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结束了,转眼到了五一,觉得今年还没过,结果快要过去一半了。
4月份除了企业的事情,其他时间的重心在定位营助教上。
1、作为助教带领小组3连冠
当初对于助教要深度投入有一定的心理预期,这个过程就像打磨一个器具,有时候深一点、有时候浅一点,一点一点沟通跟进,一点点打磨与大家的亲密感,让大家越来越信任我,然后组里彼此之间相互信任,被动的那些小伙伴被影响被带动,大家都能积极投入学习。
我希望每个人的收获都配得上自己付出的金钱和精力,所以从建立小组群开始我就在观察组里伙伴们的反应,有特别积极主动的,有特别忙顾不上的,除了跟其他人的点对点沟通,我还找了三个小伙伴做小组长,这样对每个人的关注会更多些。其实这个小系统中也用到了价值平衡思维,每个人的需求不同,每个人在这个小系统中的定位不同,小组长与其他小伙伴的需求也会不同,我需要兼顾大家,于是我经常在小组群里和小组长群里分享不同的东西,有关于能量的、关于链接大咖的、关于商业变现的、关于课程疑惑的、关于实践卡点的等等,我尽我所能让每个人都能有更多的收获。
能量真的很神奇,看不见摸不着,但每时每刻在影响着我们,建群那会我就跟大家说能量和系统,你的关注点在哪里,能量和资源就留香哪里。我们组的伙伴们不负众望,连续3次获得优秀小组,虽然最后一次错失了,但不是他们的问题,在我心里,他们是4连冠,定位营的优秀大满贯小组。这就是能量带来的,每个人贡献一点点能量,也许一开始只有你、只有我主动,当我们贡献的能量多一点时就影响了她,她被带动,然后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整个小组的氛围就越来越好,大家相互包容、相互敞开心扉,大家对这个小团体有了集体荣誉感,每次最后一个提交作业的总是要跟大家说句对不起。
其实我们都懂,成人的学习时间多么来之不易,有时甚至会几个课同时挤压仅有的学习时间,还有个伙伴远在国外,15个小时的时差,但是小伙们都克服了,听课写作业实践,大家都做的特别好。
其实上期定位营结束后我本来准备接下来的时间把定位营的课重新听一遍,没想到会做这期助教后,正好,直接开始听直播,记笔记,整理逐字稿,支持学员,这一系列下来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作为学员上课跟助教的感受差别特别大,作为助教有一种责任感,觉得要支持学员,那么首先得自己学到了、做到了,然后才能支持到。
之前也做过其他课程的助教,之前做助教,更多的是协助统一信息、提醒学员等事务性事情,但这次助教,我更关注能量在彼此之间的流动,更关注与系统的互动价值,结果大家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收获。
2、推进之前觉得“不靠谱”的高校项目
这个月我还谈了一个面向大学生的高校项目,对方一开始是想通过我链接昂sir的,等我把项目搞清楚了,谈明白了,跟昂sir说的时候昂sir直接让我负责这个项目,那一刻其实有些惊讶,感谢昂sir的信任。
所有的能力都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通过这个项目,我一点点细化自己做事的颗粒度,目前项目正在推进中。
我既作为项目的负责人,也作为其中一位讲师,这种角色的转变真的很奇妙,做课程我需要全心的专注投入,还需要细化项目中的各个环节,所以有时候会有矛盾和纠结,于是也趁这次的梦想私董会提出了这个问题,就是运营和专业如何去平衡。
梦想私董会上,大家都结合自己的经历给了我很多启发,昂sir针对这个问题回应了我4个点和一个本质,
1、转换视角,如果有个来访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自己作为生涯咨询师会如何回应他?
这是一个修炼自己的机会,自己身上发生的问题越多,实践越多,感触越深,越有利于自己做生涯。
2、所谓的运营、专业,本质上没有区别。
不要对立起来,对立是在转移目标。
3、这是种执着,执着于“成为专家,必须有专家之路”,有这种限制,做不好生涯咨询师。
类似于职场上很多纠结于走专家路线还是管理路线的人,很多专家其实也可以把管理做好,就是不做。
4、具体化问自己:
1)所谓的专业目标具体体现在哪里?需要通过什么资源、方式去实现。
2)运营带给我的影响是什么?资源、价值是什么?
