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央视批判了演员高片酬的现象。
昨天跟朋友交流,他们竟然也觉得这个现象不合理。并且拿出“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毕生研究,做了大贡献却没什么收入,一个戏子王宝强却能有1亿的财产”这个例子来说明问题。
别人也就不管了,但不能看着朋友这样被央视误导。特地去看了下央视报道。
央视的意思是,影视行业发展迅速,市场盲目扩张使得有市场号召力的演员成为各方争抢的稀缺资源,而明星背后巨大的粉丝效应对演员片酬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要获得高利润,就要依靠有票房号召力的演员。
因此明星效应在制作过程中就被看得很重,这也推高了演员的片酬。如今演员一人拿走一两千万是很常见的事情,如《如懿传》两位主角的片酬高达1.5亿。一两名演员片酬占全剧制作成本50%-70%。
最终得出演员高片酬是不合理的。Excuse me?
央视等主流媒体在说事的时候,很喜欢顺着民众容易接受的角度,说个表面。但是很多现象,看着不合理其实很合理,演员高价片酬就是其中之一。
影视行业火热现状
影视行业发展迅速,这一点央视说对了。
随着人们更加追求生活品质,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各种综合因素下,这几年影视传媒行业的现状是有目共睹的。
上图是近几年来中美票房对比以及未来三年预估。可以看到,对比美国电影市场的成熟,中国内地市场其实是正在高速,甚至是加速发展阶段。
在这种状况下,投资人的钱就像饿虎一样扑向影视传媒行业进行布局。乐视、阿里巴巴,还有更多说不出名字的影视公司和投资者纷纷出现,其中就有赵薇投资的阿里影业,上市首日就赚了好几亿。
你可以说这些都是因为资本家不理智、不合理。但是不管社会对此如何评论,资本永远是最诚实的,它只会往能赚钱的地方走。
这是一张内地电影历史总票房排行榜。除了阿凡达、泰囧,哪一个不是近两年的作品?就是因为这两年影视行业的火箭式发展,随便一个片子都能达到很高的票房,之前的片子,如果不是爆爆爆款,很难跟现在的比。
回到每个人切身感受。作为娱乐活动,看电影已经成为了我们的日常。我们无聊的时候,就会想着去看个电影打发打发时间也好,或者再烂的片子,就算仅仅是为了吐槽,跟朋友有话聊,也会愿意去看一看。
消费者不是傻子,会去消费就是因为有需求。
演员高片酬是完全合理的
行业火热的现状正是演员高片酬的基础之一。
正如央视的采访中演员英宁所说,以前他的片酬也不多,但是现在不一样了,别人涨了,他也涨了,如果还只给那么点钱,他也不干。
对啊,当然不干,谁那么圣母有钱不赚?而且不是不义之财,那是自己就值那个价。要知道,演员片酬高,不是他自己开了个很高的价格,片方非他不可,成熟的市场竞争中从来没有强买强卖。
演员愿意接受这个价,因为他心里认可这个价;而片方愿意接受这个价,也不是一拍脑袋决定的,他当然权衡过投入产出比,会有观众买账,能赚到钱才会接单子;而观众更不是傻子,观众认可这个明星,去看他的戏,不管是出于喜欢这个人的演技,还是觉得他天生丽质长得好看,哪怕就是因为想去吐槽一下他烂得掉渣的演技,怎么,花自己的钱买个乐子,有什么问题吗?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就是不公平,明星才付出了多少努力,那些付出是能跟科研工作者对人类社会做出的贡献比的吗?能不能比,我觉得不好说,不过,你努力了一个学期,才考70分,但你看到室友考前看了两天就考90分,你觉得这公平吗?在不违法,不违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我们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如果真有人不看结果地认可你的付出,那一定是你妈。
回到明星,他们片酬高因为他们就值这个价。
你不赚这钱自有别人赚
目前中国电影的分账惯例是,扣除小部分费用,院线拿票房的40%左右,制片方拿剩下约50%的票房,而演员,导演,编剧没有分成只有工资,但是一般可以拿视票房而定的分红。
新闻中提到韩国,他们编剧的收入很高,这样才能培养更多优秀的编剧,写出更多好剧本。
行,你可以请个好编剧,然后削减演员片酬开支。我很高兴你这么做,但我会花更高的价格在请演员上,或者高价请你的演员过来。他肯定也很乐意,而乐衷看演员的观众更喜欢看我的片子。你的票房低,没钱赚,你很快就会从市场上消失了。
所以明白了吗,韩国可以这么做,我们不行,最根本原因是国情不一样,类似这种市场现象不能这么简单的对比。
在广电总局的整改通报中可以看到,他们不仅批判演员高片酬,还倡导艺术家不计酬劳无私奉献,这简直无法理解,这是上个世纪的价值观吗?
比起整整花了十几分钟篇幅来批驳演员高片酬不合理,真的不如多聚焦一下科研工作者诸如屠呦呦们的低待遇现象,热情不是靠宣扬无私奉献就能被激发出来的,提高有贡献者们的待遇,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