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书名,我有一个强烈的情绪,那就是焦急,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称得上是热锅上的家庭?这从书名也能感受到家庭问题的严峻性,也说明了家庭冲突问题的严重性。
本书借以一个家庭为例,告诉我们如何系统的看到家庭冲突,从根本上解决家庭冲突,改善家庭关系。
我在听完本书之后,就一直在想代际传递在家庭系统中的影响,可以说,家庭系统内的核心冲突是受到了父辈、祖辈的观念影响,除此之外,在家庭关系里,过度的互相依赖也是引发核心冲突的根源。
在这里我需要展开解释的是“代际传递”,什么是代际传递?传递的又是什么内容呢?以什么样的方式传递的?呈现在家庭中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首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代际传递,指的就是父母的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被孩子内化成了自己的,并忠诚于自己的父母,无论好坏,全都传递给了下一代,而你的父母就把他父母交给他的东西又教给你,传递给你,这里说的传递,不仅仅是行为模式的传递,更重要的是认知观念的传递,情绪情感的传递,对待问题的态度的传递以及心智模式的认知等方面。
其次,传递的内容除了刚刚提到的部分之外,更核心的是孩子心理对待父母的感受;这些感受激发了怎样的情感——内疚与羞愧、恐惧、焦虑、逃避、解离、厌恶、愤怒等不良情绪,在面对这些情绪感受的时候,该如何处理,怎么应对,也是很关键的。
然而,在家庭中,父母很容易制造这些容易受到伤害的情绪情感,但是却不会处理这些感受,正是因为这些情绪情感没有得到恰当的处理,导致了很多问题的产生。
然后,我们来看一下这些内容是以什么样的方式在家庭系统里传递的,我们还回到上面刚刚提到的这些情绪情感,例如,父母想要控制孩子,从而激发了孩子的抵抗,在孩子还需要对父母强依赖的时候,孩子控制着父母,这也就是婴儿期的依恋,因为婴儿无论去什么地方都离不开重要他人的照顾,随着孩子的成长,渐渐有了自己的主见和想法,孩子对父母不在依赖,甚至不需要父母,此时,父母就会有一种失控的感觉,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为了能够让孩子忠诚自己,控制孩子,就会出现这样的语句:“你不让我抱你,那当你需要我的时候,我就不理你”,这是什么?这是威胁孩子服从自己;“你如果考试考的不好,我就不去给你开家长会”,这是什么?这是保护自己的面子,是爱自己的表现;“你去帮我取个快递,还不是给你买的东西”,这是什么?这是把自己的需求投到孩子的身上;“虽然妈妈爱你,但是你今天还是必须做这些任务”,这是什么?这是用温柔的方式粗鲁的虐待着自己的孩子;“你哭什么哭,有什么大不了的,丢不丢人,就知道哭”,这是什么?这是打压孩子,让孩子产生恐惧,从而不得不服从自己,在这里也说一下,孩子对父母的顺从,大部分是因为内心充满了恐惧,为了保护自己,选择了顺从父母,表面上看是孩子懂事了,实际上是孩子太害怕了。
除此之外,还有来自观念的传递,比如,“你要好好上学,考上大学,找个好工作,就能过的很幸福,”如果孩子把父母的这个观念内化成了自己,那孩子就会表现出很强的学习力,学习成绩很好,但是,却在工作中表现平平;“结婚一定要求男方有车,有房,有钱,否则,就不值得托付终身”,如果孩子把父母的这个观念内化成自己的,并认同了父母的观点,那孩子就会对金钱看的很重要,认为有钱的人才是有能力的,就会一直在寻找有钱人为目标,而出现价值观偏差;“工作好不如嫁的好”,这样的观点孩子如果内化成了自己的观点,并认同了父母,那就会一直找个有钱的人把自己嫁出去,那么孩子就会很迷茫,孩子找不到自己活着的意义,父母总是把外在的标准当成要求,投射给孩子,就会不断的削弱孩子的内在动机,也就会出现20岁的巨婴的情况,因为父母帮助孩子做了自己本应该做的事情,孩子没什么事情可做,当然也就什么也不会了。
