慢慢的长大,而他却也慢慢的老去。长大后,很少回去了,也就渐渐地忘却了他的模样。只是一次回去拜神,去他那屋瓦房,却总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的对联已经褪去了颜色,残缺的贴在门上,那房子看起来已是灰溜溜的一片,再不久才晓得他已经离世了。我暗自悲伤,心里有些愧疚,也难以弥补。只想陪他聊一会,毕竟他身边没有亲人,村里没有一个人去在意他,给他一点儿帮助。他离世的时候村里也就热闹几天就过去了,也无人记得他。
每当我想起时,总有莫名的悲伤,愧疚。想着如果他还在,我回去一定会给他带足够的食物,衣服,帮他打扫房子……可惜,他已经,不在了。
那堂语文课,又让我想起了那份初心。
杉言良语(师评):“当我有能力的时候”,是的,当我,有能力的时候。读你的文字亦让我想起了老舍的《茶馆》里面一句话:年轻的时候有牙没花生仁,老了以后有花生仁没牙。我喜欢有温度的文字,很感动,也非常欣喜你还有思考。人生总是充满遗憾,有时候有心无力;等有能力时却又没这个人了。如若保有初心,对谁好也都有心,那么我想,或许遗憾会少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