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引力法则,其实就是心想事成法则。每个人每天都在无意之中用着这个法则而不自知。
换句话说,你要想不"心想事成"都不行。你现在的生活,全都是宇宙满足你所想而得到的。
你说,可是我现在的生活并不是我想要的啊!
那必定是因为你在“想”上,出了错,而不自知。
心想事成,肯定就是要先去想,想就是起心动念,就是注意力,就是意识。
行动是受意识指引的。有的人认识到这一点,所以比较刻意地调整自己的意识,凡事往好的想。但是似乎还是达不到心想事成的状态,原因何在?
因为意识不持续。比如你年轻的时候深信自己会获得美满的爱情,遇到一个异性,觉得对方什么都好,于是喜欢上了,在一起了。但是慢慢地发现这个人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好,于是就吹了。
然后你疑惑,为什么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幸福?
这就是普通人的通病,很难一直往好的想,意识总是在变化。
你爱一个人的时候,是你内在充满了爱、你能量高、你状态极佳 的时候。你一定试过,自己心情好、状态好的时候,什么都好说。
但是普通人难就难在,我们定不住,状态会有高低起伏,心情好什么都好什么都看的惯,心情不好什么都往坏的想、什么都看不惯。
所以那些能得到美满爱情的人,能在工作上有所成就的人,生活中常常能心想事成的人,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条件就是情绪稳定,意识稳定,认定的人、决定的事情不轻易动摇。
修行得道的人可以进入禅定,就是如如不动。这个不动,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是说身体不动,七情六欲也不动,而是能做到在一种积极正面的状态中保持不动摇,就已经是很厉害了。这就是普通人的定力。
这个定,就是意识的定。
问一百个普通人,如果是对自己有反思的人,可能90个会告诉你他半生没有生就是因为执行力、行动力弱。我们执行的是什么?就是你的意识发出的指令,行动力弱,就是因为意识弱,心力不足。
所有这些意识力也好,心力也好,行动力也好,专注力也好,定力也好,,统统都是吸引力。大道到最后,都只剩一个共同的东西。
吸引力和排斥力也是同一个东西。
它们是同时存在同时发生的,你在吸引一些东西的同时,必定同时排斥另一些东西。所以如果说你吸引了很多不好,那是因为你在排斥了好;如果说你吸引了很多好的,也可以说是你排斥了不好的。
比如你得不到想要的爱情,得不到想要的健康和财富,一定是因为你吸引不好的那个意识强过了吸引好的那个意识。
你以为你说我明明就渴望爱情健康和财富啊,但是你的意识可能经常陷入对其他人的否定和怀疑,对自己身体的紧张忧虑和不相信,对自己的能力或者命运的不确定没把握之中。
这些意识或者是潜意识,你不轻易能察觉。
一个人拼命工作赚钱,看着好像充满了干劲和信心,但是他潜意识的想法可能是如果我不努力我就没有人爱,没有价值,甚至就活不了了。
这样的潜意识其实就是对富足和美好的不坚定,就会带财富的吸引力造成对冲和抵消,可能努力也得不到多大财富,可能得到了也会很快散掉或者没有享受的命,到头来还是哀叹我没有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吸引力和排斥力同时存在的前提下,哪个力足够大,哪个就发挥了效用。我们如何才能让吸引力足够大,既要够强又要够深,要深入向内探索自己深度的意识。
普通人的意识不够清晰,混混沌沌,所以想要什么所形成的念力是非常弱的,实际上是被深度的或者潜在的意识支配着,而没有觉知到。
我们表面上想要好的,而事实上很多人在表面上都一直在想不好的。几乎所有信仰都是在教导人们善良,积极,有爱,那是遵循了宇宙的法则,否则那些信仰不可能延续几千年不衰,长盛不衰就是因为符合了人类的需要,符合宇宙的法则。
身体弱,你会去锻炼和训练来加强。意识弱,也一样的。而觉知或者说感觉、感知,就是对意识的锻炼。练习觉知力,就是在训练你的思想,意识,起心动念,念力,定力,吸引力。
首先你肯定是想要变好,那么就去感觉那个好,你在“好”里会是什么样子,会是什么感觉,什么心情。把自己和“好”的状态和感受锚定在一起,然后再每天去感知觉知自己的状态,是否跟那个目标“好”的感受一致。
比如你想要被爱,被爱的感觉是什么样子的?心里爱意满满的,喜悦欢欣的。你想要这个目标,那么你就要一直让自己的意识在“想”这个事情,说是想,其实就是相信就想感受到,就在那个意识里。
如此,你就是在那个意识之中定住了,就会形成很大的吸引力,你满满的爱意和幸福感,就会开始知道你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继而在现实世界里引发肉眼可见的幸运发生。
.END.