这让我想到了一个案例,有位硕士生说自己这一路成长过程中,只要遇到问题,他的父亲就会帮他处理掉障碍,几乎没有给过他任何锻炼的机会,当硕士生毕业的时候,父亲对他说,以后就由你来掌管咱们家的公司,硕士生听了,感到很不可思议,就对他父亲说:“这就好像玩游戏通关一样,前面的99关都是你帮我通过的,现在到第100关了,你打不过去了,让我来打,我怎么能行呢?”,这个说法很形象,的确,他从一开始就没有接触过这些东西,父母一直帮孩子在处理,突然父母意识到自己可能搞不定这些问题了,才想到要把选择权还给孩子;与其这样,还不如一开始就让他们自己过关,父母当个教练,指导着孩子通关,等到99关的时候,孩子也已经有了丰富的经验,再过100关的时候,也就会更加得心应手,而不是恐惧。
最后,我们看看这些情况呈现在家庭中,会是什么样子,孩子说我害怕,父母说这有什么害怕的,不就是个小虫子吗?孩子说,我不要穿这个衣服,父母说,就穿这个,不然就不给你穿衣服;到了青春期,孩子说,我要独立,不需要你们管,父母说,我不管你谁管你,你花的谁的钱,谁在供你养你?花的老子的钱,还不让老子管;孩子说我有自己的处事方式,不需要父母的参与,我能照顾好自己,你们能不能尊重我的意见,父母说,你个小孩子,懂什么,胡乱说什么,老子吃的盐比你吃的饭都多,顺着你才是真的害了你呀。
这样的冲突在家庭中非常常见,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孩子长大之后,内心有很多的恐惧、羞愧、内疚、回避、胆怯、紧张,叛逆等行为,在面对自己生活中的重大选择的时候,总是需要询问父母的意见,因为他们从小到大自己没有做过自己的主,即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也会被父母吞噬,自我就会越来越弱小,这也就出现了一种现象:“选择困难症”,并不是孩子不具备选择的能力,而是这种能力被父母淹没了。
第二部分,我们来看一下家庭关系中的互相抑制的依赖关系,就是说,在家庭中,很多问题的出现就是因为一方把自己的需求,依赖在对方的的回应上,例如,女方想让男方获得男方的关心,就会暗示男方,如果男方没有领会,没有按照女方的需求给予满足,女方就会生气,男方还很无奈,怎么突然就生气了呢?
如果女方想要关心,就告诉对方,我想你了,希望你能抱抱我,那么我想男方肯定很乐意效劳的;而生活中常听说:“你刚刚要是想说你要这个东西,我给你买不就好了嘛,你又不说,女方此时就说,我说出来还有什么意思嘛”你看,这是不是很熟悉呀
在短期内,为了维护表面的和谐,男方可以迁就女方,不惹对方生气,为了对方开心,取悦对方,有时就会做一些违心的事情,时间久了,就会发现这不是自己,相处太累了,两个人也就慢慢出现冲突,,一段关系也就走向了终点,分手、离婚也就不远了。
那么好的家庭关系或者说亲密关系会是什么样子的呢?
如果说刚刚上面说的违心是假性自体,带着面具的自己,那么好的关系,就是两个真性自体的相互链接,每个人都以真实的自己,表达自己真实的感受,真诚坦白的相处,不担心因为说错话会引起对方不开心,能够无话不谈,发自内心的喜欢与不喜欢呈现给对方,只有这样,在没有掩饰、没有掩盖的经历,可以完全的以自己最舒适的状态与对方相处,倾听对方的需求,理解对方的感受,能陪对方一起面对苦难,也能一起享受快乐。不会因为爱对方而被对方吞噬,也不会因对方爱自己而忽视对方的尊严。
我是李赛,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名跆拳道教练,还是一位总结达人,阿蔡老师赠予我一个称呼:“总结达人”,我希望自己可以为有需要的人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链接更多的人。
阿蔡老师,本名蔡洪峰,80后互联网老兵,激情满满、斗志昂扬、勇于探索的创业者, 兼具理论高度和实践经验的管理者,中国式创业培训最佳实践探索者,互联网O2O领域专家。现在致力于帮扶0到5年的创业者(创业五年内)更好的创业,提供成功率。帮助企业家、创业者打造个人IP。创业要发财,就来找阿蔡。有才者更有财,近我者富。大家可以自行百度:阿蔡老师或者阿蔡老师蔡洪峰,看看有什么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