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日:“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子日:“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 ”
译:孔子对子贡说:“你跟回谁比较杰出,谁比较优秀?”子贡回答说:“赐怎么敢和回相比呢,回听到一个道理可以领悟十个相关的道理,赐听到一个道理只能领悟两个相关的道理。”孔子说:“是比不上,我与你都比不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了解到孔子他也不认为说我是老师,我就一定要胜过学生。韩愈在《师说》里面也有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是客观的话,重要的是用不用功,如果你有很好的天赋才华,你不用功的话那是浪费。你也只能是天才儿童,小时了了,大未必佳,那多可惜。如果说你既有天才又能用功,那就是孔子说的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将来的他们也许表现远远超过我们。这样的话,这个社会、这个国家才能不断进步,所以作为一个老师,他看到有像颜回这样的学生,高兴都来不及。他看到子贡这样的学生,在这个时候既谦虚又有自知之明,当然是要鼓励他了。这就是人与人之间互相欣赏、互相肯定,所以我们看到孔子跟学生的关系就觉得非常亲密。他跟学生谈话来往,看学生如果太骄傲了,他会稍微点他一下;太谦虚的话,又会鼓励他一下;如果他有自知之明,就再给他肯定。
(二)宰予昼寝。子日:“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日:“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译:宰予在白天睡觉。孔子说:“腐朽的木头没有办法用来雕刻,废土砌成的墙壁,没有办法涂得平滑,我对予有什么好责怪的呢?”孔子又说:“过去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就相信他的行为。现在我对待别人听到他的说法,却要观看他的行为。我是看到予的例子才改变态度。”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他随时也在观察和学习,他对人的态也度要从身边人去加以检验。因为有时候你接触的朋友,都是比较同质性高的,同一个老师教出来的学生,到最后大家想法都差不多你就以为天下人的想法都差不多。其实不一定,譬如中国那么大你到每一省去你都会发现有不同的民情、风俗有些人讲话喜欢夸张一点有些人讲话比较保守一点。所以我们要注意到你与对方的习惯是不是一样,否则你听他讲一句话,用你自己的想法去理解的话很可能会产生误会。
(三)子贡曰:“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子曰:“赐也,非尔所及也。”
译:子贡说:“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孔子说:“赐,这还不是你做得到的。”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跟人的相处常常以这句话作为思考,我不愿意别人加在我身上的我也但愿自己不要加在别人身上。这句话里面充满一种温暖的人道精神,互相尊重的一种情感,很值得我们多加去思考跟学习。我们在念《论语》的过程,有这些地方出现的时候,就要特别找一些例子来说明,比如看看别人如何跟我相处,上课的时候有同学讲话,他是不是妨碍我听课,但是你如果干涉他的话好像会伤害同学的情感,所以这个时候由适当的人出面让老师来说大家保持安静,或者由班上专门维持秩序的同学来做的话就比较名正言顺。那我们能够自我要求,而不是去要求别人每一个人都能做到自我要求何必需要别人来要求你呢那样的社会一定是比较可爱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