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时总爱穿一些花哨、怪里怪气的衣服,不想掩饰自己,可又怕同学在意。
可能内心还是没有那么强大吧!可能有个人在你身边,会感觉没有那么不自在。所以不太喜欢在人群中扎堆。像是走在路上,一群人向你涌来,会不舒服,可是自己又没有密集恐惧症。
来到课室选座位,总是习惯坐在边缘,不想有被包夹的意思。即使大家都是同学,可能孤独内向、不爱交流的性格导致的,本以为在陌生人面前会没有那么明显。
可是在香港旅游时,在一家甜品店,由于店满,只能拼桌。面对着不认识的陌生人,油然而生一种说不出的感受,不敢注视对方的双眼,只能低头滑手机直到对方离去。
坐地铁时,拥挤的人群,似乎大家都在赶路,没时间理会别人,包容性相比校园好得多。可只要出一点状况,目光全部投射到你身上,像是小偷被抓到偷东西,被人围观,这正是每个人良心上的谴责,大家需要过的第一关,就是心门。
走在去课室的路上,与同学同行,他们便纷纷议论起来。啊!那个谁谁谁,戴得帽子像个傻逼,这个某某某穿得太土了…每次听到这种话语都及其恶心,可能因为自己是过来人,痛恨被他人指指点点。
那种把无聊用在践踏别人的自尊心上是相当幼稚的。看喜欢的球赛也是,总有人在背后议论非非,不屑的口气和肮脏的言语今人费解。最好的解决方式便是带起耳麦,关掉弹幕。
这些年一直在改变,学会用舒适省时的方式来贯彻自己的内心。例如清晨走在空旷的道路上前往图书馆,夜幕一个人去饭堂吃饭。
环境的因素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变化,一个人听歌跑步最放松,昏暗的角落写作最有灵感,冲澡时的放声歌唱最舒缓…一切的一切都取决于找到自己的节奏。
也许你对自己严格要求,在某一方面有一些硬性指标,那都是真实的你,希望你的时间都是自己的。习惯可以改变,也可以坚持,当你真正去做了,那就没有为什么了。
如今的我已经乐观了许多,不是看淡了一切,而是对“心中所想,抵达之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面对挖苦时,总有苦中作乐的效果,在一次又一次的评论后,我学会了自嘲,怡然自得的情绪反而比较快活。我总会把时间利用起来,呈现出更多让别人指手画脚的东西。
全力出击就是最好的反击。
后来我也意识到,总有人嫉妒你的才华,总有人怀疑你的努力,总有人不管三七二十一黑你,可我成功了,过得很幸福,而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