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与“蛮”、“夷”二字的千秋之泯

        “蛮夷”之词,最早出现在《虞夏书尧典》中,原文:“食哉惟时,柔远能迩,惇德允元,而难任人,蛮夷率服。”此句话是舜帝之言。意思是说:施政要谨慎,若要使远方的疆土长治久安,必须先治国内,内部人民都亲善行善讲善行,远离阴奉阳违的小人,就能感化四方蛮夷之族,他们羡慕这种统治了,就愿意归服了。        

        后来又出现在该文舜对皋陶的授职中说:“皋陶,蛮夷猾夏,冠贼奸究,汝作士。”意息是说:皋陶,今天外有蛮夷侵略我们,内有权贵干违法害民之事,扰乱我们华夏之国,你就去担任治理之官。      

        再依据《尚书~皋陶谟~禹贡》中“东夷”、“西戎”、“北狄”、“蛮夷”之说,“蛮夷”最早指代南方各地域部落。但是其中也提及“民夷”之词,其义指老百姓安定或平静的生活着。也提及“鸟夷”、“嵎夷”之说,两者指古辽东地区之民。也提及西方“和夷”之民。所以“夷”字最早有四种字义:①指平静,安定。②指中东部、北部、南部、西部的民族部落。③指老百姓。如《左传成公十六年》中述:“子反命军吏察夷伤。”④姓氏。如夏时大禹,原本为“夷”。春秋时晋惠公“夷吾”等。“民夷”一词,唐宋元明演变习惯写作“民彝”。      

        然而“蛮夷”一词,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北,东、西方各民族的变迁,“蛮夷”还是仅指南方少数民族。如《左传~哀公元年》中,伍员对吴王说“……介在蛮夷,而长寇雠,以是求伯,必不行矣。……”原句意思是:吴国地在越、楚蛮夷之间,如果去助长仇敌国的发展,用他这种国来求取霸业,必然是行不通的。        

        到了西汉,指代范围又缩小,如“西南夷”之称,到了唐宋元,专指广西、云南、越南、缅甸。如其各史立传中,有称“南夷”传或“南蛮”传。明清又专指当世云南少数民族。如“白夷”、“黑夷”之称。      

        新中国建立后,毛主席改“夷族”为“彝族”。如今云南富源县,明、清、民国叫“平夷”县,新中国毛主席改“平彝县”,后又觉得社会主义时代叫法不妥,又称“富源县”。

          今天来说,“蛮夷”之称不复存在,词语之字分开使用,如“蛮”字在今天的云南,会用来说“你这个人怎么胡搅蛮缠。”意思是说“不讲理,不明是非。”还有:“今天他请客吃饭,去蛮宰他一顿。”意思是说“他出钱请客吃饭,就狠狠地去吃一顿,多点些菜,让他多出钱。”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小孩不听家长话,也会叫个诨名“蛮子”,但都视作雅称,有希望快快长大懂事之义,并未含贬称之义。与西汉司马相如有所雷同,叫“狗儿”、“犬子”之类相似。

文/风之前端。也号庶民哥、南中鹤飞等。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