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在老家忙,看着弟弟因为摘花生弄得灰头土脸,和平时相比,简直是换了一个人,就问他:
你干嘛不洗洗?他回答:洗了也没有用,不停地干活,一会就脏了。
晚上可以洗澡呀,怎么昨天不见你洗。
那能叫洗澡?拿一个水盆……
怎么能和在北京比,多方便。
我听完以后,不再说话,他说的的确是事实,舅舅家没有安装热水器,洗澡的确是很不方便。但是,也不是完全没有一点可以洗澡的可能。问题在于,自己愿意为了洗澡,不怕麻烦吗?
许多人口口声声说爱自己,爱生活,要积极参与生活,不做旁观者等其实是有条件的,比如说:等有热水器了,我就会天天洗澡干干净净;等考试得了100分,我才能和你们开心去玩耍;等我有了钱,我一定要好好去旅游,看看外面精彩的世界……不胜枚举。事实是,即便有了热水器,照样会偷懒,即便考了100分,还想要连续学习,不然担心下一个100分无法获得;即便有了钱,也会拿各种借口不外出玩耍。只寄托于外在条件的达成来促使自己做事情,怎抵得过发自内心去行动呢?
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作者一位好朋友的爸爸,已经六十多岁,每天骑车接送孙子上学都要换两套衣服,家人觉得不解,他说,上午送孩子的时候不用多做停留,还要去菜市场买菜,所以要穿随意的运动服,比较轻松;下午接孩子的时候需要在门口等待,遇到熟悉的家长还要聊聊家长里短,所以一定要穿的正式一些,给人好印象。文中描写的那位老先生矮矮胖胖,但是每一件衣服都会亲自熨烫,连夏季的POLO衫领子都不放过。他每次去女儿女婿家,都会自告奋勇的帮女婿熨衣服,说女婿穿惯了牛仔裤的人不懂得,男人的衣服就是要熨过了才好穿。本来不太讲究的女婿在穿惯了熨烫妥帖的衣服后也渐渐有了更高的要求,这种对细节的在意貌似得到了奇妙的传承。
那位爸爸60年代就被发配到山西最艰苦的地方当知青,条件那么差,也保持着这种讲究吗?
作者也和我们拥有同样的好奇心,也特意在文章里写出来解答疑惑:我问过, 老先生说虽然那会很穷,衣服上都有补丁,但是该洗该涮该浆的从来没有偷过懒,衣服裤子永远笔挺干净,这是一种对生活的仪式和尊重。
我们似乎总是会把钱财和讲究划上等号,认为没有钱或者钱不够的人就是会邋遢随意不修边幅,但真正对自我,对生活有热情的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都会尽自己的努力,让生活看起来更美一些。所以,有时候不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条件即便没有,也需尽力创造条件,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保持对自我的要求,而不是随波逐流。
在最难的时刻依然爱自己,才是真的爱生活,与君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