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9-02 劍敏
公众微信号:couple偶葩
北京, 一座躁动而充满激情的城市。我坐在从北京西站回家的出租车上,坐在前座的老公,已然进入一种兴奋状态,热闹地和司机聊着天,探讨着最近滴滴一统世界的经历;而我,坐在后座,看着躺在我身边睡意渐浓的女儿,内心却渐渐感到一股压力袭来。是初秋微燥的天气带来内心的不安,还是别的什么?我在细细体会着这隐隐的压力,慢慢地,我知道了,似乎是老家的悠闲舒适的生活余息和北京扑面而来的躁动在我身上形成的一种反差,一种冲击。我明白了,我的身体回到了这座城市,可是我的心里还在抗拒着接下来要面临的压力。
是啊,在老家,女儿有姐妹为伴,只有到了晚上睡觉时候才回到我这个妈妈身边,我这个妈妈的角色只需在晚上女儿入睡前出现那么一小会儿,白天,我就乐得清闲;老公呢,时而忙着为他的母亲讲解佛学,时而去会会他儿时的伙伴,无暇顾及我这个妻子,我也乐得自在。只有一日三餐,偶尔需要我帮助婆婆一起准备,而主事人依旧是婆婆,我乐得当个下手,无须操心。在老家,没有什么责任压力,我悠闲地当个孩子,看看书,画会儿画,发会儿呆,再睡个心安理得的午觉。
回到北京, 我角色已然随着时空的转换进行了切换,我需要担起母亲的责任,妻子的责任,还有一份对自己的自我学习的要求和工作的责任,总之是作为一个不得不独立的女人的种种责任和压力。第一次, 我这个自以为没有工作压力,自以为生活得清闲安逸再兼点小职的家庭主妇,感受到这样扑面而来的压力。我心里不由得纳闷起来,是以前的我太麻木,还是现在的我变得脆弱加敏感了?以前的我又是如何适应这样的转换呢? 就是那么麻木地、像开水煮青蛙般地、随着生活的大流淹没了内心的烦躁的声音?
无论如何,生活还得回到原位,我又一次跳入生活的大流,这次看似和以前相同,然而又带着细微的区别,我细细地体会着那时不时冒出来的燥动和不安,那份面对琐碎家事的莫名烦躁。一天、两天、三天过去了,那个时刻冒出来的躁动提醒着我该做些内在的工作了,于是我将大脑里的那个懒懒的随大流意识放下,启动大脑中自主思维开关:我如何可以复制老家的悠闲状态回到我当下的生活呢?
既然思维工作开启了,逻辑就出现了:
定格“我想要什么?”
想要老家悠闲自在的状态
是什么阻碍了自己实现上面的目标?找出纠结点
我的纠结点在于“沉重”的责任和自我空间需求上。先说说我那份责任感吧,它让我总是纠结和徘徊于做或不做饭这个事件上。而作为有一多半角色依然是家庭主妇的我,做饭是对我来说是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 做饭?每天千篇一律地重复,没完没了地买菜、做饭、做啥饭、吃饭、洗碗,有时候真想略过这个每天必须但是又那么没有自我价值实现感的过程,真是想在身上安个拉链,饿的时候拉开肚子装点吃的得了。(不要大跌眼镜哈,这是我大大咧咧的一面,虽然极少示人,今天正好提溜出来晒晒。)
可是,一日三餐,恰恰是每个人每天不可避免地要面对的问题,而老家的生活,在很大的程度上卸载了我的这份责任感,所以我就乐得悠闲自在。现在问题来了,责任又逃不了,那如何实现我那老家般悠闲自在的目标呢,要不就这么算了,我就这么耗着吧,反正大家都这样,随大流吧。NO、NO、 NO ......,我的轴劲儿出来了,总有办法吧,好吧,听我下面细细道来,改变总是有可能发生的。(这可是家庭治疗流派的萨提亚女士的至理名言)
面对纠结点,看到其背后的自我信念
逃不了,就面对吧,怎么面对,就是一门学问了。这时候,就不是“我做不做饭”这么简单的行为问题了,如果我总是从行为入手做决定,就总会只有两种选择:”做还是不做“”。可是,当我们找到行为背后支撑我的信念的时候,情况就会很不一样。面对我的纠结点,我找到了我的这个行为背后我的信念:做饭是我作为女人在家的责任。
改变信念,更多选择
经过思考,我把我的这个信念改变成了:管理好一日三餐是目前我作为女人在家负责的一个项目。
在我的信念中我把“做饭”改变成“管理一日三餐”, 就意味着我还是那个三餐负责人(这符合我的价值观),但是我的办法可以安排出去吃、安排在家做饭吃、安排买回家吃、我牵头大家一起商量怎么吃,就像是一个我全权负责的项目,责任明确是我的,当我没主意的时候,家人作为小组成员也可以贡献意见,于是做饭这个项目的内容变得丰富而有趣,家庭成员对一日三餐的参与感也让大家感到一种家庭生活的自主权和自我负责感。而对于我来说,由此带出的对于一日三餐的职责的明确感,就像是母亲对孩子的职责一样,不可动摇,而这个明确感,能够给我许多积极的动力。
在我的信念中我把“责任”改变成”在家负责的一个项目“,就意味着一种灵活,意味着这个项目有时候也可以更换责任人(呵呵,这时候感觉自己有点得意,为以后不爱做家务的老公埋好伏笔)。当我的兼职工作开始忙碌的时候,我可以把这个项目交托出去,这样我这个常任项目经理人也不会因为没有履行自己的职责而感到内疚和不安。现在,同样面对一日三餐,我的内心轻松多了。不做饭,内疚感也没有了,因为我还在负责;做饭,也变得有更多人的参与,有了许多主意和创意,从而又增加了做饭的动力,
改变,还带来意外的收获
一天的生活中,有了一天三顿饭这个主旋律的确定感,我就可以坦然地安排自己正在起步的工作和自我学习的时间,而当我在学习的时候,我的另外的需求:自我空间的需求和追寻自我价值的需求也得到了满足了,同时还带来了学习之后的愉悦和满足感。而这个满足感,又能推动着我继续行驶家事的责任。
除此之外,我又在生活带进那份心安理得的午睡时间(以前怎么没想过把午睡加个心安理得的定语呢?)。当为自己一天的生活加入许多允许和安排之后, 我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种在家生活的安定、平衡和满足感,内心的烦躁和不安,早已经随着自己的这些改变而消失殆尽。现在,老家的那份清净悠闲悄悄来到了北京,同时,那份清静悠闲又增加了一种老家所没有的自我负责的满足感,反而更加出彩。
这就是一个改变的历程,一个把自己想要的东西一点点在生活中实现的过程,一个把心理学运用到日常生活的过程。当然,做饭只是我在生活中的小例子,你可以添加自己的纠结点,去经历这样改变的历程,试试看吧,生活,就是一种练习,一种把你的价值观呈现到生活中的一种练习,当外在的行为或事件和你的价值观不对等的时候,纠结和矛盾就出现了,这是挑战,当然也是成长的机会。
作者:邱劍敏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位对自我修为永不停歇的成长者
一位把心理学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