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特别单纯的故事,和宝宝读完第一遍的时候,我曾一度怀疑这应该是一本低幼绘本,简单的语言,重复性的句子,美丽的图画,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可是,当我在孩子的请求下讲到第十遍,第十一遍,甚至更多遍的时候,越发地喜欢这个故事,越发的佩服作者对孩子心理的了解与感知。
故事发生在一条河上,图画书的扉页已经有一幅大家很容易忽略的画面,那就是整个故事发生的一个总图,也可以说是导航图。然后才出现了主人公甘伯伯,他有一条木船,他的家就在河边。
有一天,甘伯伯要撑船去游河。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小孩儿、一只野兔、猫、狗、猪、绵羊、两只鸡、牛和山羊,都想上船,和甘伯伯一起去游河。甘伯伯统统欢迎,只是在上船之前,提出了要求,要遵守秩序,小孩不许吵闹,兔子不许蹦跳,猫不许追兔子,狗不许追鸡,猪不许乱晃,绵羊不许咩咩叫,鸡不许扇翅膀,牛不许踩东西,山羊不许乱踢。
一开始大家很开心,都能遵守秩序,可是后来就不行了,大家都开始做自己喜欢的,结果船翻了,所有人都掉到了水里。
甘伯伯带领大家游泳到岸边,让太阳把他们的衣服和身子晒干,还邀请这些乘客们去他家里喝茶,最后分别的时候还提议过几天再一起来游河。
1、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你会怎么办?
看完这个故事,如果我问,想让孩子遵守规则,你会怎么办呢?
或许我的第一反应就是像甘伯伯那样,在孩子们上船之前,告诉他们,如果你们想坐船,就要答应我的要求,不许做某些事情。
不过,对于他们,小孩儿爱吵闹,兔子爱蹦跳,猫喜欢追兔子,狗喜欢追鸡,猪喜欢乱晃,绵羊喜欢咩咩叫,鸡喜欢扇翅膀,牛喜欢踩东西,山羊喜欢乱踢,这些都是他们的天性。
而即使在做某些事情之前,我们做了提示,也提了要求,他们为了坐船也很痛快的答应了。但是后来,依然还是翻了船。
可见,想让孩子遵守规则,想让孩子自律,我们制定再多的规则,他们答应的再好,在自己的天性面前,依然不会奏效。
2、孩子违背约定而惹祸,你会怎么办?
再好的约定,都抵挡不住孩子们的天性,就像小动物们一样,他们与生俱来的天性,在约定的面前,依然会暴露无遗。
可是,当大家都掉到水里以后,如果把甘伯伯换成自己,你又会怎样?
我想,我会生气,会责备这些乘客,不遵守约定,所以大家都掉到了水里。
就连宝宝看到这里也说,他们不听甘伯伯的话,把上船时候答应的事情都忘了,所以掉到了水里,把自己的衣服和毛都弄湿了。
三岁的孩子看到了这个结果。
坐在船上的所有孩子和小动物也知道了这个结果。
可是甘伯伯并没有生气。
他依然和蔼可亲,带领大家一起从草地上回去,而且还请大家喝茶,还跟大家约定下次还要一起来游河。
3、包容,才是让孩子自律的最好方式
我们看到甘伯伯的做法,从始至终,都是接纳,包容,和蔼,可亲。
虽然明知道这些孩子和动物们的天性,不过甘伯伯还是提出了自己的要求。
而当大家都掉到了河里,甘伯伯没有生气,什么都没说,只是带领大家一起游泳到岸边,一起晒干自己的衣服和身体,一起沿着草地回家,还请大家喝茶,约定下次还要来游河。
而我们却从图画里清楚地看到:在沿着草地回家的路上,大家整齐地排列成一对,安安静静地走回去,没有人蹦跳吵闹。
宝宝说她最喜欢上边那幅大家围坐在一起喝茶吃蛋糕的画面。
我问她为什么?她说大家都喜欢这样,喝茶,吃蛋糕很开心。
其实在我看来,是因为经历了前边的一切,大家都不约而同地学会了自律,不约而同地遵守了上船之前的规则,没有人乱吵闹,乱蹦跳,而是坐在一起,小姑娘还给大家切蛋糕,各自都拿着自己喜欢吃的,喜欢喝的东西。
这就是遵守规则的意义,这就是自律。
而这一切都只得益于两个字——包容。
因为甘伯伯的包容,让他们看到了各行其是的后果,让他们感受到了自律的真正意义,让他们亲身地经历了集体中最需要的是什么。
这样的做法,比制定千条规则都管用,比多少次惩罚都有效果。
因为孩子们享受到了自律给他们带来的好处。
可以一起很快地回到家,可以坐在一起,开心地吃到自己喜欢吃的东西,还能有下次和甘伯伯一起游河的机会。
所有这一切,都在甘伯伯的包容中无尽地放大。
就连宝宝看完了也说,我都听话,在学校不乱跑,坐好了跟老师学儿歌,做游戏......
而我们,只需要像甘伯伯那样,包容孩子们的天性,给他们一个释放的空间,不去强求,不去责备,不去惩罚,带他们一起去感受,去经历,去观察,去体会。
他们是孩子,就像小动物一样,不过有很多东西,你不说,他们也懂。而他们最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