3)终极目标是什么?比如通过专业方式获得成就感。
有些运营是为了刷存在感。
本质:没能力成为专家的焦虑。
无处下手做专业,因为专家/学习/实践/拓展的机会不容易获得。
分清焦虑是什么,直面焦虑。
仔细想想确实是这样,我没有这样仔细去想过,只是在纠结而已,很多时候我们根本没清楚的看到自己纠结、焦虑的到底是什么。
我想学习,那么学习计划与目标是什么,其实,我在运营的时候也是在学习的,很可能达成的学习效果比我自己闷头学习要强。也许做一个懂运营的生涯领域的专业人士才是我想要的。
3、成为新书推广的大佬
这个月昂sir和任老师的新书《通往未来之路》开始预售了,我积极的推广,趁新书推广的机会我聚集了几位同样对这件事有热情的伙伴,准备一起以书为媒搞事情。他们的加入也是超乎我的意料的。后来我还加入了昂sir新书推广的大佬俱乐部,带着很多的不确定我加入了,于是我们迎来了第一次的大佬会,这个高能量的大佬会,收获远超我的期待。具体的收获有:
1.时机不可逆。
2.面对时机的两类恐惧。
3.解困的时机,就是面对时机的恐惧。
4.时机的把握需要贵人,而贵人的出现在于自己。
5.支持谁,就会成为谁,这是链接贵人的重要方式。
6.进入一个系统,是能量跃迁的时机。
7.克服面对时机的纠结,就是要为自己负责。
8.来之不弃,失之无憾。
9.相信,是对冲恐惧的重要力量。
10.因眼光而相信,反过来,相信弥补了眼光的盲区。
11.克服恐惧的,有时候就是更大的恐惧。而更大的恐惧,又常常来自于更高的追求。
12.恐惧是在成就我们,所有苦难都是成长的契机。
在会上我谈到了通过新书推广凝聚小伙伴的事和面向大学生的高校项目,我特别激动的表达了自己的意外,我完全没想到会有这些收获,就想我完全没想到定位营组里小伙伴对我的信任一样,昂sir说“你支持谁,就会成为谁”是的,真的就是这么回事,武夷山私房课上昂sir也提到过这一点,“支持谁,就会成为谁,这是链接贵人的重要方式。
当学到的这些认知融入到自己内在后,就不知不觉的去做了,而所有做的事情会在不经意间回报自己。
4、启动线上轻读书营
这个月我终于启动了线上读书营,其实开始之前完全没想好要怎么做,开始读了也没想好,那天跟小伙伴说,不如让参与的伙伴轮流值班领读,就这样,21天,大家每天轮流领读总结。我们是轻读书,每天40页左右,21天读两本书,分别是《洞见》和《好好学习》,领读的方式不固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就好。读书群就在这种自洽的方式下运营了下来,为我们接下来的线上活动做了沉淀。
5、加入青少年生涯联盟的心路历程
这个月的月初,上一期的定位训练营结营了,于是我在小群里开始分享我学到的定位营知识,还专门开了一个微课《突破职业定位误区》,昂sir对生涯的理解特别深,当我的理解还达不到他那种程度时,他的课是很难讲出来的。所以这个课我废了很大的劲才整出来,前前后后修改了不知道多少遍,最后还是不满意,但是最起码能结合自己的经历去讲了,于是我在自己的社群和另一个社群里讲了这个课,一方面为了锻炼自己,一方面想宣传定位训练营这个课。后来,为了能跟大家共读《生涯咨询与辅导》这本书,我开始着急加入青少年生涯联盟。想当初,为了加入联盟,我花了很多心思,我以为只能是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实践分享才能加入,于是我积极在家里实践、积极开展沙龙,结果疫情的影响,沙龙就只在年前开了一场,素材搜集的不满意,这个分享就迟迟没做,也没能加入联盟。
这次为了共读,我尝试着问徐老师,只能是青少年生涯教育的实践吗?结果答案是不用非得青少年生涯,只要是生涯实践就行。当时我想,怎么之前不问问呢。
接着我就在想自己的生涯实践,是用到自己身上的生涯实践,还是自己做的咨询和培训呢,我又卡住了。于是纠结了几天后我又尝试这个问徐老师,我之前开过的课算不算生涯实践呢,得到的答案是算呀。
我又开始反思自己,怎么当时不问呢。
终于,我又利用《突破职业定位与误区》的分享加入了联盟,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只是想是没用的,一定要多沟通多交流。
6、实践中对生涯的再思考
这个月我开始接洽企业培训,虽然没谈好合作,但是让我对生涯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很多人真的不懂生涯,你说心里学他们能懂,但你说生涯没人理你,我说能激发员工动力、能提升员工效能、能提升领导力,可能还是不够场景化,这次的接洽让我回过头来好好思考,怎么转化为大众能接受的语言,也让我思考生涯的小众,让我感觉普及生涯智慧的任重而道远。
7、5月份的展望
所以5月份我会以出课为目标,将自己能出的课都形成产品,将生涯的知识放到不同的场景中,让不同的人群都能有落地可用的、能解决他们问题的课程内容。
5月份,大家就能拿到新书《通往未来之路》了,首先我会再次组织这本书的共读,一方面推广新书,一方面传播生涯,也希望以书为媒,能跟更多的伙伴作出更多的具体的事情,我相信会有更多的化学反应产生,我期待着。
5月份,线下活动慢慢可以开展了,我们的线下沙龙和线下洞见游戏也要开展起来了,大家期待好久。
5月份,我要精读金树人老师的《生涯咨询与辅导》那本书,但是精读的方法还没想好,看来我需要给自己约一次前辈的访谈了。
5月中旬开始,我们企业开始每周上4天班,这对我来说是个绝对的好消息,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放到生涯上面了,想想都觉得好兴奋。
5月份,整理完自己的线上课,希望能链接更多的HR小伙伴,我想给他们提供长期陪伴的服务,点对点解决HR从业者的职业发展困惑,甚至转型,就想《专业化生存》那本书上提到的,成甲的《好好学习》中也提到过,什么拯救了你,你那那些去拯救别人。生涯帮助我找到了方向,生涯开启了我对自我的认知,生涯拉我走出了那种一眼望到头的生活,生涯让我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多么想让更多人了解生涯,了解这种感受,特别是很多HR从业者,他们看不到自己的价值,看不到发展空间,想改变,却无能为力,我希望能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